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最近重读《少年维特的烦恼》,与初读之时的感受又有所不同记得当初第一次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总觉得维特就是因为情场失意,才会因为情伤而郁郁自杀现在才明白离开作品的时代背景来谈论作品是非常草率的或许于维特而言,爱情不过是暗无天日的精神世界里的最后一盏明灯罢了,当这盏灯都熄灭了,他也就再也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解读爱情观?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少年维特之烦恼解读爱情观(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解读爱情观

题记:最近重读《少年维特的烦恼》,与初读之时的感受又有所不同。记得当初第一次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总觉得维特就是因为情场失意,才会因为情伤而郁郁自杀。现在才明白离开作品的时代背景来谈论作品是非常草率的。或许于维特而言,爱情不过是暗无天日的精神世界里的最后一盏明灯罢了,当这盏灯都熄灭了,他也就再也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封面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发表于1774年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早期最为知名的代表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小说的畅销让早期的歌德声名大噪。小说的情节并非完全虚构,它的第一部分带有歌德本人强烈的自传色彩:青年时期的歌德的确曾在一次舞会上曾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名字就叫夏绿蒂;而第二部分的情节则是歌德根据自己一位同事耶路撒冷的真实爱情故事改编而成:耶路撒冷因为爱情的失意自杀后,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也成了在爱情中失意的年轻人的朝拜圣地。

“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开篇,作者歌德写了这么一段话。这可能就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主观意图:让我们在感怀于维特的不幸遭遇同时,能够从中汲取慰藉。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让少年维特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放弃生命?

1. 逃离象牙塔——象牙塔式的成长环境,是维特的思想与现实对峙的根源

维特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个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他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并怀抱着追求思想进步与自由的信念。也正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追求自由,崇尚自然,所以才会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这样象牙塔式的的生长环境使得维特天生多愁善感,他内心脆弱,情绪敏感,且心理斗争激烈,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兼浪漫主义者,同时也是典型的“感伤主义者”。

维特剧照

“象牙塔”中的维特在一开始是快乐的,甚至称得上是一种悲情的 “乐观”。故事的开篇就是维特跟一对姐妹陷入了 “感情争端”:他爱上了其中的妹妹,但是姐姐却爱上了他。这使他感到苦恼。

“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要,我要改正,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我要享受现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他把这件事称为命运带给他的“不幸”,而为了排遣这段三角恋给他带来的烦恼,他告别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来到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他要享受当下,让这件不幸的往事成为过去。

从这点来看,维特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倒有些相像,都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长大,都在内心深处有着向往自由的愤世嫉俗的叛逆性,并因此不容于世俗,甚至都会为了感情的事而苦恼并把这作为命运赐予的不幸。包括他们最终结局,维特举枪自杀和贾宝玉看破红尘,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维特与贾宝玉都生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当中。尽管他们对自由都有着一种执念般的追求,但是在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下,他们对自己前途以及对所憧憬爱情的把控,都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或许在读者们看来他们都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式的矫情,但是在他们那个时代,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及所处环境,我们也就能够感同身受了。况且多愁善感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少年男女在感情里的天性。

2. 逃离三角恋——爱而不得的情感悲剧,是自由理想与现实对峙的第一次落败

山村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这使本就崇尚自然与追求自由的维特真正地回归了自然,所以他很快就忘掉了之前的烦恼。然而在后来的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叫夏绿蒂的女孩儿。第一次遇到绿蒂的时候,就见她被弟弟妹妹们簇拥在中间,正细心给弟弟妹妹分面包,面庞温柔而又亲切。

绿蒂给弟弟妹妹们分面包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这种充满爱的温暖画面,给维特带来了一种温馨恬静的感觉,使之深深着迷。对于有着回归自然的“避世”思想的他来说,淳朴美丽的夏绿蒂无疑是他最理想的情感选择。于是他邀请绿蒂一起跳舞。翩然起舞间,两人都全身心沉浸在这种美好的状态里,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

