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文的语言艺术

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

全文大约可以分为斥骂武氏、悲伤国事、砥砺忠臣三个部分。如果推究下来,文章的妙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骈文的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烘托文章气势,二是对人晓之以理,三是对人们动之以情,从而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骂”人骂到了骨子里。然而,这三个方面如果按照对人们的影响力测查,排队位次应该是第三条、第一条、第二条。

檄文的特点在于骂人。骂人,要骂到点上,站到理上。我们说,“骂”人骂到了骨子里,其实就是说要占理,让对方哑口无言。所以,晓之以理十分重要。可是,我把晓之以理反而排到了第三位,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探究。

这篇文章是否全文真实,其实不好说。但至少《古文观止》中的这个标题,是假的,是后人加上去的。因为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把年号由嗣圣改为文明。自己临朝称制,又称“光宅”。这从开篇说“伪临朝武氏者”可以看出。同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氏,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任文艺(官名,唐代所置之文学),撰写军中书檄,此文即作于此时。而武则天自名为“曌”是在永昌元年(689)称帝之时。又有人说,武则天正式称帝为690年,改年号为天授时改名为“曌”,但不管怎么说,骆宾王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武曌”这个名字,所以,标题中不可能出现“武曌”的字样,可见此题目为后人所改。这也说明这篇檄文流传之久,影响之大。

可是,后人为什么会改为这个名字呢?

本文又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则更接近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徐敬业的祖父徐世勣(ji,去声)因为辅佐唐太宗建立唐朝有功,被封为英国公,赐姓李,以后子孙因袭英国公。故依据当时反周复唐的情况,称呼为“李”的可能性更大。但在阅读体验上,如果读如“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则就远远没有人们所误传的名字来得更有气势,更有力量。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标题中没有出现“武则天”的名字。第二,实际上,在情感上人们恨“武曌”比恨“武则天”要更“狠”一些。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是“武曌”篡权改制,改变大唐李氏江山的是“武曌”而不是“武则天”。可是,这明明是一个人呀!但在表述上,其含义还是不一样的,同时,它所带来的情感也不一样。

晓之以理为什么相对要弱一些,原因呢?理,虽然必须要有,否则便“师出无名”。然而因为历史上篡位情况很多。即如李唐王朝本朝,不说别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在法理上就不那么“光明正大”。历史上这种情况多了,哪一次改朝换代就那么光明正大?往好听说,叫改朝换代,不好听的说,叫谋朝篡位,历史就这样发展着,这就是人们所谓有德者居之。所以,文章骂武则天时,就先说她“失德”。

同时,武则天是女性,是皇后,尤其做不得皇帝,在当时来看,这一点是兼情理两方面的。

而造成情感的感染力的还有文章所采用的骈文体式。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继而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檄的锋芒犀利,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所以我以为,本文的长处,应该欣赏它形式上的气贯如虹,情感上充沛如潮的特点,这也符合檄文的特点,这就像人们吵架,说好听点是辩论,有时气势的成分十分重要,本来在理上旗鼓相当,但在气势上要压对方一头。比如骆宾王在历数武则天的罪过时的用语,极尽刻毒,简直就像是“骂大街”了,有点“杀人诛心”啊。说起来,用骈文写檄文,这好像还是第一篇。因此如果冷静下来分析,我以为本文其实就说了一句话“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骂人好像夸人(骂人与夸人)(1)

这是说“骂人”,那么“夸人”也有这个特点么?我们看一下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是怎样夸人的。

如果你要求人办事,那么应该怎么办?礼物先不说,礼数首先要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但是,李白求韩朝宗举荐自己,这么重要的进仕之路,却连基本的礼数都不到,而且还要明明白白地提醒对方。

这是李白的风格,狂傲,但是风格归风格,狂傲归狂傲,你求人家推荐,不怕人家不理你吗?我们看一下李白怎样的礼数不到的。李白求韩朝宗举荐自己,只是行长揖之礼晋见,也就是拱了拱手而已,此时李白还仅仅是一介布衣。不怕对方生气吗?怕,李白说:“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我们知道,和檄文的骂人相反,投赠干谒的文字,重要的是夸,夸人、夸己,夸到位了,目的就容易达到。但是如果你把全文铺展开,稍一留心,就会发现,这句告诉对方“我不太礼貌”的话,在全文的正中心。如果以这句话为中轴,你仔细看,前边是先夸韩荆州,然后介绍自己,是由对方而自己;后边先夸自己,然后历数对方荐举贤能的功绩,由自己而对方。前后以此句为中轴线,折叠起来,上下对等重叠。

那又怎么了?这里有一个奥妙,只有李白深谙其道。

夸对方的时候,不离自己。首先说韩大人就是周公,“躬吐握之事”。如果把一个举荐人才的人比作周公,那就是夸到了天上。在文字里面,以前谁这样过?也就是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在《短歌行》中曾经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所以,李白夸起人来,也不吝啬好词。可是你别忘了,这一次李白自己就是求荐之人,夸对方是周公,你有什么居心?果然,他夸对方是周公,但是,他很快就说我就是毛遂,如果您推荐了我,也就是等于给了我脱颖而出的机会。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奥秘,夸对方不离自己,在文字的力量上,二者是对等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这样的关系:您是周公,那么我就是英才;而我是毛遂,您就是平原君呀。那么,举荐了我,对我对你,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同时下文,夸自己的时候,又不忘夸对方,我可以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如果大人您给我一个机会。李白我在谋略策划方面,怎么能自负呢?无非略逊色于尧舜罢了;至于写作,已经积累成卷轴,就等着呈请君侯抽暇过目。

