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反诘式提问”,一点点攻破孩子紧闭的心门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对某个问题已经形成比较顽固的看法,难以通过简单的讲道理的方式教育说服,我们就可以通过技巧性的反诘式提问,一点点攻破孩子的心门。

反诘式提问能够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意识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错误,并能够自然而然地转变思维,因而能够达到说服教育的效果。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1)

在下面的这个案例中,一位爸爸就利用了一连串的反诘式问题,一点点引导孩子的思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偏颇的,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

马先生的女儿刚上小学二年级,新学期学校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一个月过去了,马先生发现女儿的语文成绩退步得十分严重。

上学期期末女儿在语文考试中得到了97分的好成绩,可开学的几次小测验成绩都不好,有一次课堂考试竟然只考了86分。

看到这种情况后,马先生和妻子都非常着急,妻子性子比较急,对女儿训斥了一番,说她不用功、不努力,女儿委屈地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我就是不想上语文课!

马先生觉得这样做不是办法,他想和女儿好好地谈一谈,恰好他刚刚读过有关“反诘式提问”的书籍,便决定把这种提问技巧用在给女儿做思想工作上。

在一个星期天,马先生先是带女儿去她最喜欢的游乐场玩了大半天,回家之后,他看女儿心情不错,就用闲聊的语气对她说:“咱们开个‘小会’好不好?就只有咱俩,妈妈不参加!”

女儿觉得很有意思,笑着点点头。

马先生趁机问女儿:“我发现你的语文成绩有点下滑,能告诉爸爸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吗?”

女儿皱着眉头回答:“我不喜欢新来的语文老师。”

马先生有点吃惊,但他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为什么呢?能和我讲讲发生了什么吗?”

女儿想了想,说:“老师不喜欢我,有一次还当着全班同学批评我。”

马先生点头道:“那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批评你吗?”

女儿不好意思地说:“因为我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课文,上课时背不出来……”

马先生笑了:“原来如此,那其他同学背不出课文,老师会怎么做?

女儿似乎有点明白了,她点头说:“老师也会批评他们,不是只批评我一个人。”

马先生用鼓励的语气问:“那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让老师不批评你?”

女儿思索了一阵,说道:“我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等老师抽查的时候,就不会‘卡壳’了!”

马先生知道女儿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欣慰地摸摸她的小脑袋,表扬道:“你说的太好了!你要是能流利地背诵课文,老师肯定会更喜欢你,你说对吗?

女儿笑了起来:“对!我这就去背课文!”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2)

马先生在说服女儿的时候,有没有讲一些空洞、乏味的大道理?有没有用直白的语言直接指斥女儿不好好复习功课的问题?

当然没有!因为要是那样的话,就不可能产生这么理想的教育效果了。实际上,在做这段对话的时候,马先生几乎没有使用一个陈述句,而是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女儿的思维,让她不要再逃避自己身上的问题,最终,她在马先生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

这就是“反诘式提问”的妙处这种提问技巧,也被称为“诘问”:就是向对方提问后,认真倾听对方给出的答案,然后快速分析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矛盾之处;

接下来可以由此入手设计问题,让对方发现自己的想法是不准确的或不切实际的,同时对方也能够自动去思考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3)

“反诘式提问”,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反问”孩子

说到“反诘式提问”,有的朋友可能会把它与“反问”相混淆。事实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技巧,能够起到的效果也很不一样。

1.两种提问技巧的语气不同

反问的语气一般比较强烈,常常是把陈述句转换成问句,以起到加强语气、发人深省的效果,有时反问的语气过于强烈,还能够起到一种谴责性的语言效果。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这两个句子:

  • “你不应该不做作业。”
  • “你怎么能不做作业呢?”

