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日,邵华、毛新宇、李敏、李讷等人出现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追悼已于上个月23日逝世的毛岸青。

毛岸青身穿老旧的军装,戴着带有五角星的帽子,身上覆盖着红艳艳的党旗,安静地躺在殡仪馆里。

作为毛主席最小的儿子,他走完了“默默无闻”的一生。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1)

人群中有两个老人刚刚从湖南赶来——毛岸平和章庭杰,他们是毛岸青的妻子邵华遵照他生前遗愿专门打电话邀请过来的。

邵华见到他们后泣不成声,含泪向他们讲述毛岸青的遗言,传达毛岸青对他们以及家乡人的思念。

毛岸青临终前说了什么?毛岸平、章庭杰与毛岸青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回顾往昔,情深义重

2007年3月28日,也就是毛岸青逝世的第六天,妻子邵华在毛岸青的灵堂里,翻看相册,向大家讲解毛岸青的过往。

相册是一年前毛岸青病重时,邵华收集整理的。

80多张照片,涵盖了毛岸青从咿呀学语到风华正茂,从出国求学到潜心工作,从结婚生子到晚年尽享天伦之乐……

没想到,这竟是我送给岸青的最后礼物。”

邵华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张张凝固着丈夫人生的相片。

面对毛岸平和章庭杰两个湖南人,邵华很诚恳地说道,“岸青爱故乡爱父母爱哥哥”。

相册中最多的照片是他与父母和哥哥有关的合影。

“这张照片是他和妈妈最早的合影,那时候他才刚刚学走路。”

只见照片中,杨开慧抱着毛岸青,哥哥毛岸英站在身旁。根据时间推算,这张照片有8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照片上没有任何破损和污渍,保存得非常好。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2)

而讲到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的合照时,邵华讲了一个细节,两兄弟去苏联之前,“在上海街头流浪好几年。”

这段经历太辛酸了,毛岸青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外国巡捕殴打,因为没有钱去医院看病,也没人管他的死活,没能得到及时救治,导致毛岸青的脑神经出现了问题,终身未能治愈。

毛岸英曾回忆过,“我和岸青除了没偷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

哥哥毛岸英28岁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也成了毛岸青不愿回忆年少岁月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岸英牺牲后,安葬在位于朝鲜平安南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没办法做到每年都去祭拜,只能对着照片睹物思人。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3)

“但是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他都会带着我们去毛主席纪念堂缅怀父亲。

相册中有好多照片记录了毛岸青在毛主席纪念堂向毛家后人讲述父亲的事迹,缅怀父亲的同时,更希望后人能继承和发扬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

翻到母亲杨开慧的照片时,邵华脸上写满了遗憾,“建国后,他多次回湖南清泰乡板仓(现在的开慧镇开慧村)祭拜母亲”。

一旁的章庭杰受到邵华的感染,也回忆起了与自己有关的过往,“我曾经主持过纪念杨开慧同志的诞辰周年活动。”

邵华再次表示感谢,同时还想他讲述一件事:“章先生,岸青临终前有交代,他去世的消息一定要告诉您。他说您帮他圆了好多梦。”

相识于工作,结交成为挚友

毛岸青和章庭杰的交往,是在1990至1993年,章担任他的秘书。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4)

在毛岸青逝世的几个月前,章庭杰还曾专门去北京看望他,当时毛岸青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了。

“虽然早知道老郭病危住院,可是邵华同志打电话告诉我他逝世的时候,我依然不敢相信。”

章庭杰口中的“老郭”就是指毛岸青。

原来,毛岸青的家人和熟悉的朋友都这样称呼他。章庭杰解释了其中原因,“毛岸青同志在苏联留学的时候曾经用过‘郭良’这个名字。

由此可见,章庭杰和毛岸青的关系非常亲近,而两人最初相识,纯属巧合。

章庭杰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正好赶上“上山下乡”,他回了老家,参加农村劳作。

后来,在民办学校当老师,1979年县文化馆招人,经人推荐,成为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员工。

有次,毛岸青、邵华来文化馆参观,负责担任讲解员的正是章庭杰。当时,章庭杰非常紧张,害怕自己在讲解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他们都劝我不要紧张,跟平时一样。”

