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江鄂鲁

1931年秋,一位20岁的青年踏上北上的列车,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单一的风景让他心生厌烦。忽然,在绚烂的夕照中,西北方陡然显现出高山的轮廓,他预感到此次行程即将结束。54年后,他如此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怀有某种亲切之感,是它启发了我的历史兴趣,把我引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科学探讨的殿堂。”然而,他的首篇完整阐述北京城市发展的论文却是腹稿于日本监狱,成稿于英国大学,距其初到北京已18年之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1)

一、缘起

1911年12月6日,供职于直隶省枣强县萧张镇(今河北省枣强县肖张镇)某教会学校的侯天成喜得一名男婴,取名“光临”,学名“仁之”。由于此地长期有基督教活动,侯仁之少时颇受影响。在学校读书的时间里,他曾跟随高年级同学外出远足,也曾阅读教会编撰的写有探险故事的读物,激发了他对地理考察的兴趣。他在中学又培养出长跑爱好,为日后从事地理考察提供了条件。

不过,在他初中毕业时,父亲想让他做医生,于是安排到齐鲁大学附高就读。但后来附高停办,他只能返回德县博文中学继续学习。由于博文中学和通县潞河中学同出一个教会系统,1931年9月初,侯仁之转学,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说起来,潞河中学与侯家颇有渊源,因为侯天成早年曾就读于该校前身协和书院。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2)

正是在潞河中学读书期间,侯仁之接触到顾颉刚的著作,产生去燕京大学攻读历史的想法。在校长的鼓励下,1932年9月,侯仁之考入燕大历史系,与王汝梅(黄华)一室,同期入学者还有陈翰伯、邓嗣禹、翁独健、王同惠等百余人。入学后一个月,燕大历史系毕业生和在校生联合北平各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共同发起的北平史学会成立,项目既有通史、上古史等综合研究,又有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等分类研究,谭其骧、吴晗等11人当选学会职员。

次年2月,燕大历史系教授洪业著《勺园图录考》出版。洪业是侯仁之从事北京史迹考察的领路人,他的这部著作深刻影响了侯仁之的治学之路。又过一年,侯仁之加入禹贡学会,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同期,他跟随顾颉刚等人,先后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通州运河、长河及西山等地考察,著有《<汉书·地理志>中所释之<职方>山川泽寖》《读房龙世界地理》等文。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3)

1936年,侯仁之加入禹贡学会,并完成本科学业,毕业论文《靳辅治河始末》刊于燕大历史学会《史学年报》第2卷第3期。此后留校攻读研究生,期间继续开展北京及周边地区考察,陆续完成《燕云十六州考》《明代宣大山西三镇马市考》等著述。在研究过程中,侯仁之十分重视利用现代地理学方法开展实证研究,行文流畅,论理深入浅出而无掉书袋之嫌。

抗战之初,燕大因有美国背景暂时幸免战火,侯仁之一方面继续攻读学位,一方面积极帮助进步学生前往解放区或国统区。1940年,侯仁之完成硕士论文《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受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侯仁之认为“应该及时进行有益于抗战胜利后重建家园的研究。”顾颉刚评价“侯仁之君,……其论文题为‘《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以书本知识与实地经验合而为一,深信问世之后必可供建国之用。”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4)

1936年秋,考察广润庙引水石渠遗址,与四王府村民李二合影

二、立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日军宪兵队占领燕大,并闯入侯仁之等教师家中搜查,侯仁之不得不迁至天津岳父家中。很快,校长司徒雷登和部分师生即遭逮捕,原因是被怀疑从事反日活动。侯仁之先是从天津被转押至北大红楼,次年初,因“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的罪名受审,被关押到东直门内日本陆军监狱。狱中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邓之诚、陆志韦教授身患重病,苦不堪言,幸得侯仁之悉心照料方得缓解。同囚一室的燕大社会系主任赵承信,与侯仁之交往甚密,经常围绕学术问题展开讨论:侯仁之为赵承信详细介绍北平历史沿革、黄河水道变迁,赵承信则为侯仁之讲解都市社会学和人文区位学原理。据侯仁之回忆,当讨论热烈时,“如果交流学习心得而有所启发,就会高兴得忘记自己是身在狱中了。”二人还约定出狱后共同进行北平都市社区研究。

