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都有鼻祖,若间谍也算一种行当的话,那么,世界公认的间谍鼻祖应该是公元前十世纪的菲利斯间谍娣莱拉。不过,我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女性情报人员,她的名字是女艾。由于虞夏两朝距离当代比较久远,所以这位少康时期的女间谍鲜为外国人所知。

由此看来,间谍的历史已有四千年,比起许多主流行业都要悠久。在这几十个世纪的时间里,间谍技术和间谍工具也是日新月异。中国的情报工作远没有美俄两国出名,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间谍不出色。在情报领域,我国亦有启发了国际情报界的“四大发明”。

保密波雷达是什么(在情报领域这四大发明)(1)

第一个:窃听术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情报人员就发明了“听瓮”。这种工具从外形来看,与一般的小口罐子相仿。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将听瓮埋在土壤中,在听瓮口的部分包裹一层薄薄的皮革。情报人员只需趴在地上,然后用耳朵靠近听瓮口的皮革,就能通过皮革与周围环境的共振听到信息。我们在一些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情报人员趴在地上听远处的马蹄声。

实际上,早在东周时期听瓮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所以专业的古代情报人员往往会使用听瓮,而不会像电视剧里一样采用最原始的听辨方式。听瓮的规格有大有小,小的可便于随身携带,大的则适用于满足更加精细的情报需求。最大的听瓮,是可以容一名情报人员坐在里面的。

在古代战场上,有专业的情报人员坐在听瓮中听取外界的情报,这种方式被称作“罂听”。我们知道,正常人的五感是会相互干涉的。所以,“罂听”的专业人员往往是盲人。盲人虽然没有视力,但他们的听力却比一般人灵敏得多。由盲人进行“罂听”,可听到若干公里外的敌军动向。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最古老的听瓮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墨子》中收录了听瓮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听瓮也在不停地进化。

唐朝时期,听瓮已经进化成“矢服”,这种窃听设备已经与听瓮大有不同了。它的构造就像葫芦一样,情报人员在休息时将其放在枕头下面,能起到预警的作用。在枕头下面放一枚矢服,就能有效防止敌人偷袭。实际上,这种矢服并不是专门用做窃听的,在没有情报需求的时候,它还可以当成箭袋,一物两用。

矢服虽然与听瓮一样都是窃听工具,它们的原理却大同小异。在使用矢服的时候,需要将箭矢取出来,然后在空腔中吹满空气,埋在地下或放在枕头下。这样,一定距离外的风吹草动都能探知。矢服的原理,是矢服空腔能够接纳声音,与周围环境产生共振。因为通体是由牛皮制作的,所以共振的精确度比听瓮更高。

后来,还衍生出一种名为“听管”的窃听工具。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就比较简单了,只需在墙壁或窗户上开个小洞,将管子插进去听取信息即可。成语“隔墙有耳”,说的便是听管。

保密波雷达是什么(在情报领域这四大发明)(2)

第二个:密写术

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前的小卖铺出售一种专门用于作弊的笔,用这种笔写出来的字在干透了以后就会消失,若在上面涂抹一层水便会将字迹显示出来,十分神奇。曾经还以为这种笔是一种高科技,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这种笔的墨水就是普通的明矾水。

明矾水,向来被用作行骗和作弊。很多和尚道士在纸上用明矾水提前画好图案,随后骗人捉鬼,用喷水的方式将纸上的图案显示出来,用以忽悠无知的老百姓。倘若将明矾水应用在情报方面,那便是一种绝妙的密写术。古人早就这么做了,而且还应用得比较广。

根据《金史》的记载,金宣宗时期,乌古礼派手下的情报人员使用明矾水写了一封密信,送往首都,向京师汇报前线的情况。

由此可见,使用明矾水来密写至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康熙年间,国内发生大案。被废黜的太子胤礽使用明矾水写了一封书信,企图联络盟友恢复皇太子的身份。1715年,当时正值康熙远征准噶尔时期。被软禁的胤礽听说父亲已经出征,于是便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解禁。

胤礽用大量金钱收买了为他福晋瞧病的大夫,请医生帮自己送一封密写的书信出宫。没想到医生没能将书信带出去,辅国公阿布兰查知这件事后,立即将书信截获。

当然,古代的密写术技术非常先进,能够借助的墨水和纸张多种多样。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如米汤即可作为一种简单的密写墨水,而且应用还较为频繁。

保密波雷达是什么(在情报领域这四大发明)(3)

第三个:无人机

无人机是二十一世纪的新玩意,但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概念。

那么,我国最早的无人机是什么呢?

