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书说到,史上最惨烈跨年档暨2015电视剧大战第一回合尘埃落定,武媚娘媚眼如丝、有容奶大,在百万军中拔得收视头筹。《老农民》破衣烂衫,皮红脸糙,经常吃不饱,但作为一泓源自生活的活水,还是轻松地流进了观众的心里,赢得双挑大指。二“雷”的转型之作《二炮手》,邹静之和徐浩峰的静心之作《镖门》,翻拍经典的《鹿鼎记》,抗日不衰的《花火花红》,均在收视版图和舆论场中占得了自家的位置。
这还只是统计了卫视剧,没算央视的《锋刃》和《大清盐商》。事实上,很难再有这么多的大制作、强明星剧作同台竞技了,“八马同槽”实际上已构成一种“踩踏事件”。上海踩踏事件是新年里最令人悲伤的消息,而这些剧挤在“四星”的最后餐桌上,各自的内伤也不轻。没办法,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建筑,产业政策的指挥棒上头一挥,底下的选手们就好一通姿势调整,轧着腿、挤断胳膊在所难免。
不过,我今天还是要以男性剧和女性剧的划分来探讨卫视电视剧的第二棒选手们。这段时间,相对活跃的剧目有5个:《武媚娘传奇》《何以笙箫默》《大刀记》《别叫我兄弟》《急诊室故事》。哎,成天抨击收视率,可这个顺序无意间就按收视率高低排了--这就是惯性的力量,别人天天跟你聊收视,久而久之你也变成了收视控。按我的分类,前两个剧目是标准的女性剧,接下来两个是标准的男性剧,《急诊室故事》是中性剧。
那位说了,“武媚娘”是女性剧,有没有搞错?有胸有屁股你看不见,眼瞎了?先纠正一下,胸是有的,后来一剪没,屁股就从来没有(宽袍大袖的看不见)。就是有,我也不能说她是男性剧,想看胸和屁股网上有种子(不大好找了),店里有碟(也不大公开),谁到一家子共有的窗口--电视上看呀?更重要的是,把一代雄主武则天变成白莲花,把武则天的宫廷生活变成玛丽苏奇遇记,婶婶可忍,叔叔不可忍!还有,让武则天和李世民缠绵将近60集,违不违背史实我先不说,我可不爱看老牛和嫩草缠缠绵绵到天涯。
不过收视是真好,不缺你们这些直男癌的捧场。收视破3的时间点也早于我的预期,我还说人家最后几集或可破3,事实是剧情到2/3就居3不下了。这个我检讨,我低估了媚娘粉的生产力。不过,我还是断言她的平均收视率赶不上《咱们结婚吧》的3.005,一直赞叹不已的同学们咱再挂一赌如何?
得,该说说别人了。《武媚娘传奇》占据了第一(湖南)和第三(浙江)的位置,《何以笙箫默》占据了第二(江苏)和第四(东方)的位置。24年前我看《足球》报时学会了一个成语叫“梅花间竹”,不知用到这两部剧在收视榜上的表现合适不?如果说“武媚娘”是男性剧还是女性剧尚可一争,“笙萧默”是铁定的女性剧:红了十年的网络纯爱小说,从校园爱到社会,痴恋苦恋虐恋绝恋,引得一代代女性读者愁肠百转,泪水涟涟,心似阡陌,潮起潮落,这要是拍成电视剧了,那收视潜力还得了?
