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每个人都是家族支脉中的一片叶后人都是沿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前行,每个人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又同时为后人指明或探索方向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族有家谱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历史定位我们在自己的家族历史中又是一个历史节点,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家族谱系中总有自己的历史定位所以,探索一下自己的家谱,做一次悠远的历史游历,回顾和感召先人的丰功伟绩,不啻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文化记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京臧氏分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京臧氏分布(臧氏家族史话)

南京臧氏分布

唐朝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每个人都是家族支脉中的一片叶。后人都是沿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前行,每个人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又同时为后人指明或探索方向。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族有家谱。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历史定位。我们在自己的家族历史中又是一个历史节点,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家族谱系中总有自己的历史定位。所以,探索一下自己的家谱,做一次悠远的历史游历,回顾和感召先人的丰功伟绩,不啻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文化记忆。

我们臧氏家族作为祖国大家族中的一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可歌可书的人文记忆。臧姓是我国少见的姓氏,一般人往往把臧字与藏字混读,或曰zang(四声),或读cang(二声),这都是误读。臧的正确读音应是zang(一声)。根据《康熙字典》篆体说,臧字写如臧,象征一位忠诚“事君”之人左持木板、右持戈矛,意为忠顺卫军的臣下。古书《尔雅》释诂:“臧,善也。”《诗经•大雅•抑》有“未知臧否”之说,系指不知事情的好坏。《诗经•邶风》有四句诗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经•卫风》里还说:“视尔不臧,我思不远”、“视尔不臧,我思不閟。”这里的“臧”,是有计谋和赞同的意思。

臧字作为姓氏,可谓历史悠久,距今至少2700年以上的历史了。臧姓先祖原先是西周宗亲,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其第三卷讲到臧姓之源:“鲁邑臧氏,姬姓鲁孝公之子公子彄食邑于臧,因以为氏。隐十年臧僖伯谏观鱼,桓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襄二十四年臧纥为季氏废长立庶,被孟氏所僭,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乃立臧为致防而奔齐。汉有燕王臧荼,城阳王大传臧璋,后汉二十八将城门校尉臧宫望出东海。”郑樵这段话不仅指出了臧姓的由来,还历数了春秋至秦汉臧姓先祖的名人和重要政绩。按郑樵的说法,臧姓是“以邑为氏”,由于鲁国孝公之子彄食封在臧因而得姓的,这是古史所及的一种较权威的说法。

根据《春秋左传人物谱》的说法,臧姓的创姓之初祖,是臧僖伯。在鲁国的世族中,臧氏家族是一个著名的家庭,在春秋中期,其家族成员在政界世居要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臧氏家族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鲁国社会的变迁。按照陈光林著的《春秋左传人物谱》高度评价臧氏一族在春秋时代鲁国地政治业绩,说:“鲁国臧氏一族,俊贤辈出,为人正直,知书识礼,料事如神,堪称典范。”

臧氏家族属于鲁国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彄,字子臧,谥曰僖。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据《左传》隐公五年孔颖达的疏注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依当时的姓氏制度,鲁国国君的儿、孙尚可以随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孙,须改氏,其氏应以祖父的字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后人故以臧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后人所追加。

臧僖伯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而著称。《左传》说: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隐公准备去棠(今山东鱼台西南)捕鱼为乐。臧僖伯劝谏说:国君要关注大事,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不要去干。君主应为民众的典范,带头遵行各项制度,做事要有个“度”,不能越轨,否则就要“乱政”,而政乱了就会国败家亡。春游秋猎,应有一定的规矩,不能任意扰民。国君的出行游玩观赏,只应该在农闲时进行。如果正当春耕农忙季节,不该作此行动。捕鱼不符合礼制,请君不要去。臧僖伯还借这次进谏,建议鲁隐公应治军昭文,生活不可过于奢费,“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这样遵守古制,天下方能太平,人民才能安息。但鲁隐公却不听劝阻,坚持前去。臧僖伯“称疾不从”,以示抗议。同年12月,臧僖伯去世。回想臧僖伯的忠诚严正,鲁隐公颇为后悔,很沉痛地责备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说:“叔父(臧僖伯)有撼于寡人,寡人弗敢忘!”随即下令将其丧礼“加一等”,以国家级的隆重仪式安葬臧僖伯,以示褒奖。臧僖伯进谏,受到史家好评。后来教育家把《臧僖伯谏观鱼》编入《古文观止》第四篇。

