有朋友问到这个问题,简短回答一下。
这个问题中的前后两句话没有逻辑关系。“绝句首句不入韵”是指四句式的绝句首句平仄关系,从而得到整首绝句的平仄关系。首句不入韵,就是首句仄收,即“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两种平仄格式。
绝句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与绝句是否对仗,没有任何关系。在格律诗的平仄格律中,平仄关系和是否对仗是两个平行的格律要求,互相之间既完全没有关系。虽然对仗也要遵守平仄,但是那是音调的规则,对仗更多地是在符合平仄之上的字词中寻求诗意的相对。
这二者不构成逻辑关系,是否对仗与任何平仄关系都没有关系。
首联是否需要对仗
绝句因为是四句,从文法上分析,每一句对应“起承转放”,并不是以联为单位。只有律诗才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我们分析创作绝句都是以句为单位。
也就是一首合乎普遍文法的绝句是在顺流而下的,并没有过多的空间给你来进行诗意上的工巧对仗。绝句要在短短四句中完成一件事情的首尾描述,很难做到有空间来对仗。对仗其实是一种排比,也就是说得在空间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尽情发挥。
所以在格律诗中,八句的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因为中二联实际上是深化、扩充的容量,在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拿走这对仗的中二联,对整诗的意思影响都不大。
对仗是一种修饰。
绝句不需要,所以格律诗对四句的律绝没有对仗要求。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绝更加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这个例子就不举了,大部分绝句都是不对仗的,无论首联还是尾联。
当然,不代表没有。在精巧对仗下还能完成诗意的铺叙是诗人超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比如全诗对仗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绝音律完美,同时远景的描述从上到下,再联结到登楼和远眺的人生哲学,在句子上对仗工整却不生硬,展示了王之涣强大的文采。
此诗因此为五绝第一。
再比如杜甫的四扇屏《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写景极为漂亮精致,两两相对,自然切换,从来为天下读诗之人所爱。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杜老的诗虽然更精致漂亮,但是在诗意上的起承转合明显要弱。如果不在一个相当环境里,《绝句》除了让你闭眼想象那四个景色,并不会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感慨。
这就是绝句使用对仗的弊端,无法在一首绝句中完整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这还是格律诗的诗圣才得如此,一般作者的四扇屏基本上就是垃圾诗了。
所以我们在创作自己的绝句的时候,要尽量杜绝这种“四扇屏”的写法。
当然,并不是不能对仗,偶用对仗,能增加诗歌美感。
但是,诗歌更重要的是抒情表意,而非琢磨对仗工整。
那是对联干的事情。
顺便说一下,太多朋友邀请我对对联了。
对对联不难,难在对好。不想太浪费时间在那个上面,因为那是个精细的事情,而本人写诗,其实是比较粗糙的,写完就算,并不会过多考究。
所有邀请对联的,一概没有回复。在这里感谢大家的邀请,顺便说明一下。
不回答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