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芳华1982的读书笔记。码字不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1)

备注:文中所用配图为清人孙温所作的《红楼梦绘本》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上回讲到贾雨村与冷子兴在酒肆闲聊作别时,遇人道喜。贾雨村回头一看,此人是当日被一案革职的同僚张如圭。因打听到都中起复旧员的消息,张如圭正四处寻找门路。冷子兴向贾雨村献计,去央烦林如海,以投都中贾政的门路。

次日,贾雨村面谋林如海。林如海听罢,欣然同意,“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

林如海谈及贾政,说道:“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高粱轻薄仕宦之流。”

批语:“写如海实系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2)

黛玉原不忍弃父而去,无奈林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

批语:“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于是黛玉洒泪拜别,同奶娘等妇人登舟而去。贾雨村另乘一只船,依附黛玉而行。

批语:“老师依附门生。怪道今时以收纳门生为幸。”

到了都中,贾雨村整了衣冠,拿着“宗侄”名帖拜见贾政。贾政见其相貌魁伟、言谈不俗,又是妹丈致意,因此优待。没有两个月,贾雨村就补了金陵应天府的空缺,择日上任去了。

批语:“予闻之故老云:贾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盖江村未遇时,因明珠之仆以进身,旋膺奇福,擢显秩。及纳兰势败,反推井而下石焉。玩此光景,则宝玉之未容若无疑。请以质之知人论世者!”此住落款人为左绵痴道人,落款时间为同治丙寅季冬月。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3)

针对此段批语,有两个问题要说,一个是关于批书人究竟为何人,二是关于“纳兰成德家事”说。

《红楼梦》早期的抄本都或多或少保留有脂砚斋等人写下的批语。批语形式多种多样,有眉批、侧批、夹批和回前回后总评等。其中以庚辰、甲戌抄本批语最多。

一般把批语都称为脂批,但仅是一个统称,实际有署名的批书人还有畸笏叟、梅溪、松斋、鉴堂、玉兰坡、立松轩等人。其中畸笏叟的批语,在数量上仅次于脂砚斋。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到乾隆丁亥年以后,批书者只剩畸笏叟一人。

脂砚斋与畸笏叟究竟是谁,暂无定论。但关于这两位重要的批书者,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他们(亦或是她们)非常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各种人物、事件及生活场景,常在批语中写道:“真有是事”、“批书者亲见”、“实写幼时往事”等。但创造源于生活,故据此并不能简单判定此书为作者自传类的创作。其次,他们对书中描写的生活常感同身受,并引发强烈的思想感情,故常流露出伤感,甚至痛哭失声,如在第十三回的一处批语“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卅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4)

此处落款为左绵痴道人的批书者是清人孙桐生。关于《红楼梦》原型的说法,有两个说法流传较广,一是“纳兰成德家事”说,一是“清世祖与董小宛故事”说。

“纳兰成德家事”说,就这条批语而言,即贾政指明珠,贾雨村指曾在明珠府内为仆后对纳兰家落井下石的高江村,贾宝玉即明珠之子纳兰成德(后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为纳兰性德),字容若。纳兰成德十五岁中举人,著有《饮水词》。

据记载,纳兰成德也有一爱而不得的表妹,有书言:“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解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重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出。”

记载戏说的成分较多,真假不论,知道有这么个说法就好。另有记载曹家与纳兰家“往还甚密”,“则容若平生艳史,雪芹以通家无勿知”。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5)

作者安顿好了贾雨村的去处,开始写宝黛初遇的场景。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批语:“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

黛玉常听其母说,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批语:“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以黛玉视角描写,由东向西,经过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的“敕造宁国府”,从荣国府的西边角门进去。将转弯时,轿夫退出去,婆子们下轿,另换了府内小厮抬轿。到一垂花门前落轿,众小厮推出,婆子们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批语:“真有是事,真有是事!”

“林姑娘到了!”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6)

黛玉被鬓发如银的贾母搂入怀中,自是一番倾诉,后经贾母介绍,黛玉拜见了大舅母和二舅母。不一时,众妇人初拥着三姊妹登场,“肌肤微丰、温柔沉默”的迎春,“削肩细腰、顾盼神飞”的探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惜春。这是从黛玉眼中写三人。

接下来又从众人眼中写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批语:“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

由此引出黛玉三岁时,癞头和尚说的话:“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批语:“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名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

黛玉说到平日吃的人参养荣丸,贾母说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

批语:“为后菖菱伏脉。”

