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时,孔子立志“吾十又五而至于学”,就是确立学习的方向,并好好学习不懈努力,20岁左右,因学习出色有才干,被上层看中做了家臣,不大不小也算个官儿了,为官十年政绩非常出色,本是官运亨通之时,孔子却选择了辞官办学。

在孔子以前,中国人的社会阶级很明确,天子继承天下、诸侯继承国,普通人就继承普通的家,自孔子开始创办私人教育之后,阶级制度虽然依旧牢固,以继承制为主,讲究家世、背景,但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展现自己的才华,也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进入“仕”。

之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都把读书当官当做人生正道,《论语》中有一句“学而优则仕”也被当成了劝学之语。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原意,并非劝学,更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对学习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1)

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说: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会被误认为是鼓励学习之意,很大程度上是对“优”的理解出现了错误,“优”字通常的含义是优秀,如此理解,“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就是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去当官。但其实,在这句话的语境中,“优”字是富余、有余力的意思,所以子夏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做官有闲暇就去读读书,读书有余力就去做做官。”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2)

当今社会跟古代有所不同,走上仕途并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你可以去当官,也可以去创业做生意,也可以去当老师,当科学家,都能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放在当今环境下,我们应该把“仕”理解成做事业。

当你读了足够多的书,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就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3)

孔子不是官迷

如果把“学而优则仕”理解成学习好了就去做官,那孔子办学的目的就成了加官进爵,这显然是对孔子的误解。

前面也说了,孔子在自己官运最亨通的时候,选择了辞官办学,在学习这件事上讲究有教无类,就是说人人平等,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高贵还是低贱,都可以通过学习完善自己。学习之后是否出仕为官,孔子也有明确的态度: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意思是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在无道之君的领导下出来做官,是助纣为虐,在孔子看来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4)

如果正好遇到明君做天子,就一定要做官,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否则是不义的行为,做官的目的是“行其义也”,孔子的学生子路在这件事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行其义也是什么意思?狭义地理解,就是行君臣之义,广义就是行仁义于天下,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可见不论是孔子还是其学生,做官都不是他们学习的目的,让天下人都有机会学习、懂礼仪、施行仁义,这就是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5)

学习与实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学习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学习完善自己、使自己有知识、有规范的行为准则,学无止境,修身也没有止境。

以前,人们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涉足教育行业之后,开始注重人格方面的培养,于是有了《诗》《书》《礼》《乐》《易》《春秋》。汉朝之后,“礼乐射御书数”成了小六艺,孔子的人格培养内容则成了大六艺。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6)

学习孔子的大六艺,是修身的最佳途径,修好了身,就要进一步影响到家族中的其他人,管理好家族,让自己的行为规范成为家人的楷模,然后治理好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仕”,最后一步才是管理好天下百姓,广施仁德。

如果一个读书人,只懂修身,而做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书呆子读死书,古代讽刺读死书的人只会照本宣科讲道理,于实际生活中毫无用处就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之所以会出现读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因为不懂得灵活运用书中学来的知识。

修身是学习,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应用实践,把满腹经纶用于治理国家、把仁义道德施行于天下,把学来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这是学习与实践的融合,如何能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才是“学而优则仕”要探讨的。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7)

误解也是正解

虽然《论语》中“学而优则仕”的原意并不是学习好了就去做官,但由于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又不高,种一辈子地连温饱都能以保证,经商又被人瞧不起,想要改变人生,光宗耀祖,做官又确实是古人的唯一出路,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这句话当做劝学之语。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千字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教育小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所成就,其中就把当官看作是学习的出路: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这里的“优”就是优秀之意,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学习好了就应该出仕做官,行使权力参与国政。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8)

再往后,科举制度诞生,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级制度,选拔人才(官员)的唯一途径也是通过考试,谁学习更优秀,就能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任命官员的品级,也根据考试排名来定。对于现代人来说,出路越来越多,但若想走好自己选择的路,前提还是要好好学习,只有肚子里有了足够的墨水,行走于社会中,才能游刃有余。

人们虽然误解了“学而优则仕”的原意,但因为时代在改变、人生出路在改变、语意和语境也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最后成为有用之人,按劝学来理解这句话,误解也是正解,更符合现实意义。

当然了,学习之后要灵活应用,这就又回到了学习与实践的探索中,万变不离其宗。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9)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内涵(论语学而优则仕)(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