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的习俗和香炉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参加礼仪活动提前将衣服薰香,寺庙和家里供奉神像也要烧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书房内焚上一炷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宋代以前就有陶、铜、铁、石等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1)

作者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朝天耳三乳足藏经纸色宣德炉

真正的“宣德炉”,是由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又称“宣炉”。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精美铜器。风磨铜当时是暹罗国(今泰国)的特产,实际上就是红铜,即紫铜,也就是纯铜,古人称为“紫金”。后代有人认为风磨铜是黄铜,是红铜加锌炼成的,这是谬传。中国古代真正推广使用黄铜,是从明嘉靖时期开始的。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2)

藏经纸色宣德炉底款

宣德皇帝为满足自己玩赏铜香炉的癖好,特下令从暹罗国(今泰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铜香炉。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3)

为了制作出极品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出自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4)

作者收藏的”宣德年制“款兽首耳圈足枣皮红色宣德炉

为保证铜炉的质量,吕震禀告皇上,要想制造出上好的铜炉,风磨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大约只剩下一半了。宣德皇帝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还要加入金银、宝石等贵重材料一起冶炼。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多种宝石等,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冶炼,致铜质极其细腻润泽,如婴儿般肌肤,其珠光宝色,可谓空前绝后。到宣德五年,这批极品铜炉终于大功告成。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5)

”宣德年制“兽首耳圈足宣德炉底款

宣德炉相传有百余种样式,主要通过炉耳来区分,也有通过炉身形状来区分。有一种叫“冲天耳炉”,也叫“朝天耳炉”,底部有三只乳足,一般是祭祀用的;有一种是“兽耳圈足炉”,多为狮首耳、象首耳、摩羯龙首耳等;有一种叫“朝冠耳炉”,像古代官员的官帽,还有“桥耳炉”(也叫“凤眼炉”)、“蚰耳炉”、“戟耳炉”、“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钵式炉”等。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6)

宣德炉最妙在色泽,“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宣德炉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所痴迷,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似杏黄又似橙黄,并带有或浓或淡的雪花金斑点如藏经纸的,叫藏经纸色;黑中带红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黄中带红似棠梨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以及猪肝色、枣皮红色、琥珀色、鳝鱼黄色、茶叶末色、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是他物不可相比。”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7)

作者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凤眼耳鳝鱼黄色宣德炉

这批风磨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另传为5000座),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亲自监制的铜炉,每只均色泽瑰丽、宝光四射,极有成就感。这批极品铜炉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时期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8)

鳝鱼黄色宣德炉底款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创了后世铸造铜炉的先河,也成为众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已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9)

一藏友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朝天耳枣皮红色宣德炉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直到当代,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明代宣德炉停止铸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便召集原来的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就连文物鉴定权威专家也难以辨别,至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多件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未解之谜”。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10)

朝天耳枣皮红宣炉”大明宣德年制“篆书底款

“玉堂清玩”相传为明相严嵩之子严东楼的字号,严东楼自己不铸炉,却痴迷收藏上好的宣德炉,并将“玉堂清玩”堂款制于其上。“玉堂清玩”款炉相传为严氏铜器。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记:“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已有,非其所制。”赵汝珍所写的《古玩指南》,被奉为古董文化经典,“玉堂清玩”也因此被认为是“宣德炉”的知名款识。故而印有此款的炉,在当时也非常名贵,被认为是“不是宣德款的宣德炉”,历代皆有仿品。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11)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12)

作者收藏的”玉堂清玩“款摩羯龙耳圈足香炉

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冒辟疆),终身酷爱品玩宣德炉,他写有《宣铜炉歌》、《宣炉歌注》及《宣铜炉歌为方坦庵先生赋》,提到“宣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这是冒襄对宣德炉的描述。正如《宣铜炉歌》里所歌:“抚今追昔再三叹,怜汝不异诸铜驼。一炉非小関一代,列圣徳沢相渐摩”,宣德炉可以说是纪录了明王朝全盛期的历史见证。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13)

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提到了明万历时期的“宣德炉”造假一条街,还十分传神地描写一位没落文人杨执中,在除夕夜晚饿着肚子盘擦老铜炉就算过年的一幕,读来令人唏嘘感慨:

杨执中出来,手里捧着一个炉,拿一方帕子在那里用力的擦;见是邹吉甫,丢下炉唱诺……邹吉甫道:“老先生,你且(把这些酒肉)收了进去。我要在你这里等两位贵人……”杨执中把两手袖着笑道:“邹老爹,却是告诉不得你。我自从去年在县里出来,家下一无所有,常日只好吃一餐粥。直到除夕那晚,我这镇上开小押的汪家店里,想着我这座心爱的炉,出二十四两银子,分明是算定我节下没有些柴米。要来讨这巧。我说:‘要我这个炉,须是三百两现银子,少一厘也成不的。就是当在那里,过半年,也要一百两。像你这几两银子,还不够我烧炉买炭的钱哩!那人将银子拿了回去。这一晚到底没有柴米,我和老妻两个,点了一枝蜡烛,把这炉摩弄了一夜,就过了年。”因将炉取在手内,指与邹吉甫看,道:“你看这上面包浆,好颜色!今日又恰好没有早饭米,所以方才在此摩弄这炉,消遣日子。”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14)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质量和工艺上各有不同。明炉重神韵,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设计,都有“天人合一”之感,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铜炉有拙朴的厚重感,而乾隆时期的铜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高峰。明代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或篆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雄浑,多为刀刻款。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到乾隆时期,“德”字又加上了一横。

宣德炉的117种图谱中有四方形么(宣德炉珠光宝色)(15)

真品宣德炉包浆莹润,宝色内蕴,历久不变。“宣德炉”主要有五色最为藏家痴醉,分别为佛经纸色、栗壳色、茄皮色、棠梨色、紫褐色。以大小而言,宣德炉直径在8-12厘米最为常见,属于小号;直径在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而直径大于20厘米的铜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收藏价值极高。(文/徽京玩家)

作者简介:徽京玩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收藏玉器、金铜器、古典家具、印砚石、紫砂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