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一年级下册第15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初二语文课外古诗浣溪沙采桑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语文课外古诗浣溪沙采桑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初二语文课外古诗浣溪沙采桑子

  (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一年级下册第15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孟子·离娄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也。”

  (三)文化内涵:引文的内涵是:所以君子有终生的忧患,没有突如其来的祸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成为天下的榜样,可流传到后世;我却还不免是一个普通人。这是可忧虑的。忧虑又怎么办呢?力求争取向舜看齐吧。至于君子所担心的祸患,却是没有的。不是仁爱的事不做,不合礼节的事不干。即使有突如其来的祸患,君子也是不放在心上的。

  那么“是故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呢?这涉及本文没有引用出的前面的文字:前面的文字曾谈到“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所以如果有人对君子蛮横不讲理,君子不是与不讲理的人直接对抗,而是先检讨自己“有没有引起对方对自己‘不讲理’的举动”。通过检讨找不到“自己惹对方不满”的原因。这时君子会想到:责任在对方,对方是“狂人”的缘故,不值得与他计较。由于君子遇到对方是“狂人”的事很多,要经常检讨自己,忧虑自己有惹人不满的缺点,所以“有终生的忧患”;又由于遇到“狂人”后,总是检讨自己,不与“狂人”发生正面冲突,所以“无一朝之患。”

接着再说第二句话“乃若所忧则有之”是指的什么?回答是:忧虑自己在“仁”与“礼”两方面没有达到像贤人贤君舜所能达到的那样的高度。传统文化中的古之君子,讲究“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见利思义“是见到有利于自己的事,首先考虑这是否合乎道义;不合乎道义的事,绝对不碰!”见贤思齐“是见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向他学习、看齐。这“见贤思齐”不仅如此,甚至于“见不贤”还要“内自省”也就是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再接着说第三句话为什么:“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这是因为:君子“不是仁爱的事不做,不合礼节的事不做”这就铲除了发生祸患的根源,所以即使有祸患发生也不会是因为自己在道德方面有缺陷,在良心方面有缺欠。因此君子不放在心上。

“君子有终身之忧”这句话,实在是名言。之所以是名言,就是它不仅提醒了君子,实际上也提醒了大家。为什这样说呢?就是因为“物极必反”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人。你是一般的人过着平静生活,你也应当有忧患意识,即“居安思危”。所谓“居安思危”就是有防患意识。比如你家的所在地,治安很好。那也不可粗心大意没有“防备心理”:你锁门的锁牢固吗?存折存放处严密吗?其他各方面都有不安定因素存在。都要把防止这些不安因素发生的办法想到,做到万无一失。假如你“该防备的不防备”,不知哪一天,你必然要为“麻痹大意”付出代价。

说明:为了帮助中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中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