也是在关押期间,侯仁之开始酝酿以“北京都市地理”为题撰写专著,所谓“本业不可废,志气不可夺”是也。1942年6月,侯仁之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三年,于是连夜赶回天津岳父家中。其后,他一边在英租界私立学校任教,一边进行京津史地研究,完成《北平金水河考》;并将狱中腹稿移记笔端,成为日后续作之张本,该手稿在2010年被重新发现。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5)

早在1939年,侯仁之就获得了英国利物浦某船运公司的奖学金,拥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但因当时欧洲战事而搁浅。抗战胜利后,燕大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积极沟通,在得到后者的许可后,侯仁之于1946年8月在上海登船,于10月抵达学校,选修导师达比(Henry Clifford Darby,1909-1992,英国历史地理学家)的英国历史地理、制图实习两门课程,其他时间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1949年4月,侯仁之完成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Jen-Chih Hou: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THESIS 1249B.),获哲学博士学位。8月,侯仁之启程回国,9月29日返回燕大,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第一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城市历史地理的专著。正文共三部分,详细论证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的论断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不仅为“北京学”的创立奠定基础,也为古代城市研究和保护树立典范,对现代城市规划亦有借鉴意义。

这部论文的一大特点是,通过河湖水系分析,揭示北京城起源、布局、变迁的全过程。尤其是永定河流域水道、水量的变化,导致古代北京城水源地历经“浑河(永定河)/高梁河-永定河/高梁河/莲花池-玉泉山/白浮泉/瓮山泊-玉泉山/瓮山泊/樱桃沟/碧云寺”等变化,进而催生出“蓟-幽州城-南京城-中都城-大都城-北京城”等城市变迁轨迹,使得古代北京城址呈现“西南-东北”迁移态势,配合政治地位的提升,北京最终形成众所周知的“凸”字形城市格局。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6)

《北平历史地理》手稿书影

三、立功

解放后,侯仁之除继续深入开展北京城市研究外,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历史地理学创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50年,教育部将“中国沿革地理”规定为大学历史系选修科目。侯仁之则认为,传统沿革地理研究范围仅限于疆域和政区变化(还有河湖变迁),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沿革地理”应改为“中国历史地理”,其内容“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如气候的变异、河流的迁移、海岸的伸缩、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人口的分布、交通的状况、都市的兴衰等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范围之内。”其后数十年间,围绕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问题,侯仁之陆续发表了《历史地理学刍议》《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地理学概述》《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对学科概念、性质、历史,以及研究意义、范围和方法进行全面阐述,使得历史地理学得以跳出传统窠臼,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即使在文革“监管劳动”时期,他仍坚持理论研究,于1973年翻译两篇国外文献,分别是布策尔(K.W.Butzer)的《史前期的环境、地理学与生态学》(Prehistoric Environment Geography and Ecology)、普林斯(H.Prince)的《真实的、想象的和抽象的过去的世界》(Real, imagined and abstract worlds of the past)。

另一方面,侯仁之并未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延续了在燕大求学时对中国地理学史的研究,同时期著有《郦道元与<水经注>》《刘继庄的地理学思想》等文章,并参与编撰科学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和《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等书籍,既有利于历史地理学科普,又丰富了学科理论。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7)

1962年考察统万城遗址,攀登西北敌楼

进入60年代,侯仁之决心走出书斋,在中科院领导下,带领师生开展西北沙漠历史地理考察。他先后深入宁夏河东沙区、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陕北榆林、甘肃敦煌等地,通过研究分析古城址、河道及地形特征,揭示出人类活动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开展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科学改造沙漠环境,避免重蹈历史上“沙进人退”的覆辙。

此外,侯仁之依托北京城市研究,参与邯郸、承德、淄博、芜湖等城市规划工作。他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一文中指出,中国拥有为数众多的历史古城,在开展现代建设、旧城改造时,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历史地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侯仁之以亲身实践拓宽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提升了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为表彰学术贡献,1980年,侯仁之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被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GS)授予“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2004年,被中国地理学会授予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8)