但是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很快就回来了。这位少年也同样深爱着绿蒂。因而维特再一次陷入了“不幸”中,但他对绿蒂的感情显然不同于之前的两姐妹,这次他是完全陷进去了,爱得真切而又痛苦。

如果阿尔贝特对他的态度剑拔弩张,或许还好一些,或许他们还能为了爱情来一场决斗,但是偏偏阿尔贝特对维特也很好,并跟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如果绿蒂能够勇敢一些,像《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一样,能够不惧封建礼教的束缚跟维特远走高飞,或许还好一些,可是绿蒂偏偏谨守封建礼仪不越雷池半步。

这些都使他陷入了更大的矛盾中,痛苦中的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情感的苦闷,感到思想的不自由。此时,维特的多愁善感暴露无遗,这是他本身思想的局限性,也是他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及所受到的教育使然。

维特、绿蒂与阿尔伯特

正如书中所说,“凡是使人幸福的,终究又会变成他不幸的源泉?”幸福的事终结之时,也是不幸降临之时。遇见绿蒂对于维特来说,无异于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但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也必然是他不幸的源泉。爱而不得,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幸的,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如此,所以此时维特的烦恼,也是我们的情感共鸣之处。

最终在朋友威廉的劝说下,维特选择了离开。对他来说,不幸的事情是重复发生的,小说的开篇他来到这里是为了摆脱“三角恋”的情感烦恼,而他离开这里的原因同样也是如此。

此时的维特还没有把自己的爱情悲剧和结束生命联系在一起,但是面对同样的事情做出同样的选择,则反映了维特个人的一些特质——他内心深处对于“不幸”的恐惧与无力。

这种恐惧和无力来自于强大的现实与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追求的强烈对峙。显然,在这场对峙中他是落败的那一个。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每次遇到这种烦恼的时候都不得不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解决。这也为他最后 “穷途末路”的时候选择自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3. 逃离世俗——与社会的格格不入让维特看清了自己在强大现实面前的微不足道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维特回到了自己的城市之后,就在公使馆找了个办事员的差事。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希望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些价值。但是本身所崇尚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维特根本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

在给威廉的信中他把这段经历描述为,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并对他处处刁难,同事们也对他充满了提防戒备,唯恐他会超过他们。而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苦恼。

或许他当时所处的工作环境的确如此,社会等级偏见严重,官场腐败不堪,人们愚昧无知,贵族势利傲慢等等各种残酷封建的社会现实让他喘不过气来,乃至于痛苦不堪。

维特剧照

其实当时身处这种环境的并非只有维特一人,可当所有人都身处于这种残酷封建的社会现实,都要面对那些丑恶而又强大的封建力量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巨大的无力感中保持了沉默,并小心翼翼地融入其中。唯独维特却跌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无法自拔。他感到不满、难堪以及无所适从,并因此而感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助。

当一个人对社会和前途都感到失望的时候,他的梦想和信念也必将随之破灭,如果再加上生活与精神的负担的日益加重,那么他的精神也会濒临崩溃。而此时的维特正是处在这种状态。

现实是时代的通病。即使他后来结识了谦逊老实,博学多才的C伯爵,即使C伯爵对他非常欣赏和看重,也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

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做客,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那群贵族用傲慢鄙视的态度看着维特,以致就算跟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伯爵无奈之下也只好催他离开这里,但是不管他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嘲笑的面孔,听到的都是讥讽的话语。

这种不被接纳和尊重的感觉让他愈加孤独和沮丧,所以气愤和无奈之下他辞掉了公职。后来他甚至一度想要去参军,不过在朋友的劝说下打消了这个念头。

维特与伯爵

这是他第三次逃避现实。他的梦想和抱负在这个时候基本已经破碎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对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这个时候的他就像困在黑暗里的一只小兽,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他又想起了夏绿蒂,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忘记过她,而这个时候那种思念的感觉更加强烈。爱情,最终成为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出口和希望。