《左传•隐公五年》原文为: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従。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臧僖伯的儿子是臧哀伯,其秉性与其父相似,以直言敢谏见称。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宋国大臣华督弑君而自立为相,把持了宋国的政权。为获得鲁国的支持,新上任的宋庄公华督把宋国传世的宝鼎“郜大鼎”送给鲁国。鲁桓公不仅接受了贿赂,而且还把“郜大鼎”放在太庙里来展示。鲁国接纳郜鼎,很明显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既不仁不义又非信非礼,尤其是公然放到了太庙中,更不成体统,因而受到很多贵族大臣的反对。对此,作为国家重臣的臧哀伯向桓公进行了言辞痛切的进谏。臧哀伯的谏言全文约330字,全部记载在《左传》中。臧哀伯的谏文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当国君的,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是“临照百官”的榜样,还要昭示子孙。然后指出,国君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榜样:一是要显示节俭;二是表明自己的风度;再次是显示自己有文采、明白聪慧。这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才能“照临百官”,百官于是“戒惧”,再不敢违犯纪律。而今,国君竟然把一件贿赂来的“赂器”陈于国家的太庙,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宣扬不仁不义和非礼非信吗?这是“国家之败”、“官邪”、“失德”的象征!臧哀伯还列举了当年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曾把克商所获的九鼎迁于洛邑,遭到“义士”的非议这一事实,责问桓公比一比今天鲁国将“违乱”之“赂器”供之于“太庙”,“其若之何?”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宣扬道德严守礼制,以此为百官表率子孙作则。今将贿赂之宝鼎公然陈列于太庙,将会产生多少恶劣的影响?臧哀伯的意见虽然未被采纳,却获得了世人的赞许。臧哀伯的这篇谏文谈的情真意切,含意深远,受到了当时和后代政治家史学家的赞赏。据《左传》记载,臧哀伯此谏一出,当即有周朝的内史听说后称赞说:“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意思说,臧哀伯给鲁国的后代也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了遗慧。这是因为当国君违礼违义,他没有忘记用德来劝谏。《臧哀伯谏郜鼎》后成为名文,被编入《古文观止》的第六篇。后人对此谏文的用词遣句和华丽的文采也倍加赞扬。《古文观止译注》从文学的角度夸赞这篇谏文:“(用)排比手法,词气磅礴,语词顺当。”

《左传•桓公二年》原文为: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huó)席,大(tài)羹不致,粢(zī)食(sì)不凿(zuò),昭其俭也。衮(gǔn)冕黻(fú)珽(tǐng),带裳幅(bì)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厉游(liú)缨,昭其数也。火龙黼(fǔ)黻(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臧文仲是臧氏家族最有名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既有突出政绩而且又长寿的政治家。他是臧哀伯的孙子,因世官制度出任鲁国的大夫,先后辅佐了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代鲁国国君。由于他的政治能力和道德声望,对当时鲁国的政治与外交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鲁庄公时,臧文仲始任鲁国的卿。他是一位负责任、爱民的政治家。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出现了饥荒,“无麦禾”。臧文仲主动请求去齐国求粮救灾,携宝玉赴齐。“冬饥,臧孙辰告籴于齐,礼也。”“籴”是买的意思。这句话是说这一年冬天,鲁国遭到饥荒,臧文仲主动去齐国为国买米。他的随从说:“国君并没有派您去,您却自告奋勇,这不是自己找事干吗?”臧文仲说:“有道德的人要急人之难,做官的人要勇于承担责任。我为鲁卿,在国家有危难时不挺身而出,是尸位素餐。”他到了齐国,施展其出众的外交才能,最终说服了齐国的统治者,使“齐人归其玉而予之”,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鲁国上下的信赖。臧文仲是一位恪守礼仪、崇尚道义的人,他主张唯物,不附会鬼神思潮,挽救了一大批巫人尫者的生命。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9年)鲁国大旱。僖公为人迷信,听从别人建议,准备实行焚烧巫尫以求雨的宗教仪式。巫尫是鲁国的女巫,作为所谓沟通天人关系的宗教使者,她应该通过祈祷向天求雨。但久旱不雨,鲁僖公认为巫尫失职,要烧死她以引起上天的注意,达到下雨的目的。但臧文仲认为这种举动不合适。他说:“这不是解决天旱不雨的方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修城廓,减少开支,鼓励农业生产和相互救济。若不抓住这些要务而在一些宗教仪式上做文章,只能违背天意而造成严重的后果。”鲁僖公接受了臧文仲的批评,放弃了焚巫的计划,积极着手救荒,度过了旱灾造成的危局。尊礼尚德重民是鲁国政治文化的传统,臧文仲在自己执掌鲁国国政期间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他主张统治者在位“恤民”,主要是为政以德,体恤下情,关心民生,否则“德之不建”,则“民之无援”,国家就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又要以德“训民”,引导人民遵守道德,提高道德素养。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遵守“礼”,“礼”是外在的制度规范,而“德”则是内在的良知自觉。只有在“礼”与“德”的规范下君民一致,才能保证社稷江山的稳固。从臧文仲的言论主张看,他应该是鲁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并对以后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臧文仲死后,他的言论仍广为流传,并被鲁国的统治者奉为圭臬。如鲁襄公时期执政的叔孙豹曾对人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臧文仲看做是“立言”而“不朽”的典范。