章庭杰这才感受到毛岸青夫妇非常平易近人,因此,放下顾虑,认真讲解。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5)

那时的章庭杰也没想到,正是因为负责这次讲解工作,他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

1990年,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同志牺牲60周年,毛岸青和当地政府准备组织纪念活动,需要有人把控整个活动,这个人既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找了好久,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

县文化馆的同志提出可以让章庭杰来负责。

毛岸青还记得曾为自己做过讲解工作的章庭杰,当即同意由他来负责这项工作。

纪念活动圆满完成,毛岸青对章庭杰非常满意,为此,向县文化提出,让他当自己秘书。

章庭杰没有辜负毛岸青夫妇的期待。1991年,杨开慧同志诞辰90周年;1993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每次章庭杰都能够圆满完成毛岸青安排的工作。

这些专门为毛主席、杨开慧举办的纪念活动,正是邵华向章庭杰转述毛岸青对他的感激之情,“帮他圆了好多梦”。

章庭杰还回忆起自己首次去毛岸青家里的情况。

“没有去之前,总觉得应该是个非常神秘的地方。”

毛岸青的家在北京西山,据章庭杰回忆,“毛家小院,一家人住了几十年了,远离闹市,朴实无华,并非秦砖汉瓦,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屋内的摆设也很简单。”

毛岸青一家生活非常俭朴,厨房里摆了好多坛子,里面都是腌制的各种菜。

早餐很简单,一般就是稀饭、咸菜。

“他们一家人都偏爱湘菜,毛岸青最喜欢吃湖南的臭豆腐。”

厨师考虑到毛岸青的健康问题,一般不会把味道做得那么重,臭豆腐是个例外,“吃的就是那个味儿。”

章庭杰每次从湖南返回北京时,总会给毛岸青一家人带一些湖南的特产,让他们尝尝家乡的味道。

除了饮食上,一家人还保持着湖南人的习惯,说话表达也没变。

“毛岸青讲的是长沙话,我们沟通就讲长沙话,他读毛主席写的文章,也是用长沙话。”

据章庭杰讲,毛岸青身体一直不好,晚年的时候非常重视修养,护士出身的邵华还专门为他编了一套健身操。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6)

没事的时候,他在家基本上就是看电视、下棋还有读书。

“毛岸青基本上每天都会阅读俄文版的<毛泽东选集>”,书封面已经磨破,书页已经泛黄了,他还在继续阅读。

回忆起给毛岸青当秘书的那几年,章庭杰总是有好多事要讲,另外,他也会讲道毛岸青童年时期过得非常艰辛。

因此,章庭杰惊闻毛岸青去世的消息后,为了表达哀悼,写了四副对联,其中一副总结了毛岸青的一生:

 岸上松高/革命多艰岂顾身/母饮弹/子流浪/赖他手足相亲/才经过风雨/死别生离/惨绝人寰伤地狱;

青中柏老/毕生无故何来病/弟夭折/兄献身/凭我夫妻互爱/方课子弄孙/党恩民惠/优逾家父乐天伦

……

情系家乡,多次回乡

除了章庭杰,毛岸平也是邵华专门打电话从湖南请来的。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7)

她告诉毛岸平,“岸青说每次回去,都是由您照顾,给您添麻烦了。他让我把你喊来,是因为他到了最后还想见见老家的亲人。”

毛岸平是毛泽连的儿子,毛泽连是毛主席的堂弟,因此,毛岸平一家人是毛主席在韶山最亲的亲戚。

在接到邵华电话里告知毛岸青去世的消息之前,毛岸平就知道毛岸青身体不好,只是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快。

多年以后,毛岸平接受采访时仍是无限感慨:毛岸青第一次回到韶山冲探亲,是在1952年。

“毛岸青一个人骑着马,从湘潭赶到韶山冲,在毛主席故居参观了一圈之后,又去了他们家在韶山的老屋。”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8)