就是风筝。

风筝(鸢)的历史相当悠久,已有两千多年。它的发明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西汉开国元勋韩信。

陈豨谋反案发后,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兔死狗烹的韩信立即尝试与陈豨联络。两人共同设计了纸鸢作为谋反的暗号。谁能想到,风筝在发明之初,就是作为间谍工具来使用的。

相比于其他间谍技术,纸鸢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也便于操作。即便是没见过风筝的小孩子,只需拿在手里有样学样,几分钟就能放飞纸鸢。这种简单方便的情报工具一经发明,便在军事、情报领域广泛推广。纸鸢可以飞得非常高,那个年代没有高射炮和飞机,箭矢的射程又相当有限,所以敌人即便发现了纸鸢,也没有办法将其击落。

唐朝时期,魏博节度使田悦策动谋反,率兵围攻临洛城。城池被围困得水泄不通,不但求救的情报送不出去,连军粮都没有办法运进来,守军将领张伾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放纸鸢的方式与外界取得联系。

田悦在城外远远地看见了飘舞的纸鸢,但他根本想不出击落纸鸢的办法。气急败坏的田悦,找来营房里最擅长弓箭的神射手,要求他立即将纸鸢击落。没想到神射手十分为难。此时的纸鸢已经飞上百丈高的天空,以当时的军事水平任谁都没有办法将其击落。

两宋时期的中国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相当重视情报工作。不论是与金、辽、西夏的战争,都需要间谍来获取情报。同样的,这些国家想要打探大宋的信息,也要向汴京、杭州输送大量的情报人员。于是乎,大宋的中枢首都,便成了各国间谍云集的地下战场。

为了对付间谍,朝廷颁布奖惩政策,请民间的高手抓捕外国情报人员,据说抓到一名外国间谍能拿到三十万的赏钱,还能获得功名和爵位。那些知悉间谍信息又隐瞒不报的老百姓,不但要被斩首,其家人还会被流放边疆。

由此可见,宋朝时期敌方间谍人员已经成了让统治者相当头痛的存在,不惜斥巨资去清理间谍。当然,为了应对外国的间谍,宋朝还组织了专属于朝廷的秘密情报机构,潜入敌国完成情报工作和反间谍工作。论起惊险和刺激的程度,多半不逊于现在的谍战剧。

《射雕英雄传》中,便出现了宋人郭靖使用纸鸢偷袭敌国的桥段。当然,这只是一种艺术创作,以人的重量是根本无法被纸鸢承载的。即便宋人会在军事、情报领域使用纸鸢,也只是用于传递信息罢了。

保密波雷达是什么(在情报领域这四大发明)(4)

第四个:加密情报

说起加密情报,笔者的脑袋里就会回荡起“嘀~嘀嘀”的声音。何曾几时,笔者认为近代的摩尔斯电码是加密情报的鼻祖,实则不然。

通过查阅文献可知,我国古人早已将密文技术应用到情报工作中去。例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发明出一套“反切码”,专门用于为情报加密。这种“反切码”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编码,为一段情报加密。加密后的情报,不具备可读性,若非敌人获取了破译情报的切射方式,是很难破解情报的内容的。

实际上,类似的加密方式还有许多种。情报工作中间谍人员在交流时往往会采用“切口”,这种方式就是将一些名词或常用语修改成仅有双方知道的词句。《智取威虎山》里土匪之间交流所使用的“黑化”,其实就是加密情报的一种。

保密波雷达是什么(在情报领域这四大发明)(5)

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加密情报并不多,在一些侦探小说里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内容。因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古代文人又善用隐喻,所以在很早以前,古人便开始通过诗歌词赋传达隐蔽的信息。

当然,到了当今社会,加密情报的技术已相当先进,传统的反切码也被各式电码所取代。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细作”》、《左传·宣公八年》、《宋史》、《智取威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