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一生忠勇无双义薄云天(儒将典范武圣关公)(1)

儒将典范,武圣关公

作者:彭允好

关公一生忠勇无双义薄云天(儒将典范武圣关公)(2)

历史上的关羽忠诚信义、智勇双全,被清初小说评论家毛宗岗誉为“古今名将中第一人”,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道:“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醐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史书中的关羽是名儒将,不仅神勇威武,而且博雅好文,《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说“(关)羽好《左氏传》,讽诵略上口”,《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说:“斯人(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

《左氏春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部正史,其“微言大义”成为汉儒传承儒学的重要内容,从东汉至三国时期,《左传》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贾逵、郑众、马融、郑玄、服虔等大儒都曾为之注解训释。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春秋》以道义。拨乱世之反正,莫近于《春秋》。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钟会母传》云:“(钟会)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由此可见,汉末三国时期,士人所读的儒家经典,要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分不同的年龄阶段来学习。

关公一生忠勇无双义薄云天(儒将典范武圣关公)(3)

关羽读《左传》已经达到“讽诵略上口”的程度,并非指关羽只懂读《左传》,而是指达到读《左传》这样的阶段和层次。

钱穆先生论及儒家经典与春秋时说:“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于《论语》。两汉《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几乎是五经之冠冕。《论语》则与《尔雅》、《孝经》并列,不专设博士。以近代语说之,《论语》在当时,仅是一种中小学教科书,而《春秋》则是大学特定的讲座。”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孙权劝吕蒙读书时,曾自言“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并劝吕蒙“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魏国名将李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曹操称其善。”李典好学,慷慨大度,又不与人争功,人缘极好,被尊为“军中长者”。

事实上,《左传》并非仅仅是一部史书,《左传》全书中共记录了四百九十二起战争,写得较详细的大战有十四次,如韩原之战、泓之战、城濮之战等,详细叙写了战争中的奇计与谋略,这些奇计与谋略,可以成为孙子兵法的实践注脚。与《孙子兵法》这类战争哲学的论著相比,《左传》更适合行伍出身的将帅理解。

关公一生忠勇无双义薄云天(儒将典范武圣关公)(4)

《三国演义》中有多处描写关公读春秋的情节。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军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

许昌人为昭彰关羽儒雅知礼,忠义千秋,建庙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颖川。”

赤壁之战,曹操兵败,败走华容道,关羽截住去路。曹操用程昱之策,知道关公明《春秋》,即以《春秋》动之。曹操哀告关羽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庾公之斯是子濯孺子的学生的学生,庾公之斯为了报答太老师的教育之恩,在追杀太老师之时,放了太老师一马。这是一则古人知恩图报的故事,关云长“深明《春秋》”,熟知这个典故,于是就把曹操放了。

曹操用《春秋》救了自己的命,也是因为素知关羽乃深知春秋、知恩图报之人,曹操用典故打动关羽,关羽果然作了历史上第二个庾公之斯。对于关羽义释曹操,罗贯中对关羽由此体现的“义”是肯定的。嘉靖元年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颂扬道:“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关公一生忠勇无双义薄云天(儒将典范武圣关公)(5)

明代文徵明有一首《题圣像》诗“有文无武不威如,有武无文不丈夫。谁似将军文而武,战袍不脱夜观书。”意思是说,如果只有文没有武,就显示不出来威风,同样,如果只有武没有文,就显示不出来彬彬君子之风。纵观历史,有谁能够像关羽这样能文能武,连战袍还没有脱下就夜读《春秋》呢。

关公读春秋的儒将形象感染了后世的无数忠臣良将。唐朝礼部尚书虞世南对关公无比敬仰,书写了赞颂关公的三字经:“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年轻岳飞曾以关羽自励,据岳珂《金陀续编·百氏昭忠录》中言:

“(岳)飞常与人言: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外,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狄青是北宋时期出名武将,宋仁宗称之为:“朕之关张。”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钱锺书曾经说:“古之名将而精通《左氏传》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一三曾标举之,关羽、浑瑊、狄青等与焉。”

关公一生忠勇无双义薄云天(儒将典范武圣关公)(6)

关羽读春秋的形象为中华名将风范树立了儒将榜样,被后人称为与孔子的“文圣人”齐名的“武圣人”。

湖北省阳新市关帝庙对联写道:

作圣有何奇,认真“忠义”两个字;

慕公无别法,熟读《春秋》一部书。

关公一生忠勇无双义薄云天(儒将典范武圣关公)(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