这句话对持有“阴谋论”的“红迷”们比较重要,认为林黛玉死于阴谋,死于虎狼之药。

“菖菱”二字何意?是否在遗失的后回文稿中有相关的内容?如代表人名,即为贾菖、贾菱,贾氏家族名是草字头的一辈,与贾蓉同辈。如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就提及了贾菱、贾荇、贾芷等众人。

“菖菱”二字,就字面意思而言,就是两种水生植物,其中菖还可作香料、药用。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7)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黛玉心里暗自想着,这谁如此放诞无礼?就见到众媳妇丫鬟围拥着王熙凤进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忙起身接见。贾母笑着介绍了“凤辣子”。

批语:“阿凤一至,贾母方笑。与后文多少笑字作偶。阿凤笑声进来,老太君打诨,虽是空口传声,却是补出意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一刻不可少之人。”

凤姐拉着黛玉的手,自是一通夸赞,”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才算见了”。

闲话一番,作者又描述了一段日用家常实事。贾母命两个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位舅舅。因此,又借着黛玉的视角,描绘了荣国府内的布局,为后面写大观园“伏脉”。

贾赦以“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到伤心”为由,没有与黛玉相见。到了贾政居处,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贾政“斋戒”去了,故也不得见。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8)

王夫人叮嘱黛玉:“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批语:“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批语:“与绛洞花主对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你只以后不用采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先在心里思索一番,“常听见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又陪笑道:“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批语:“以黛玉道宝玉名方不失正文。虽字是有情字,宿根而发,勿得泛泛看过。”)。况我来了,自然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染之理?”

批语:“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黛玉一一答应着。贾母传晚饭,王夫人遂携了黛玉过去。到时,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

批语:“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使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

于是李纨捧饭,凤姐安箸,王夫人进羹。伺候得丫鬟媳妇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黛玉见了贾府许多规矩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一一改过来,接了茶,漱了口。

批语:“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无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9)

只听一阵脚步声,丫鬟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疑惑,不知宝玉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等宝玉进来,便吃一大惊,“好生奇怪,到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批语:“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黛玉眼里宝玉的模样:“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批语:“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用满月者不知此意。‘少年色嫩不坚劳’,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有人认为此处脂砚斋一哭,是因为作者借塑造宝玉的形象,写出了自己少年时的样子。笑而不语。

曹雪芹样貌如何?张宜泉是年长曹雪芹十多岁的好友,在留下来的文字中,说其“头广、体胖、色黑”,“其人素性放达”,常高谈阔论,娓娓然使人终日不倦。在裕瑞的《枣窗闲笔》也有相关记载。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10)

宝玉向贾母请了安,便去换了衣服再来,“越显得面如敷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稍,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作者用《西江月》来批宝玉之态。此处可以结合《凡例》中相关语句来看。《凡例》中作者自云:“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此处说:“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接下来又从宝玉眼中细写黛玉,“与众各别: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批语:“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批语:“此一句是宝玉心中。”),病如西子胜三分。”

此处批语,脂砚斋用了四个“奇”、四个“妙”。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批语:“疯话。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一毫宿滞皆无。”

贾母笑他胡说,宝玉又笑道:“虽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批语:“妙极,奇语!全作如是等语,焉怪人谓曰痴狂。作小儿语,瞒过世人亦可。”

批语:“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居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不期而遇,久别重逢,人世间的美好。宋人晏几道的一首词写尽了初遇时的美好与分别的思念,“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虽是远别重逢,终究是一梦。不甚唏嘘。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11)

宝玉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言语后送黛玉“颦颦”二字,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听黛玉说没有,登时痴狂,摘下玉,狠命摔去,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搂了宝玉,一边骂“孽障”,一边安慰。宝玉满面泪痕。

批语:“‘不是冤家不聚头’第一场也。”

宝玉听了贾母的一番话,想想后也觉大有情理,遂不生别论了。贾母将黛玉暂安置在碧纱橱里。贾母见黛玉带来的雪雁甚小,嬷嬷又老,就将身边的鹦哥(紫鹃)给了黛玉。“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此处交代袭人本名珍珠。有批语:“前鹦哥已伏下一鸳鸯;今珍珠又伏下一琥珀矣。”

贾母眼中的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每每规谏宝玉,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宝玉睡下, 袭人见黛玉还未安歇,知黛玉为宝玉摔玉之事在伤心,忙来安慰:“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问玉的来历和上面的字迹,袭人想着拿来一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明日再看不迟。”此处批语:“总是体贴,不肯多事。”

批语:“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12)

ps:码字不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脂砚斋评石头记精校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批语)(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