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众多的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半坡遗址就是在它身边的村落,这个遗址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东西,又留下不少谜团。半坡遗址是1953年被考古队发现的,随后几年中,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发掘,渐渐揭开了这沉睡了6000多年的原始村落的面目,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当时林木繁茂,自然环境异常优美。发掘中考古工作者认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原始村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具体如何,人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都有待发掘材料的证明。

半坡村落遗址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呈椭圆形,南部为居住区,北部为公共墓地。东北角有烧陶窑址。居住区、墓地与烧陶窑址之间有一条大壕沟相隔。这条壕沟长70多米,宽深各约5~6米,向两边延伸,起防护的作用,被壕沟围绕的是居住区。居住区内,最显著的是中间有一座大房子,其结构和建筑方法是半地穴式的。所谓半地穴式,是指建造时先挖出一个平整的坑,然后再搭建房屋,以使房子一半处在地坑中,这种方法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易于使房屋稳定。大房子门向东开,中间为火塘,其作用应是村落成员们举行集体活动的地方,如商量大事、接待外族重要来客,可以称为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北边有许多小房屋,小房子的房门都朝向大房屋,形成不甚规则的半圆形房屋群。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西安半坡遗址之谜)(1)

半坡遗址 仰韶文化半坡型

半坡遗址 仰韶文化半坡型该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可以说是中国彩陶文化辉煌的开始。

中小房子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式两种,从外表来看有圆形和方形之分。墙壁是用草和泥抹成的,房屋中心都有一个灶坑,是村民们做饭的地方。从房屋中灶炕附近的灰烬中发现有烧残的兽骨,没吃完成堆的螺蛳,可以看出半坡村人早已脱离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过上了比较殷实且安定的日子

半坡人已知道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石头、兽骨和陶片制造的工具。石器以磨制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有些磨制石器也只是在打制的基础上,仅对刃部稍加磨制。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对人类来说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具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遗址中发现生产工具达600多件,有斧、铲、锄头。先民们就用这些工具焚树造田、种植粟等农作物,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在一座房子下面还发现了一陶罐保存完好的粟,粟虽已炭化,但皮壳却清晰可辨。这是半坡人过上了农业生活的有力证明。

当然,渔猎还是村民们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从遗址中发现许多的渔猎工具和残留的大量兽骨可以推测出来。打猎使用的工具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弓箭,有不同的样式,仅箭头就有柳叶式、三棱形、扁平三角形、圆柱尖头式等。弓箭的使用,让人们的捕猎能力提升了一个台阶,可以更安全、快速地捕到猎物。

陶器也是村民生活中重要的物品,有各种形状的盆、罐用于储藏、煮食物,盛水等。村中有一个公有的制陶作坊,制陶技法已很发达。早期的制法以捏制法为主,到了中晚期开始出现用转速很慢的转轮加以修整的制法。

彩陶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陶器,彩陶花纹是在制作陶坯过程中绘上去的,然后入窑烧制,这样彩绘可以经久不脱。彩绘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题材多样,色彩对比强烈。内容除了人物形象外,还有反映动植物、天文等各个方面的写实图案。其中尤其以鱼形纹居多,最具代表性。这些彩绘早已超出实用的范畴,而是先民们创作的文化艺术了。在一些陶器的彩绘上发现了较多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早期的文字。也有人认为只是随意留下的,并没有什么意义,也无法识读。究竟是不是文字,仅从这些符号是不能确定的,如果哪一天也能像甲骨文一样发现众多材料,说不定汉字史又要向前推了。

符号是不能确定的,如果哪一天也能像甲骨文一样发现众多材料,说不定汉字史又要向前推了。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西安半坡遗址之谜)(2)

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型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半坡遗址的彩陶以人面鱼纹盆最为著名,图案高度意象化,充满神秘色彩。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西安半坡遗址之谜)(3)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在居住区附近有氏族的公共墓地,排列有序,位于居住区之北。这里已发掘出成人墓170多座,各墓排列纵横有序,成人墓多为一人一墓,合葬的较少。随葬品为日常生活用的陶具诸如罐和壶之类。半坡人对成人和小孩是用不同方式埋葬的。小孩墓地发现有70多座,绝大部分就是葬在屋旁,用瓮装着,不入公共墓地。可能是夭折不祥不能入氏族墓地,也可能是由于灵魂观念及亲子之情,把幼儿留在身边。

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半坡村民的生活状态逐渐明了。整个村落,居住区是中心,四周有防护沟,沟北为墓地,东边为窑场,从这种统一规划可看出,当时人们过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生活。房屋的大小相近,随葬品数量及质量上相似,所以人们之间并无贫富差别。总之,他们过的是一种集体而平等的原始村落生活。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西安半坡遗址之谜)(4)

人面纹葫芦瓶 仰韶文化半坡型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葫芦瓶是半坡遗址中的典型器物,依葫芦的形状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