对了,现在影视圈最火的名词叫IP。我一直以为IP就是你在网上偷看黄片,公安干警可以循着你的IP地址顺藤摸瓜找来施以惩戒,没想到几天不见它就混到知识产权阵营里去了,一登龙门身百价。《武媚娘传奇》是优质的公共IP,武则天的故事20个50年都过了,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大美女爱演女王、妓女和狐狸精,谁敢不看?而《何以笙箫默》是标准的好的IP,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转化成什么都是银子哗哗来。据说,所有的冒险家现在都不聊IDEA了,只聊IP。按我的理解,好IP就是群众基础好,引爆燃点低,市场后劲足,你一提名字就先有人HIGH了,你拍不好他们也堵着门送票房或收视率,你要拍好了人家会一刷二刷...直到把你们家的票仓刷爆了。
很显然,《何以笙箫默》就是IP中的大BOSS,那么多对剧作和制作吐槽的声音,都拦不住收视和点击放量增长。这事我还真不能把主要功劳归于营销,现在的观众多精明,在球场上不吃假动作,在影院不中忽悠法,你以为呢。用梅子笑的话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绝招:纯爱和抒情性的当代继承者就是网络爱情小说,观众千百年来的胃口没有变,网络IP改编影视剧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我大胆预测一下,《何以笙萧默》的两部电影(乐视和光线都支起了摊子)至少爆一部(都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两年以后就会出现翻拍版电视剧。什么?两年时间太短了?短是短,但有些投资人从来不往前看,只捡现成的,他们只会觉得钱来得太慢,翻拍周期则两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两部女性剧的收视稳稳站在1点以上,对下面的男性剧形成绝对优势。国产电视剧是为女性服务的,也是为男性服务的,但归根结底是为女性服务的。国产电影也一样。口碑就不说了,闻着臭,吃着香,一直是中国观众的消费习惯。两部男人剧的收视率都还没能攻占1点大关,《大刀记》凭借山东卫视的平台和自身的长度优势还有希望。
《大刀记》是红色经典,导演赵浚凯翻拍时做了三点努力:立足乡土抗战,弘扬大刀文化,喜感消解说教。说起来,这也是个经曾红极一时的IP,70年代小说诞生后,电影和小人书流传甚广。只是,此IP流着阶级斗争的血液,已非今日之小情小爱打天下,原样端上来是谁也喝不动的硬粥,所以做一些改写和重构是必须的。换句话说,翻新之后已经是转基因IP。
山东台是草莽英雄的大本营,抗战剧是他们的收视定盘星,《武工队传奇》下了没多久,就上来了功夫高手的《大刀记》。人文剧是补脑的,商业剧是造梦的,武媚娘和笙萧默用以满足女性观众对爱情的想象和期待,大刀传奇用以满足男性观众大杀四方的英雄梦。每集都要打上十分钟,充分发扬男人的攻击性,这招在山东和天津两家卫视屡试不爽,几成规律。
《别叫我兄弟》是半写实半传奇,写实部分能照见人性和人生的真迹,传奇部分能看见内地虐心剧和香港商战剧的套路。27岁的总制片人乔柏华操持了这个项目,成品中能看见他的坚持,也能看见他的妥协。电视剧总体还是中老年人把控,拍给中老年人看的文艺形式,年轻人想在这个圈子里伸展自我,很不容易。
一路看下来,这个剧是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和《血色浪漫》出发的,后来融入了《大时代》和《创世纪》的商战,其中最有质感的是韩子辉创业的部分,最能留存下来的是两套箴言: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吃亏是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听着有点唠叨,可最管用的道理哪个不是熟口熟面?这个剧套不上IP的概念,他和观众掏心窝子,也想借重商业元素,二者的融合上还有提高的余地。
《急诊室故事》的IP基因部分来自《重案六组》,多线头,高密度,大信息量,每集里都穿插多个病例,每个病例都在两三集里交代结果,主要人物个个都人品闪光,有感情戏但相当克制。总制片人兼总编剧兼主演王茜平生最敬重三个职业:警察、医生和教师,发誓要每一行都拍足百集电视剧。如今警察剧已由《重案六组》系列完成指标,医疗剧也由《无限生机》和《急诊室故事》完成了大半,只教育剧放着没动。没动不是不想动,是因为教育行业对戏剧矛盾的构筑更敏感,可是不冲突不成戏啊,这问题暂时无解。《急诊室故事》也面临着这问题,如果不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病例的观赏性怎么也比不了《重案六组》的案件不是。这部剧的价值主张就是妙手仁心,一腔热忱地想为医患关系降温。
这一轮混战下来,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影响力,女性剧都压到了男性剧。本轮没有出现《老农民》那样的口碑剧,倒是配合着行业话题炒热了IP的概念。每次有新的词汇出现,多少都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至于这种变化把人类带向幸福高地,还是梦醒时分的洼地,我们一边走,一边看。
【文╱李星文】
END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吧!
搜索微信号“dusheme”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在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有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