四、立德

1952年,侯仁之转入北京大学,任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在9月份的新生入学会上,他在大礼堂讲授关于北京历史的第一堂课,此后逐渐成为惯例。4年后,他为中科院地理所招收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郑景纯,这是他教学生涯中指导的第一位研究生。当时北大和中科院合作关系密切,双方各有人员互相兼职,校长马寅初解释说,这么做“不但能解决科学研究工作中人力与物力的困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北京大学的研究工作能循着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服务的正确方针不断地前进。”一年后,侯仁之招收了北大历史地理专业第一位研究生王北辰,并帮助谭其骧代管研究生钮仲勋(属中科院)。

据统计,至2009年指导的最后一位博士王毓蔺毕业时止,侯仁之共培养研究生29人(1人因文革未能完成学业,而后重新攻读),其中硕士14人、博士9人(文革前无硕士和博士之分),硕士、博士导师均为侯仁之的有3人。北大唐晓峰、李孝聪、于希贤、邓辉教授,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尹钧科,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等都是侯仁之的学生。得益于侯仁之在教学和学术两方面的成就,北京(北大)与上海(复旦)、西安(陕师大)并称为历史地理学三大重镇;中山大学能够成为华南地区的学科基地也离不开侯仁之的人才规划。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9)

1984年,侯仁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期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斯坦伯格(H.O.Sternberg)教授处了解到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的重要性。次年“两会”期间,他与郑孝燮、罗哲文、阳含熙联名提交《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提案》(第663号),建议我国尽快加入该公约。1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该建议。同年12月12日,中国正式成为该公约缔约国之一,侯仁之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1987年,泰山、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中国首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The World Heritage List)的项目。截至2021年7月,中国拥有世界遗产总数56处(世界第二),其中文化遗产38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国于次年加入该公约,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2项(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另外,中国现有13部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包括甲骨文、南京大屠杀档案等。“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不能忘记侯仁之的首倡之功。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10)

失火前的万安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列入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五、余韵

改革开放后,侯仁之迎来了创作高峰,八十年代发表文章就有百篇之多。在80岁时,他以“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自励,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北京仍是他情之所系。1958年,北京兴建迎接建国10周年十大建筑时发现古河道,市政府委托侯仁之等主持研究;1965年,周恩来在听取相关汇报时提出编制北京历史地图,但因文革而陷于停顿,1979年才得以恢复,侯仁之担任主编。1988年5月,一套反映北京政区沿革和城市演变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9年后又出版《二集》,主要聚焦北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等内容。在此基础上,2013-2017年,文津出版社推出新版《北京历史地图集》,共三卷、75万字、地图460幅、历史照片100余幅,全面系统反映历史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概况以及城市变迁过程。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11)

1984年,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规划北京西站选址,原计划占用莲花池地块建设,侯仁之闻讯后立即主张调整方案,避开莲花池。他指出,莲花池古称“西湖”,是北京城的前身蓟城、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的重要水源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将其填埋施工,将割断城市文脉,建议进一步开发莲花池水源。1993年,北京西站工程动工,采纳了侯仁之的建议,将主楼东移,使得莲花池得以完整保留。1998年,莲花池公园开始恢复建设,2000年起接待游人。

同样在1993年,侯仁之最后一次讲授“北京历史地理”选修课,暑期开展的最后一次野外考察却因大雨冲垮铁路而作罢。随着年岁增长,他逐渐将目光回归到学术生涯的启程点,陆续完成《未名湖溯源》《重觅石渠记》等论文。

侯仁之全集(侯仁之的史地跋涉)(12)

左:1933年与燕大附中学生在梁启超墓;右:2003年与夫人、学生重访梁启超墓

2011年,侯仁之迎来百岁华诞,教育部、中科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纷纷致函祝贺或派员看望,《人民日报》、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通过发表专题文章、出版专著等形式以示庆祝。

2013年9月24日,一部赶印的《北平历史地理》中文版试读本被送到侯仁之的枕旁,伴随他人生的最后跋涉。10月22日,侯仁之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102岁。

2019年11月,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在2007年8月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09295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侯仁之星”。


参考文献

[1] 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2] 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1版。

[3]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1版。

[4] 侯仁之:《我从燕京大学来》,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1版。

[5] 侯仁之:《唯有书香留岁痕》,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年12月第1版。

[6] 丁超:《侯仁之学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文津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

[7] 侯馥兴、唐晓峰编:《侯仁之手稿笔记 留英期间手稿笔记》,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文津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