4. 逃离生命——对现实的绝望,使爱情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维特终于还是又回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小山村,可是时过大半年,这里早已物是人非:曾经熟识的村民也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曾为之作过画的一个小孩子已经因故去世,孩子的父亲也得了重病,那一家人苟延残喘;爱上女主人的农夫被解雇之后杀了人,维特想要救他,并竭力为他辩护,却遭到法官的反对,最终农夫还是被判了死刑;曾经友善热情的阿尔贝特,明显也对维特展现出厌恶之情;甚至就连自己那么爱慕的绿蒂也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嫁给了阿尔伯特,从此坚守着封建礼教再也不敢向他伸出双手,乃至对他敬而远之。

维特与绿蒂

历经变故后的这一切与先前的印象有着天壤之别,巨大的落差使得早已经濒临崩溃的维特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痛苦烦恼到极点的他万念俱灰,只能任凭那无处安放的情感,驱使着行尸走肉般的自己一步步堕入深渊。

圣诞节之前,维特在阿尔贝特不在时拜访了绿蒂,并为她朗读了莪相(Ossian)的诗歌。绿蒂感动得痛哭流涕,二人情不自禁地相互拥抱、亲吻,就仿佛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孰知绿蒂却在这时发誓永远不再见他,亲手埋葬了维特活着的最后一丝希望。

维特以旅行的名义向阿尔贝特借了两把枪,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自杀后的维特

是的,维特最终也没有改变现实,因此不得不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让自己获得了永久的解脱。他不愿意屈服,却又逃避不掉现实,所以只能以此向封建势力发起最后一次控诉与抗争。

5. 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逐渐觉醒的德意志青年们无处可逃的灵魂缩影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在维特那个时代,思想觉醒的青年们却有着共同的“维特式”的不幸。

18世纪的德国,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而人民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生活困苦,思想也受到压制。当时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的主张与口号,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们发动了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他们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以及封建制度对于婚姻、对于个性的束缚,这成为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这次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品。

当所有人都戴着虚伪的假面,被封建等级制度束缚在一个互相倾轧、同流合污的世界里的时候,他们都在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并没人真心站在维特的身边。

维特剧照

此时的维特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跟其他人一起同流合污,屈服于现实,卑微地活着;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控诉和抗争,通过逃避现实来让自己获得解脱。

维特式的绝望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情遭遇,也是所有觉醒的德意志青年们共同的“烦恼”。而他的死也不仅仅是个体的消亡,而是思想的走投无路,所以才用生命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来控诉封建专制对人性的压抑。

结语

维特说“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

他的死是对自我的坚持,对他本身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挚爱的一种终极追求。但是在那个理性与节制的时代,维特的爱情与理性背道而驰,而自身思想又与社会现实强烈对峙,所以他的死是对理性与现实的一种抗议,并且这最终成为他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唯一途径。

维特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压迫下,所有思想进步、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共同的悲剧。《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与长效造成了欧洲社会的轰动,当时整个欧洲都引发了青年人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这就是后来的“维特效应”

少年维特

但不得不说的是,维特的形象也有消极的一面,他太过于要求自我人性以及自由的抒发,将自己陷入了孤独的伤感和无限的愤慨当中。本身的性格脆弱,多愁善感,以及自艾自怜,也是他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最后随着自己的自杀,他内心那种向往自由的理想信念也随之破灭了。这也是为何歌德会在《绿蒂与维特》诗中说道,“请做个堂堂男子,请不要步我的后尘”

从表面上看,维特是因为爱情失意而死,而实际上,只不够是他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让这段爱情悲剧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资料:

1. [德]歌德著 侯浚吉 译.少年维特的烦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09-01

2. 魏朝晖,益文杰.《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死亡意识与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民众思潮.《 CNKI 》

3. 余辉,余琳.狂飙突进运动与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WanF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