在处理和当时各诸侯国的往来关系方面,臧文仲的表现也是很出色。他主张各诸侯国间不管国之大小,关系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公元前640年,鲁国以强国身份要大会诸侯,臧文仲提醒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意思是服从大家的愿望事情才能办成,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别人则很少成功。他很同情那些无援的小国,因为那些小国的人民经常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大国间的战争中。当南方强国楚国灭掉欠和蓼两个小国时,他感叹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既对楚国持强凌弱的不义战争表示反对,又对欠国和蓼国国君的失德表示痛心。臧文仲主张鲁国对邻邦实行睦邻政策,在他的主持下,撮合了鲁国重臣季文子与陈国的联姻。

值得注意的是,臧文仲虽然以尊礼尚德而著称,但也表现出变通的一面。如后代的孔子曾对他的“废六关,妾织蒲”的行为提出批评。所谓“废六关”,即撤除了鲁国的6个征收商税的关卡。鲁国以农耕立国,其传统政策是抑制工商,重视农业,所以设立关卡对工商课税。而所谓“妾织蒲”,蒲为蒲席,臧文仲家中搞织蒲席等副业以营利。孔子认为臧文仲的行为违背了鲁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提出批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臧文仲思想的开放,他认为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鲁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试图进行一些经济方面的改革,但从鲁国的历史看,这种小改革似乎并没有触动鲁国传统的体制与观念。

臧文仲还是儒家思想的先行者。其一,臧文仲要求当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他主张为君者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爱民、重民,为民表率,当官的要体恤下情,以德“训民”。这些思想正是后来孔子儒家思想“仁”的核心所在。其二,臧文仲的重生命、重人性、轻鬼神的思想,也是后来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朴素唯物思想的渊源之一。臧文仲不信焚巫者、尫人能救旱灾,力主国君省吃俭用,节约钱财助民赈灾,虽旱而不灾。这是他代表了春秋以来“重民轻神”、“重民轻天”进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孔子轻鬼神的思想。其三,臧文仲在用人方面尊贤、任贤的思想,也对儒家有重要影响。此外,臧文仲还具有许多重礼和“中和”思想,和后来儒家的尊礼、和为贵等思想一致。比如,他常言:“服之有礼,社稷之卫也。”他赞赏齐侯在互相往来时特重礼节,说:“国之为政,齐犹有礼。”鲁国季文子曾称赞臧文仲:“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

《左传》记载说,鲁国的穆叔和晋国范宣子评价臧文仲,说他是一位“死而不朽”的人。之所以说他不朽,是因为他为后人立了言,“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臧文仲死后,其子臧宣叔继承父官,担任掌管外交事务的卿,同时又担任鲁国的司寇,兼管内政。司寇一官是负责国家治安的官员。因鲁国尤其重视“亲亲”的关系,所以当时的重要职官由公族担任。其时鲁国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公族贵族占据要津,争权夺利,彼此之间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东门氏与“三桓”之间的矛盾斗争进入白热化。“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是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三桓”在春秋中后期逐渐执掌了鲁国的政权,成为鲁国的三大权门。东门氏则是鲁庄公的后代,因世居鲁城的东门,故以东门为氏。东门氏的始祖为庄公的儿子东门襄仲。襄仲自鲁僖公时为执政上卿,先后在僖公、文公、宣公三世掌握政权。但这时“三桓”势力崛起,逐渐形成东门氏与“三桓”分庭抗礼的局面。

