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急于求成、北方士兵不善于水战、荆州内部人心不稳……在赤壁大战开始前,诸葛亮和周瑜就指出了曹操一方存在的问题,那么,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不怎么被后世人重视的因素,决定了这场重大战役的走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讲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讲解(赤壁之战解析⑦大意的代价)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讲解

曹操急于求成、北方士兵不善于水战、荆州内部人心不稳……在赤壁大战开始前,诸葛亮和周瑜就指出了曹操一方存在的问题,那么,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不怎么被后世人重视的因素,决定了这场重大战役的走向?

无视正确建议,为兵败埋下伏笔

曹操为什么能成为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听取他人尤其是身边核心谋士的正确建议。那么,曹操输掉赤壁之战,是因为没有谋士献策吗?

有声音认为,曹操在撤离赤壁前线的时候,曾经发出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样一句感叹,而这句感叹恰恰就说明了曹操隐晦地批评自己的谋士团队无能。应当承认,在曹操以往的很多重大军事行动中,郭嘉都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攻杀吕布、官渡之战、北征乌桓等行动,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如果郭嘉能够参与赤壁大战,曹操应该能顺利击败孙权和刘备,至少也不会输得太惨。不过,在笔者看来,曹操那句感叹或许只是纯粹的思念郭嘉而已。再说了,曹操的谋士团队在这场战役中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指出了本方存在的致命缺陷。

公元207年,袁熙和袁尚被曹操打败后,仓皇逃到了辽东投靠公孙康。为了自保,公孙康杀掉这对兄弟,向曹操表达自己的态度。于是,当刘备从荆州逃离后,很多人认为,孙权也会出于自保杀掉刘备。这时程昱却说:“孙权虽然有谋略,却没有单独抵抗我们的实力。刘备素有英雄之名,他手下的关羽和张飞又都是当代名将,孙权必定会向他求助,进而与对方结成联盟。”对于程昱的这个说法,曹操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先后解决两个对手,和同时解决两个结成联盟的对手,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给予一定的调整,而曹操在这个方面似乎没做什么工作。

和程昱的观点相比,贾诩的建议更有针对性。接受刘琮的投降后,曹操就想着马上顺江而下攻打刘备和孙权,这时,贾诩提出了反对意见:“您当年消灭了袁氏集团,如今又得到了荆州,威名和军力都达到了最高。如果我们能够在江陵城好好待一阵子,褒奖一下官吏和士人,安抚一下荆州的百姓,让大家都能够安居乐业,让江东的人都看看。到时候,我们不用动兵,他们就会主动臣服。”贾诩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不能因为自己实力强大就放松对敌人的警惕。在官渡大战的时候,整体实力偏弱的曹操能击败实力强大的袁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绍轻敌。其二,指出了还未完全得到荆州地区的人心。在古代的大型军事扩张行动中,如果没有得到人心的支持,统治就不会稳定,下一步的扩张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恰逢瘟疫流行,遭遇毁灭性打击

很多熟悉赤壁之战的朋友都知道,瘟疫是导致曹操兵败众多原因中的一个,不过,很多人并不认为这场瘟疫对战争的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因为关于瘟疫的描述,只有“於是大疫”(《三国志·武帝纪》)、“时又疾疫”(《三国志·先主传》)、“士卒饥疫”(《三国志·吴主传》)、“值有疾病”(《江表传》)这16个字,除此之外,几乎再也找不到其他描述。不过,史料中关于这种瘟疫的记载不多,未必就能说明其造成的伤害性不大。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足以说明了曹操在瘟疫防范工作上没有用心。

其一,忽视了水土不服和瘟疫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离开故土、前往异地后,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呕吐腹泻、萎靡不振等症状,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水土不服意味着什么?当然是战斗力的严重削弱。这是常识,相信诸位都能够理解,但大家很容易忽视另外一个常识,那就是水土不服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伤害。如果说水土不服对曹军阵中北方士兵的打击是“重大”级别,那么,水土不服所附带的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他们的伤害则是“灭顶”级别,因为当一支部队中很多士兵的免疫功能都下降时,就意味着流感、鼠疫、天花、疟疾、霍乱、血吸虫等瘟疫得到了大规模爆发的前提条件。

