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错过的字画(造就艺术收藏家)(1)

马未都,围绕在他身上的头衔很多:文化学者,媒体人,作家富豪等,而最知名的头衔莫过于“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家”和“观复博物馆馆长”。但是马未都的收藏有个特点,不收中国字画,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不过这也许就与他的经历有关吧。

“破铜烂铁”造就艺术品收藏家

“你就是一个倒腾古董的,自己心里还能没点数”---王朔

马未都1955年生人,二十出头马爷,做着《青年文学》的编辑,平时的乐趣爱逛跳蚤市场,薅薅羊毛,占占便宜。跳蚤市场里农村乡镇搞来的铜铁陶瓦很多,几块钱就能给拿走。照他自己的话就是,这和“捡破烂”没什么区别。

马爷生平首次“捡漏”吃到甜头,是件小器件。有一回,马爷会友得知朋友想要将一件祖传的四扇钧瓷挂屏以1600元的出价卖掉。而马爷满心喜爱,当场买下。可是那是他新婚准备置办彩电的,可见网络流传马爷爱藏品胜过爱美人所言非虚。没过多久,有古玩行出高价拍同款,价格被炒到了100万。这让马未都更坚定了这方向发展的决心。

马未都错过的字画(造就艺术收藏家)(2)

他25岁到35岁的那10年正是八九十年代社会百废俱兴的那十年。也是马爷不务正业对“破铜烂铁”应收尽收的十年。这十年收的“四旧破烂”也基本完成了马爷收藏生涯的原始积累。马未都就是如此起家的。

1997年,马爷创建的观复博物馆诞生。国内首家私人博物馆的头衔再加上《百家讲坛》的光环加持,成了实打实的“中国古玩界头号代言人”。

虽然听起来荒唐,但也不妨碍马未都成为古玩界的“半壁江山”。这些未被人重视的“破铜烂铁”何尝不是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华夏文化的有利载体?想想国外流出了多少中国文物,若不是有马未都这样的文化拾荒者,被当成“破烂”处理掉的艺术品将不计其数。

扫荡古玩市场却“拒绝”中国字画

“身为中国藏家,不收中国书画,永远都够不上资深”。---安思远

马爷收藏的藏品从家具、陶瓷、玉器、钱币到钟鼎可以说应有尽有。不过说来奇怪,他开的观复博物馆展厅内的书画几乎都是油画,且出自当代人之手,但是无论哪家观复博物馆,都唯独缺少了中国字画。

马未都错过的字画(造就艺术收藏家)(3)

难道马未都不喜欢中国字画?当然不是。

如今,中国的古书画,是一个顶级收藏家的标配。但是真正精品古书画,向来都是昙花一现。早期马未都,一个普通编辑,虽然不缺钱过日子,但要是收起字画那就拙荆见肘了。“破铜烂铁”好捡漏,可传统书画,要么早已被人收入囊中了。

彼时的传统书画,顶着国画的光环,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涵养的象征,行业内的识货人很多,舍得砸钱的土豪更多。想空手套白狼捡漏,基本不太可能。

马未都错过的字画(造就艺术收藏家)(4)

这里有个小插曲:九十年代,马爷想过要买下一本叫做《陶冶图说》的相关古籍及书画,可是卖方要30万,而马爷就算倾尽全力也就只能凑出10万,最后不欢而散。不久后,相关书籍字画就流至香江,马爷终于名气大振富甲一方时,古玩圈的资本玩法又变天了,马爷还是在钱上摔了跟斗。2005年,在和人民币藏家在书画收藏上一较高下后,马爷感叹:自个在拍卖市场已“玩不转,买不起了”。

马爷感叹:“1990年代很好的字画也就几十万,如今动不动就是千万,还怎么买?”

明眼人都明白,这就是资本竞逐权谋。马爷岂非看不明白,他只是不愿铜臭污了字画。

成名背后更有良师益友相助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易中天

马未都有位恩师——王世襄老先生,算得上是马未都古玩路的引路人。王老玩得主要就是家具、瓶罐等实物。王老对后辈分的倾情相授和耳濡目染下,使得马未都对那些“瓶瓶罐罐”更加了解一些。

马未都错过的字画(造就艺术收藏家)(5)

诚然,文物收藏,考验的不止是眼力,还考验学问。更何况,有的人尽其一生,可能也只能通其一二而已。在这一点上,马未都是理性且明智的。这也是马未都不收中国字画的原因之一吧。至于安思远说的资深与否,“老炮儿”马爷估计也并不在乎。

在马未都地位积累过程中,朋友的作用更大。比如经常能在马未都介绍物件的时候听到:“我有一朋友......”,朋友圈子也成了马爷拿货的重要途径。

另外老北京的文化界,马未都与王朔最典型的北京“老炮儿”。年轻时打群架,胡说海吹,机锋剑起,如今都成了行业标杆。王朔:国内编剧界的代表人物;马未都:“拾破烂”发家,开博物馆,成为收藏界大拿。

马未都错过的字画(造就艺术收藏家)(6)

这两人从马爷还是马编辑的时候就相交甚好,经常互相开玩笑打趣。像前些年,马未都像王朔“吹嘘”自己那些宝贝时,王朔便公开打趣他是个捡破烂的,“挖苦”他的起家前史。不过马未都并不生气,他知道王朔就是炮嘴,但说的全是大实话。毕竟王朔是会拿出真金白银救助自己的兄弟。马未都对人也真诚,对身陷囹圄的某臧姓歌星不避嫌,当助则助。这也是他身边总有良师益友的原因。

马未都的内心世界是细腻的,虽然我们可能看不到,但从他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来。他活得很清醒,活得很通透,这样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像文艺类这一行,太多物质的东西把思想给绑住是时常有的事情。

尾声

如今,我们总喜欢将马爷与“才子”高晓松、老梁这些能言善道的艺人们相提并论,这其实看轻了马未都。

马未都错过的字画(造就艺术收藏家)(7)

马未都是文化与高智商代表,虽然马爷连大学都没上过,但是我们依旧爱在谈话节目中看他叨叨。师随名家使他阅历广泛,聊天亲和,做人诚恳,眼光独到。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设”包装的,没有团队保驾护航,没有微博耍嘴拉好感,岂是现在的“戏子明星”可以望见项背的。

马爷最终名利双收也没有忘记初衷或是沽名钓誉。他竟将自己的珍藏拿出来开了个博物馆,且不收一分钱,要知道那里面随便一件可都是价值连城。这种弘扬中华文化的无私行为,这才是真正的明星,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