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迫于“三桓”咄咄逼人的进攻,东门氏打算联合晋国的力量消灭“三桓”的势力。但“三桓”的势力已根深蒂固,臧宣叔也投靠了“三桓”阵营。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臧宣叔利用司寇的权力将东门氏驱逐出鲁国。臧宣叔因驱逐东门氏有功,受到新执政季文子的信任,成为鲁国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尤其以熟悉外交事务受到鲁国统治者的倚重。臧宣叔死后,其幼子臧武仲继位为鲁司寇,封邑于防(今山东泗水)。臧武仲为人多闻多智,据说能预测将来之事,时人称之为“圣人”。但臧武仲自恃己能,到处插手,反而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臧氏以明礼节、善外交名世。但臧武仲却对国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襄公四年(前569年),邾国与莒国联兵攻打鄫国(今山东苍山),臧武仲率军伐邾以救,结果惨败于狐骀(今山东滕州),鲁军损失惨重,惹得国人皆怨,到处都能听到“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的风谣。所谓“朱儒”即指身材矮小的臧武仲,臧氏的声望由此大挫。臧武仲自以为是的秉性不改,又参与了季氏家族内部的权力之争,还与孟孙氏结下怨仇。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孟孙氏诬告臧武仲谋反,执政的季武子信以为真,下令攻打臧氏,臧武仲出逃,逃亡于邾、齐等国,死在国外。之后留在鲁国的臧氏家族与执政的季孙氏彻底决裂,不断受到打压,从此一蹶不振。

臧宣叔和臧武仲二位,都应是臧氏在历史上的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对鲁国建有功勋的人。史家称赞他们是:“刚毅正直,个性鲜明,知事识礼”,德性和见识都不同凡响的大臣。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氏的季武子竟然不顾道义,容纳从邾国叛归到鲁国的两个贵族,季武子还不顾同僚的反对,和他们结成姻亲,大加赏赐他们的仆从使者。这件事引起了鲁国各阶层人们的强烈不满,以致民心骚动,史称“于是鲁国多盗”。季武子见事情闹大,为逃避责任,便将鲁国“多盗”责任归到担任司寇职务的臧武仲身上,说他失职,方造成国多盗贼。臧武仲十分生气,愤慨地对季武子说:“你向外召了许多大盗来到鲁国,已失了‘大礼’,还对他们赏赐多多,又失了常规。这些行为无疑于‘赏盗’,鼓励人们犯罪。你还有什么资格说我缉盗失职?”接着他又说了一段可以称得上“青史留名”的话:“在上位者,洒濯其心,一以待人,轨度有信,可明证也,而后可以治人。”意思是说,一切高高在上的当政者,都要首先用清水洗净自己,平等地对己对人,做到清廉有礼,有度有信,使别人看得清,成为示范,然后才谈得上治理众人。这些话可以作为后人的治世格言。臧武仲还曾经预言鲁国一些有“明德”的圣人,说他们如果当代未能显贵,后世必出“达人”。这句话后来被贤者孟僖子引用,认为少年的孔子就是臧武仲预见的圣人,孟僖子言见于《左传•昭公七年》,当时孔子十五六岁左右。

臧氏家族是鲁国公族中的著名代表。鲁国因是周公世子伯禽的封国,接受周朝礼器最多,周礼的影响最深,加之鲁国特有的地理条件特别适于农耕,所以成为西周以来各诸侯国中最典型的周文化的代表,周文化的特点,诸如尊礼、尚德、重农、右文,最完整地体现在鲁国的传统中。而臧氏家族又是鲁国这种文化的传承人和典型代表。臧氏家族世代以博学多智见长,对“礼”和“德”的知识尤其熟悉,而臧文仲的“立言”,其内容也多为此类。作为鲁国文化传统的代表,在春秋的中期,自然获得了统治者上层和下层民众的普遍尊重,臧氏家族的兴旺发达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进入春秋末叶后,鲁国公室的地位不断衰落,而作为革新派的“三桓”势力不断增长。臧氏家族作为鲁国传统势力的代表自然受到“三桓”势力的打压,也就逐渐走向末途。臧氏家族的兴衰史,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了鲁国的兴衰和春秋中后期整个社会变迁。