前者为陈述句,后者为反问句,显然反问句更能表现出家长生气的心情和对孩子的责备之意。

但反诘式提问的问句却并非如此,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就能发现,爸爸在提问时语气始终是温柔的、随和的,孩子在回答爸爸的提问时也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4)

2.两种提问技巧的结果不同

反问句一般并不需要对方做出回答,因为答案其实已经包含在问句中了。比如一位妈妈问孩子:“才考了这么点分,你好意思吗?”(隐含的意思其实是“你考了这么点分,真丢脸”)

这样的问句孩子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妈妈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不需要孩子回答什么。不难想象,这样的反问句一出口,其实就已经将双向沟通的渠道堵死了,孩子会感到很难过,自尊心很受伤害,而妈妈也很难再打开孩子的心门,和孩子好好谈一谈提高成绩的问题。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5)

反诘式提问的结果则完全不同,“反诘”带有引导性,是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却不直接进行批驳,而是用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再由孩子自己来产生有价值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门是对家长完全开启的,不会产生抗拒心理。家长也能够从孩子口中听到更多自己关心的信息,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富有导向性的问题,因而说服教育的效果会特别明显。

由此可见,与反问相比,反诘式提问要复杂得多、巧妙得多,对于父母的沟通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6)

不过我们也不必对这种方法望而生畏,事实上,掌握了组织提问体系的技巧后,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成为高明的提问者。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地学习一下“反诘式提问”吧!

运用苏格拉底的提问思维,组织一次“反诘式提问”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名叫苏格拉底,他也是一个最善于进行反诘式提问的智者,曾经用这种提问技巧帮助过很多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下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在家中休息,一位老朋友突然前来拜访。

这位朋友是个喜欢辩论的人,他和苏格拉底为“什么是勇敢”的话题讨论了起来。

性情爽直的朋友用豪爽的语气说:“所谓勇敢,就是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勇猛向前。”

苏格拉底认为朋友的观点有失偏颇,但他并不打算直接指出这一点,因为他知道朋友性格比较固执,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服。

所以他动脑想了想,决定用反诘式提问引导朋友自行思考,他是这样问的:“譬如说实力悬殊的两军对垒,实力弱的一方打算先撤退,他们在敌人的嘲笑声中‘逃走’了。可没过多久,敌人竟发现他们绕到自己身后发起了突然袭击,最后这支弱小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你觉得他们能否称得上‘勇敢‘?”

朋友吸了口气,说道:“哎呀!我没考虑到还有这种情况,他们当然很勇敢。”

苏格拉底并没有笑话朋友,而是继续引导他:“我觉得可以对‘勇敢’重新定义一下,你看呢?”

朋友思考了一番,说道:“那么‘勇敢’可以被定义为永不言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苏格拉底觉得不太满意,又一次提问道:“说到永不言弃,我听说河边有人不慎落水,此时恰好有两个男子经过,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去救人,然而他们一个善游泳,另一个却是‘旱鸭子’,可他们两人都不肯放弃,一定要救到落水的人,你认为他们俩谁更勇敢?

朋友完全呆住了,半晌才说:“这不对啊,不会游泳却下水救人,这不是勇敢,而是蠢笨,看来我对‘什么是勇敢’的认识还很不全面,还要麻烦你多多对我指教了……”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7)

看完这个案例后,我们会发现它与本文开头“马先生教育女儿”的提问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发现了对方的看法存在错误,却不着急立刻纠正,而是针对这个错误设计出问题,进行层层推进的反诘式提问

最终,对方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全面的,并会倾向于修正和完善这些想法。

也就是说,在进行反诘式提问时,切忌直白的“否定”和主观性过强的“灌输”,我们不应当代替对方去思考,而是要让对方的思维时刻保持在活跃状态,这样才能够逐渐导出新思想、新观点。

而这,恰好与苏格拉底的经典名言相对应:

“问题就是助产士,她能够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8)

掌握了“反诘式提问”的精髓后,我们可以尝试用苏格拉底的思维来组织提问:

第一步:提出针对性问题

这一步常常被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但事实上却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要去“讽刺”孩子、挖苦孩子,而是要尽力发现孩子的看法中不正确的部分,然后设置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专门针对这个部分不断地发问,让孩子无法回避,只能正面回答问题

比如孩子说“老师不喜欢我”,这时候不要去否定孩子的看法,而是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让你觉得老师不喜欢你?”