李白接着说,您曾经举荐过那么多人。我每每看到他们感恩戴德,抚躬自问,就以忠义奋发自勉。连我李白也因此而感激,知道君侯对许多贤人赤诚相待,所以我决心不归依他人,而愿把身心命运托付给国中才德至高的人,也就是您啊。

所以,我说,这篇文章显示了李白夸人的本事,极尽夸人之能事,把人往天上夸。但是,善于将对方与自己对等起来,既做到不卑不亢,又极尽奉承之能事,而夸对方也就是夸李白自己,对方是周公,他自己就可以帮着经营天下。同时,夸自己也就是夸对方,如果举荐了我,我是毛遂,您就是平原君。这样二者同一,李白的目的就达到了。

沈念是湖南作家的领军人物,尴尬书写在沈念小说中以集束的方式呈现。由客体进驻成主体,于此不是彰显出现代文明孜孜以求的主体性资格和权益,而更多的只是转换成问题的焦点、舆论道德讨论的靶子和承担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局促和窘迫。

他的作品中主客之间关系互相反转以以下几种情形呈现:“主”“客”反转的第一种表现就是“主”被“喧宾”夺。“主”“客”反转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假戏真演。“主”“客”反转的第三种表现就是“较真,你就输了”。

这也是巧妙处理主客关系的好例子。

平等,不见外,是李白多形象作品的特色。姑以我们熟知的文字为例。其《将进酒》中有名句道: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本来是客人,这时主动提出为主人买单,而且可以如此不计成本,孤注一掷。何等豪放,何等痛快!主客不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到王维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什么叫“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就是说,把友人送出关,自己一抹头又回来了。在王维这里,主客往往是分离的。

所以,李白的文字有一个奥妙,即对等关系,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写你就是写我,写我也是写你,这样,在内容和情感上,表达叠加,就都有了1 1〉2的效果,就是更加丰厚了。

我们再回到《与韩荆州书》上。如果不这样呢?单夸对方,那就奴颜婢膝;只夸自己,那就狂妄自大,都达不到目的。所以,如果只有一方面,就不是李白了,而如果缺了一方面,就也不是李白了。李白就是要夸人到极点,但要不卑不亢。

所以,我以为这篇文章其实也就说了一句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两篇文章合起来看,不管夸人还是骂人,第一是调整物我关系,不卑不亢,第二是气势如排山倒海。而这一切,都是情感的因素。这是功能性文字的关键。又比如李陵的那篇《李陵答苏武书》,也有许多人认为是伪作,我们不论。但是这一篇千古名文,如果仔细分析,叛国降敌的理由其实还是很不堪的,但是也因为李陵文笔好,气势滚滚滔滔,真是不错,实在是内心悲愤,字字发于内心,以及于他人,所以有了这样好文笔,好像字字血,声声泪。

其他,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在情感上也是运用了这一对等原理。

附:《李陵答苏武书》的不足道

论李陵实不足道:

1.李陵答苏武书中,表达了决意不归汉的意思,理由大体如下:

我在与匈奴作战时,实际已经拼尽最后一丝之力,实在实在是不得已。

当初汉高祖平城被围,实力比我大的多,尚且勉强脱险,我又能怎样呢!(和别人比,以证明我不得已;不得已不能成为投降的理由)

我不死是想要效仿当年的范蠡和曹沫,等有一日为国立奇功。可是,在我还没有来得及有所作为的时候,汉皇帝就已经把我的母亲、妻儿屠杀,仅仅只是因为我没有死。(准备建立怎样的功业?建立的功业什么时候能完成,或者有所行动?汉皇帝如何知道?——这似乎可以站的住脚的唯一理由,是虚无又虚妄的;何况,时间是老天爷,如果长到无穷,那还有什么说的!)

你说,汉皇帝对功臣不薄,可是,以你的付出和建立的功劳,本应受到大赏,然而,对你,赏不过二百,官不过只是一个典属国,怎么交代的过去,未免太让人心寒了。(还要封赏,封赏不相称于功劳,所以寒心,因此投降)

我如果回去,很可能遭到屠戮,并且我不能接受那刀笔之吏的詈骂,我的祖上(李广)就是如此。(不能对刀笔之吏,李广又是怎么做的?这涉及尊严、人格,甚至肢体创伤。然而,个人尊严是应该成为不还国的理由吗?就可以背叛祖国吗?)

2.没有一条理由,可以成为背叛祖国的理由。总之一句话,皇上人不好,所以我就背叛祖国;再加一句,就是我危险,所以我投降;如果再加一句,就是我立过功,所以我有资格、有资本投降。

3.至于如果有人问,那你处于那境地,你怎么办?我不知道,而且这已经是第二个问题了。但这不是背叛祖国的理由。

为什么不能背叛祖国?

因为投降的那一方恰是要侵犯祖国的;祖国犹如父母,要做侵害父母之事吗!如果李陵的背叛理由可以成立,那么,人们忘其所自,背恩判源就都可以了,这与禽兽无异,这将是可怕的道德范式。

4.李陵文笔真是不错,实在是内心悲愤以及,字字发于内心,所以有了这样好文笔,好像字字血,声声泪。

不过,不管怎样好文笔,使得理由多么铿锵有力,也不能掩盖叛国忘祖的罪行。

想一想文天祥吧。

但是,这篇文章却颇有市场,因为李陵发于内心,至性至情。

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