历代臧姓名人也有其辉煌的业绩载于史册,如:①臧荼,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因战功封为燕王。《史记》所记为:“燕将臧荼从楚救起,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蓟就是今天的北京。《资治通鉴》卷九中有文字表明臧荼“鲁孝公子臧僖伯之后”。②臧宫,东汉开国功臣,光武帝手下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史称其由于“勤力少言”、“谨信质朴”、“忠厚老实”而成为光武帝的爱将。其实其长处在于颇有军事才能,常常在激烈的战争中出奇制胜。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汉军攻伐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在荆门正当双方对垒相持不下之际,兵少将寡的臧宫心生一计,命令数百乘粮运车日夜不息地在路上来回奔跑,车声殷殷隆隆,使得敌兵以为汉军有重兵来到,惊惶不安,从而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还有一次,臧宫与公孙述的蜀兵在江州沅水作战,他采用“多张旗鼓,登山鼓噪”的计策,在“呼声动山谷”的巨大威势上,公孙述不明真相,吓得失去了战斗力,败逃而去,最终被灭。臧宫作战有勇有谋,深受同僚们的赞赏,与臧宫同为云台二十八将的吴汉曾夸奖臧宫用兵:“震扬威灵,风行电照。”③臧旻,东汉出使匈奴的中郎将,是一位知识渊博、勇武有谋的戍边良将。④臧洪,东汉末年人,臧旻之子,以讲义重节而闻名。其见于史载的有两件事:一是曾游说各地首领,共同讨伐篡汉叛贼董卓;二是仗义救友张超,慷慨赴难。《三国志》记载说,臧洪生来“体貌魁梧,有异于人。”并评论其为“有雄气壮节之人。”徐众在《三国评》中说,臧洪“敦天下名义,救旧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义足以励薄俗。”⑤ 臧霸,字宣高,费县方城镇一带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三国志》中,称他为“气节之士”。⑥臧荣绪,南朝齐史学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编写了一部多达110卷的《晋书》,包含着西晋、东晋全部历史,该书分为纪、錄、志、传四大部分。《中国史学家辞典》称赞臧荣绪的《晋书》“完整详尽”。臧荣绪还是个隐者,当年同族臧质曾以皇亲国戚的名义请他出山,他都“谢疾求免”,甘心过着“蓬庐守志,漏湿是安,灌蔬终老”的生活。⑦臧懋循,明代文学家、戏曲家。7岁通晓《五经》,博闻强记,为人不拘小节。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次年出任湖北荆州府学教授。十年,任应天(今南京)乡试同考官,后改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知县。十一年,升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与汤显祖、王世贞友善。游六朝遗迹,命题赋诗,携带妾童,出城游乐,被劾为沉湎声色,万历十三年弃官归里。慕黄山、白岳之胜,策杖往游,赋诗言志。诗作关心时事,清新可取,在明代文坛上颇有声誉。与湖州友人吴稼登、吴梦旸、茅维,并称“吴兴四子”。他还是明代以收藏和刊刻戏曲杂剧为特色的藏书家。所著有诗文集《负苞堂稿》,并辑有《元人百种曲》、《古诗所》、《唐诗所》、《明人著中日关系书目解题》等。⑧臧琳,清代文学家,字玉琳,江苏武进人。生平博极群书,尤精《尔雅》《说文》之学。谓:“不识字何以读书,不通训诂何以明经。”孜孜讲论,必求其是而后已。潦倒诸生三十年,未尝一日不读经。有所得,辄随笔记之,积文成《经义杂记》三十卷。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山东潍坊诸城人,著名诗人、作家、编辑家,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有的人》等。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我也是臧氏子孙,居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翟村。兖州臧氏以翟村二村居多,在新驿镇、王因镇也有臧氏散居,其辈份尚能与翟村排序。翟村是较大的村庄,历史悠久,村内原有僧纲寺,有元朝庙碑。最早翟姓是大户得名。明朝以后,翟姓衰落,臧、张等姓迁入,杂姓渐多,但村名仍沿用称翟村。翟村一个自然村,四个行政村。兖州臧氏辈序:士学三延印,大尚廷怀天,登修良明玉,德胜广谨勤,继立振兴贵,承绪万化元,有志福祥再,保书永长传。