讲到这里,毛岸平还补充一件事。

毛岸青在去韶山的老屋路上,路过一段农田,毛岸青和迎面走过来的运木柴的马车僵持住了,田埂太小,容不下两人同时行走。毛岸青则主动给马车让道,谁知没有掌握好,“他连人带马一起掉到了农田里。”

之后,毛岸青又回韶山大概有六七次

“1986年2月份回来一次,那时候正好赶上新年。”

毛岸青的家人也一同回到韶山,祭拜毛氏祖先,拜访家族成员,他们还到毛主席曾居住过的滴水洞看看。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喜欢游泳的他来到位于滴水洞的韶山水库游泳。

游得非常尽兴,他跟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小舟说,“在这个山沟里修几个茅草房,我老了来住一住。”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9)

这是表面的话,实际上还有大用处。

周小舟明了主席的言外之意,因此,1960年在滴水洞修建房屋的时候,周小舟安排建筑设计师参照了中南海的房屋结构。

6年后,毛主席再次回韶山视察,在这里的一号楼住了11天。在那11天里,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一个月后,在武汉考察时,他在信中用“西方的一个山洞”来指代滴水洞,可见这个地方对他而言至关重要。到了1970年,又在楼房的后面修建了长达100米的防空洞,还配套修建了防震室、指挥室等军事设施。

这个“西方山洞”一直对外保密,管理极其严格,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在毛岸青家人参观后的那年秋天,经有关部门批准,才对外开放。

毛岸青用中、俄两种文字为滴水洞题写了“我酷爱韶山”五个大字。后来被景区管理人员拿去拓在岩石上。

2007年,当毛岸青逝世的消息在韶山老家传开了,好多人到这块石碑前寄托哀思,有村民表示,“虽然不能去北京,来这里看看也算是一种追悼。”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10)

毛岸青的妻子邵华见到此情此景想起了毛主席,写诗以致怀念:元宵佳节故园行,重返韶山探乡邻。团聚一堂叙深情,滴水洞中忆亲人。

毛岸平最后一次见到毛岸青是在1997年,当时一起回韶山的还有邵华和儿子毛新宇。

“那时他的身体已差了很多,走路不太行,也不太爱讲话,一直沉默寡言。”

与毛岸平一起负责曾接待工作的郭新民也看出来毛岸青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了,“身体不怎么好,但是他还坚持回来看看。毛岸青和邵华是主席的子女中回韶山的次数最多的”。

正因为毛岸青生前经常回韶山,因此那里的人对他有很深的情感,得知他去世后,以多种方式悼念他。

毛岸青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好多人找到毛岸平,希望他能代为转达哀思。

毛岸平能理解大家的心情,请大家放心,“毛岸青是我们韶山人,我这次去有两个目的:一、参加毛岸青的追悼大会;二、代表韶山亲人慰问他的家人。

毛岸平告诉邵华,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毛岸青的思念,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后以各种形势追悼他。

邵华热泪盈眶,感谢大家对毛岸青的情意,“岸青也想念各位父老乡亲,”,接着向毛岸平转达了毛岸青的临终遗嘱,“岸青想回老家,葬在母亲的墓旁。”

毛岸平是毛家本家人,他自当愿意帮助毛岸青实现临终遗愿,之后还多次与邵华和儿子毛新宇商量具体的安葬事宜。

只是谁都没想到,在毛岸青逝世后的第二年夏天,邵华也去世了。邵华追随丈夫的遗愿,向儿子毛新宇交代,她要与毛岸青一起安葬在杨开慧的墓旁。

邵华去世半年后,2008年12月21日,夫妻二人的骨灰在儿子毛新宇、儿媳刘滨、孙子毛东东等人的护送下,安葬于长沙县杨开慧烈士陵园

邵以华 问题(邵华亲自致电俩人)(11)

结尾

毛岸青生前太低调了,因此,他有了一个“凡人”的称号。

在他去世之后,有媒体给予这位“凡人”很高的评价——“默默无闻,但也显出伟大”。

回顾他这一生,虽然身为主席之子,但是毛岸青并没有利用特权为己谋私利,少时历尽艰辛,四处流浪,成年后平易近人,不忘故土,正是延续了毛主席的“低调亲民”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