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

随着祖国太空探险事业的发展,我发现我对太空又有了很多疑问。我看过一些讲太空的纪录片和童书,算是对太空有基本的了解。但随着中国太空事业的进步,我注意到了更多的专业词汇,从表面看不出意思的那种。

有关专业词汇的这些疑问,我都在《太空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的“讲”只是一部分,重点在于这本书“画”出了答案。插画师斯蒂芬·比斯蒂,是国际知名剖面图大师、插画家。他的《不可思议的剖面图》在世界范围内售出了 350 余万册,翻译成 16种语言出版,他的《建筑的故事》在国内一经出版,好评不断。他曾获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纽约时报》最佳绘本、英国儿童文学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这本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人类探索太空2000多年的历史,重现了那些辉煌的时刻,同时也介绍了火箭、航天飞机等设备,插画师精心绘制的剖面图、13张全彩大型剖面图让读者易于理解,印象深刻。书中还配备太空发现之旅、太空探测之旅两个年表,标记重要的时刻,方便读者回顾太空探索发展史,速查太空探索的每个关键时间点。成人和小读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译者为刘桂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文学系副主任,美国麻省大学博士。长期致力于星系天文学研究。所以,对于书中专业知识的准确性,我没有任何怀疑。

鉴于这本书的手绘部分过于优秀,所以我这次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说这本太空科普书。

太空的书籍有哪些 不能讲画画的太空书(1)

思考方式

说到画画,很多人会想到素描、油画、国画、简笔画,但这些其实都是表现形式,而非一幅画的核心。从我的理解来看,核心应该是思考过程,这幅画的主题、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人文思考。我们用这本书来说明。

说到探索宇宙,或许有人认为那没用,经费不如用来建设民生。我只说两个例子,导航和手机通话,这两个都是需要人造卫星,如果没有探索宇宙,那现在还在纸质地图和座机的年代。这部分就好比画画过程中的人文思考,对方需要什么?我设计怎样的房子才能让人住起来更舒服?

现在再来说说思考,思考就是如何想的,比如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是宇宙的一部分。天文学家们是怎么发现的呢?为什么人类不是生活在宇宙中心的平面上呢?

远去的船,桅杆的顶端最后消失,而不是整艘船越来越小,说明地球的表面不是平的。然后为了研究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科学家们发明并用上了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阵列,光学望远镜,为了得到更清晰的图像,就得把望远镜放在大气层的外面,比如我们都听过的哈勃望远镜。

那现在就该思考,如何把望远镜送上太空了。《太空的故事》里讲了一些中国、英国的传奇故事,还有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也介绍了真实的火箭的工作原理、历史、结构、建造和发射过程,还介绍了登月、航天飞机等。

人类就是在探索中一步步思考前行,为了解答新的疑问,而做出了新的发明。这和画画是一样的,先要想明白画什么,怎么体现自己的想法,然后才是画。

设计构图

刚才我们提到了绘画时候如何思考,思考之后就涉及构图了,比如对角线构图、对称构图等,物体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物体的体量关系、更加真实或者充满张力。

宇宙中的物体可以说体积差距很大了,《太空的故事》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直径达140万千米的太阳,是太阳系最大的天体。如果把太阳压缩成橙子那么大,地球就成了8米外的一粒罂粟籽,海王星成了240米外的一粒葡萄籽。

怎么画出来这种对比关系呢?插画师分别用比例尺上的太阳系、内太阳系行星的示意图、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尺寸对比图四种方式画出了对比关系。

事实上,在这本书中有非常多的大小对比关系,比如火箭尺寸的对比关系、人和火箭的对比关系、火箭和建筑的对比关系、一二三级火箭的对比关系。这里有人和物之间的对比,也有物和物之间的对比,我们如何在一个画面中对比呢,比如可以把人画在火箭中,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里。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很难感受到它的实际尺寸,但如果在火箭旁边站一个人,这个对比就明显了。由此可见,想要让看画的人感同身受,就要灵活运动构图和对比。

太空的书籍有哪些 不能讲画画的太空书(2)

绘画技巧

我看过插画师斯蒂芬·比斯蒂的《建筑的故事》,他用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介绍了金字塔、帕特农神庙、万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印象非常深刻,让我第一次对这些建筑有了清晰详尽的印象。

大家都知道近大远小,知道正方体怎么画,可是如何画出一个物体的立体感,甚至同时画出它们的内部构造呢?

正如插画师自己所说“我想把复杂的太空探索技术,比如火箭,尽可能制作成清晰易懂的剖面图,展示这些神奇机器的工作。”《太空的故事》中有大量的剖面图,包括建筑、航天器、宇航服、火箭、天文台、火星车、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哈勃空间望远镜等等的透视图,深入肌理的抽丝剥茧让我了解了这些专有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它们的工作原理、结构、功能。

平面画是相对容易的,仅仅画出外观的立体图稍微增加了难度,可是想要一层层画出内部透视结构,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因为不仅需要考虑外观,同时还要考虑比例、对比、颜色、大小、薄厚等等。

我已经不仅把这本书当成太空科普图书了,而是同时当成了画画书和说明书。文字和剖面图相结合,简单易懂、清晰明了。那些抽象的专有名词,变成了组件和实体,让我可以一点点慢慢了解。如果是理解力相对较弱的小读者,相信会更加觉得恍然大悟

太空的书籍有哪些 不能讲画画的太空书(3)

写在最后

非常想把《太空的故事》中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我们对其他世界了解得越多,可能就越是懂得欣赏这颗被我们称作“家”的行星,欣赏它多么无与伦比,懂得它何等弥足珍贵。

希望热爱地球的种子扎根于每一个小读者的相信中,每个人都为了更好的世界而努力。让我们了解我们生存的空间,画出我们期待中更美好的未来。

太空的书籍有哪些 不能讲画画的太空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