翻阅翟村臧氏族谱,不禁感慨万千。族谱序有言:“臧姓起源于春秋鲁孝公子名彄,他封于臧地,他的子孙后人就以封地臧为姓。……始祖讳兖中为避战乱带领族人逃往山西洪洞,至大明洪武初,社会安定老祖又复从山西洪洞迁回山东兖州城西翟村故乡,重建家园,迄今已六百余年。” 六百多年的光阴,可谓弹指一挥间。自先祖兖中开始,到我这一代,已是二十二代。依次为:臧兖中→臧士信→臧太→臧全→臧浩→臧慧→臧源净→臧学尧→臧三烈→臧彦博→臧印桂→臧大峰→臧尚俭→臧廷程→臧怀兴→臧天然→臧登研→臧汝川→臧树桐→臧明英→臧玉环→臧建立。

族谱是一株根深叶茂的常青树。沧海桑田,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啊!你永远铭记那曾经辉煌的岁月。翟村臧氏家族在历史上也不乏明贤之士,值得可歌可书。

臧姓九世祖麟阁,自幼勇武过人,“刚正多力”,被翟村姜文亭寨主拜任为护村乡勇把总。土匪在多次进攻中都被打的落花流水,闻风丧胆。臧麟阁肩负全村的安危,每日巡视各个哨卡,查岗查哨,密切观察土匪动向。传说土匪气急败坏,集合五路人马,前人称之为“五鬼拨乱”,挖地道进入村子,刚一露头,巧了!正赶上麟阁公大解,赶紧缩回。村里便有了臧麟阁大解震五鬼的传说。因此老百姓过了十几年的安稳日子,后麟阁公串亲过毛家林遭土匪暗算,死于非命,惊闻噩耗,全村动容。文亭公组织全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除有祖茔碑外,文亭公又立一块于其大门以外,五十年代尚存,碑文似有“麟阁在此,百鬼挪位”等字样,祖茔碑据传文革时被后人偷偷埋了起来。现在翟村依然称厕所为“五鬼之地”,还有写“麟阁在此”条幅避邪的。过去,翟村奉行“有功于民者则祀之”,据传每年臧公的忌日,都有人摆供上香。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八“人物列传•武功”记载:“臧彦勋,字麟阁,邑庠生。刚正多力,明末土寇蜂起,率乡人与贼数十战,贼不敢近。有姜甲者,患鬼祟。一夕,彦勋以事宿其家,终夜寂然,去则祟如故。姜复请往,笑曰:‘鬼诚畏我,不必亲往也。’书‘麟阁在此’四字,使黏于壁,由是遂安。姜乃镌其字于石,今尚在。”后人为表彰其功绩,曾建牌坊一座,上书“保境安民”,两边石柱上联是:“除暴客,驱五鬼,横刀立马,”下联是:“村之砥,民之魂,英气长存。”书法遒劲有力。整个牌坊气势恢宏,高蹈凌空,作为村庄的守护神,为世人景仰。抗日时期,倭寇对此牌坊胆战心惊,慑于凛然威严,不顾百姓反对,竟将牌坊摧毁。

