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江豚现状(首头人工繁育的二代江豚叫汉宝)(1)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中灿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陈倩 曹磊 通讯员邓晓君 陈雪莹)极目新闻记者昨日从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获悉,经过网络征名、公众投票和专家遴选,中国首头人工繁育并存活的二代江豚“YYc”,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汉宝”。

长江江豚“YYc”是出生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的第一头二代江豚,今年已满两周岁,体重有70公斤,每天要吃4公斤小鱼。其妈妈是2009年从江西鄱阳湖迁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的“洋洋”(缩写“YY”),目前已有15岁;爸爸“淘淘”2005年出生于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是世界上第一头在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育的长江江豚。小江豚出生后,一直未取名,工作人员暂以“YYc”代称,因为“YY”是它妈妈名字“洋洋”的缩写。

10月13日,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与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共同启动了给白鱀豚馆江豚“YYc”征名活动。截止到10月18日共收到1211个名字(除去重复名字)。在数以千计的众多名字中,专家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具创意、出现次数最多的8个名字,进入公众投票环节,再选出票数最高的3个名字由专家进行遴选,最终将其命名为“汉宝”。

专家介绍,“汉宝”这个名字的“汉”字,意指江豚“YYc”出生在武汉;其谐音与“憨”相近,形象地描述了江豚憨态可掬的模样,嘴角上扬微笑的样子十分治愈。“宝”则代表着它是大家的宝贝。

专家呼吁,江豚“汉宝”饱含了社会各界对长江江豚的喜爱。长江江豚保护,需人人参与。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爱心企业和社会公众关注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推动繁育中心科学研究及技术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市民对长江江豚的了解,提升公众江豚保护意识,助力“江豚重返武汉”。

七企业为江豚捐赠 2万斤饵料鱼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曹磊 通讯员陈雪莹)生活在长江里的江豚吃什么?怎样吃得更好?昨日,七家爱心企业齐聚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为江豚捐赠20000斤饵料鱼,并成为长江江豚饵料鱼基地的供应企业。人工饲养的长江江豚也有了优质“口粮”。

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是世界上唯一的集小型鲸类科学研究、繁育保护、人才培养和公益科教于一体的机构,是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繁育保护研究基地。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饵料鱼的种类、规格和卫生标准是保证“繁育中心”长江江豚人工饲养江豚营养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携手七家爱心企业为江豚捐赠饵料鱼,旨在依托武汉市最优秀的鱼类养殖企业,搭建长江江豚饵料鱼基地体系,为人工饲养长江江豚提供安全、营养、标准化的饵料鱼来源,保障饲养江豚的健康,促进长江江豚的成功繁育,助力长江江豚物种恢复,促进长江江豚早日重返武汉城区江段。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