其二,忽视了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蔡瑁、蒯越等荆州豪族支持曹操,可他俩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荆州士人和官员,因此,曹操在向孙刘联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在后勤保障上会遇到麻烦。《三国志》中的“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这句话就是证据。曹操连吃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一些针对瘟疫必要的应对机制恐怕也没有建立起来。当然,这也意味着瘟疫对曹军的影响会被再次放大。

其三,忽视了瘟疫在东汉时期的破坏力。瘟疫在当时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例子简单了解一下:事例一,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的自序中指出,他的家族本来有二百多人,因为伤寒而死的人数达到了三分之二;事例二,公元242年,孙权征讨海南岛时遭遇瘟疫,结局是“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事例三,公元253年,东吴在围攻曹魏新城时遭遇瘟疫,因瘟疫而死了一大半的将士;事例四,曹植在文章《说疫气》里有“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这样一句话,他的意思是有30%的百姓死于战争,另外70%的人则因为瘟疫而死;事例五,根据当时的官方记载,瘟疫爆发前的汉桓帝永寿年(公元157年),全国人口为5650万,而在经历了持续的多次大规模的瘟疫和战争后,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百余年间全国人口锐减了四分之三。瘟疫最严重的中原地区,三国末期的人口仅为汉代的10%。

军营是一个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场所,交叉感染的几率足够高,如果再参考以上几个具体事例来看,笔者认为,曹操大军因为瘟疫造成的战损应该非常之高,损失一半兵力甚至更多,也完全有可能,如此一来,他在兵力上的优势也就所剩不多了。

初战即遭痛击,未及时调整策略

赤壁之战后,曹操伤亡了大量兵马,损毁了很多好不容易建造的舰船,刚刚得到的荆州也被孙权和刘备瓜分。其实,曹操本来是有机会避免这么大损失的。

第一次和孙刘联军碰面的时候,曹操就被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在笔者看来,这本来可以成为他扭转未来溃败之势的第一个拐点,但他并没有把握好机会。为什么说是拐点?曹军当时已经开始遭遇瘟疫,既然初次交战就已经失败,曹操就应该好好评估瘟疫对部队带来的损失。再者,初次交战就已经暴露出了北方水军和荆州水军没有磨合好的问题,在战场上,这个问题对整支部队带来的伤害性虽然不如瘟疫,但也需要一些时间解决。

还有,初次交战失败后,曹操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将水军撤回江陵,而不是选择在乌林驻军等待机会,因为这样做的话有三个方面的好处:其一,缓解后勤保障不力的难题;其二,增加孙刘联军后勤保障的难度;其三,江陵至乌林这处江段蜿蜒曲折,就算逆水而上的孙刘联军想直逼江陵的话,行军速度也会被放慢,而没有了后勤保障压力的曹军,则可以以逸待劳。

曹操错过的第二个拐点是未能识破黄盖的诈降之计。黄盖的诈降信是在大战开始前送来的,不过,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曹操首战失败后送来的,这个时候送来投降信,难道不可疑?虽说向首战失利方投降的事情也不少见,可黄盖毕竟也是久经沙场,对于这种老将来说,即使选择向敌方投降也应该挑选好时机。什么情况才算好时机呢?其一,曹操和孙刘联军初战之前;其二,孙刘联军在初战时就以失败告终;其三,瘟疫和部队磨合不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曹操解决后;其四,在孙权麾下没有得到重用。那么,这四种时机出现了吗?并没有,既然这些情况都没出现,黄盖何必去向部队战斗意志不高的曹操投降?同理,面对一个作战经验丰富、深受孙权器重的战将,曹操仍自信地认为对方是真心投靠,他的这份自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文/宋延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