第二步:逐步澄清观念

孩子会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我们可以用问题点醒他们的思维,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并不准确。

比如可以通过一问一答让孩子发现“老师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是对他不认真完成复习工作的态度不满意”、“老师的好恶也没有特别针对性,不是刻意为难哪一个孩子,而是会批评所有态度不端正的孩子”。

如此一来,孩子错误的观念就能够逐渐澄清了

当然,有时候孩子的想法比较复杂,简单的两三个问题不一定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还要多一点耐心,要像苏格拉底一样进一步设置新的场景,启发孩子深入思考,使他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准确。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9)

第三步:鼓励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经过了前两步后,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自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是反诘式提问最为关键的地方。

我们可以像马先生一样,提问孩子类似的问题,如“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

孩子就会自己去考虑解决方法,而不需要我们费力地耳提面命。而且因为方法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他们在执行时遇到的困难会更少,态度也会更加坚决。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步走的反诘式提问中,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沟通的方向,务必要让所有的问题都紧贴我们的教育目标,切勿天马行空地胡乱提问,否则就无法较好地引导孩子的思路了。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10)

注意提问细节,“反诘式提问”的效果更加理想

为了让反诘式提问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在和孩子进行提问沟通时,我们还应把握好以下这些细节:

细节之一:提问前先建立一种利于平等沟通的氛围。

反诘式提问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这种提问技巧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使孩子认为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因而他们会倾向于发表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语。

为了更好地营造这种氛围,我们在与孩子对话前,务必要做好这几点:

  1. 对自己进行情绪调节和心理建设。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若心情焦虑、烦躁、愤怒,都不适合对孩子进行反诘式提问。
  2. 选好安静的提问环境。反诘式提问需要问答双方都要集中精神,不可分心,所以提问前宜选择比较安静的、私密的空间,并要提前与家人说好,不要随意进来打扰,也不要在问答期间接打电话。
  3. 定好恰当的提问时间。孩子心情放松的时候,父母最容易打开他们的心门,所以我们可以像马先生一样,先带孩子出去玩一会儿,但不要让他们太过疲惫,之后我们就可以与孩子展开一场提问对话了。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11)

细节之二:在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打断孩子,不肯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这样的做法对于反诘式提问来说可是大忌。

因为我们只有彻底听清楚孩子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发现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在哪里,也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不仅如此,专心倾听还会让孩子有一种被父母尊重、重视的感觉,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变得更加积极、热情。

因此,认真倾听是十分必要的,绝对不能打半分折扣,而且我们在倾听时最好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 集中注意力,倾听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切勿心不在焉
  2. 放松身体,蹲下身子,平视孩子的眼睛,再略微向孩子展开双臂,好像在做“拥抱”的动作,这会让孩子感觉更加安全。
  3. 一边听一边给予积极的回应,比如可以点头、微笑,或是拍拍孩子的小肩膀,让他们更加自信。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12)

细节之三:学会捕捉孩子的言外之意,问出更有效的问题。

对于孩子给出的答案,我们要边听边分析,不要只局限于话语的表面含义,因为幼小的孩子表达能力可能还不成熟,可能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年龄大的孩子又常常会有些顾虑心理,担心说错话会引起我们的不满。

所以我们不光要会提问,更要会听“弦外之音”,才能读懂孩子的未尽之意。

而这些言外之意可以从孩子的表情、微动作中去发现。这一点就需要父母平时对孩子多多观察和了解了,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回答是不是他们全部的、真实的想法。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13)

细节之四:隐藏自己的态度,不要急于评判。

“反诘式提问”是不能直接给孩子提建议的,而是应当通过持续发问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下结论

因此,在整个提问过程中,我们都不应当直接流露出自己的态度,比如不能马上对孩子说“你说得对”或“你说得不对”,这样只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思考,所得到的结论是“诱导性”的结论,那就失去了反诘式提问的意义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耐住性子,不要急躁,不要着急点评,才能够避免诱导孩子的思维。

总之,在孩子固执己见,父母怎么说都不听的时候;在父母已经对孩子用遍了各种教育方法,却看不到什么明显改善的时候;不妨来试一试这种“反诘式提问法”吧,相信一定会带给你惊喜的效果!

给娃讲道理都没用的三个方法(跟孩子讲道理讲到心累)(14)

我是【亲子育儿堂】,一个40岁的宝爸,有一个8岁的女儿,非常荣幸和您一起分享我的育儿经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点赞支持我吧,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