臧继勳,字仲轩,生卒年月不详,其文笔流畅,能言善辩。初为乡绅首肯,因处理一起丧事纠纷而受人赞誉。相传臧氏旗堂与孙庄孙家联姻,因姑嫂不和,孙家女寻短见,一命乌呼,孙家势大,旗堂自是望尘莫及。再说我们这里自古有妇死夫跪门之说,况是横死,自然夫家罪责难逃,没办法,必须找一能言善辩、做事妥当之人。同是臧家,他们自然想到了继勳公。于是臧继勳就领苦主到了孙家,孙家当然气不打一处来,连骂带卷,去的人自然都得不了好气儿。一阵雷霆之后,继勳公亮明身份,说是主家请的问事的,望亲家公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并讲了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孙家财大气粗,何时吃过这等气,于是乎提出条件:一要紫檀木祭品,如灵楼、厅、房等,二要小姑陪葬,谁也没想到,臧继勳竞一口应承,连孙家都感意外。出殡那天,街上挤满了人,乐队,道场一应俱全,大户人家的丧事格外显得隆重,孙家人被以极其气派的仪式迎入华堂,招待无微不至,孙家人想看一下祭品,臧继勳说一会儿由制作人送到林上。到了坟前,制作人用托盘带着祭品赶到,孙家人气急,说怎么如此之小,制作人说:“我们做活就这么大尺寸,也没人给我们说要加大尺寸”。孙家人转向继勳公,继勳公说:“怪我不懂,可你们孙家也没交待尺寸呀?”孙家人无语。安排挺当,预备填土,只见臧家女仆捆着小姐来到坟前,继勳公口里念叨着:“咋说就咋办。”把镢头递与亲家公,孙家老汉说:“干吗?”继勳公说:“你老打发她上路,也算替女儿出气。”气得孙老汉把大镢扔掉,扭头就走,继勳公连喊:“谢亲家不杀之恩。”此一举,继勳公名声在外。

旗堂(大车门),是翟村解放初期最大的明清建筑群,整个结构古朴典雅,1958年曾做过翟村办公场所。据内行人说其设计运用周易学风水理论,按八卦形制,纵五横四的巷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弧形通道,登高俯视为龟背纹路,取意永久吉祥。那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的四合院,水磨青砖对缝的墙体,用糯米汤拌石灰严整的构缝,那四梁八柱,重梁起架,飞檐斗栱的高超工艺,那戗脊上的砖雕镂花,无不彰显了旗堂之富有大气。

旗堂创始者臧怀兴,自幼聪慧无比,颖悟过人,且家道殷实。科举时代,学童考进县学为生员,叫入泮。传说怀兴公与和美公在县应童子试,双双入泮,后秋闱乡试,名落孙山,后又经几次考试,又未考中,从此绝意科场,不再应试。而后弃文从商,因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他的原则是利己利人,所以他的生意伙伴不断增加,买卖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生意逐渐做大做强。

传说在一次商家洽谈中,一南方富商来兖购芝麻,洽谈会上,怀兴公穿着随俗,落坐后见八仙桌上有散落的芝麻,他不顾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嘈杂之声,埋头撮着吃的津津有味,买芝麻的没寻见一个存货大户,价格抬了又抬,最后来到怀兴公面前,“哎哎……,别吃了,有芝麻卖吗?”“有!”怀兴公头也不抬的答了一声,芝麻商不屑一顾的说:“你也多不了,我再给你添二分!”怀兴公这才抬眼看了一下富商,问:“有多少要多少?”富商回答的非常干脆:“全收,一粒不留!”于是签了契约,待跟臧公进家打开库房,富商一下呆了,连说:“人不可貌相……”还有一则故事讲,当时翟村烟叶生产已具规模,南方一客商与旗堂定下收购契约,待年关交货时间,烟叶价格看跌,南方客商见旗堂库房烟叶略有热捂,小有霉变,提出连定金也不要了,就此毁约,谁知过了年关,烟草价格一路攀升,麦子黄梢时节客户大掌柜亲自来看,拨开表皮烟叶,见到下边的鲜亮耀眼,金黄一片,连连向怀兴公赔罪,怀兴公不卑不亢,说是老主顾,随行就市,我少收你一成,南方大掌柜深为臧公不计前嫌所折服,虽然多花了几倍的钱,仍感激不尽。如此过关斩将,怀兴公高调做人、低调做事,财源滚滚,于是建房置地,富甲一方。鼎盛时期土地东到泗庄洼,北至孔家屯。见别人功成名就,读书有成,他专门建了旗堂,寓意你能立旗杆,我就盖旗堂,让子孙们读书成才,光耀门庭。大厅内曾摆放四氏学正堂笔筒一个,子孙们曾有人任过孔府学官,为孔、孟、颜、曾四氏学正堂,大院内一直有学堂以教书育人。

臧岱龄,字海云,生卒年月不详,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读书世家,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以教书授徒为业,正是这种坎坷的生活道路,使他对官府黑暗的统治有了深刻的体会,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此人博学多才,谈吐风雅,敢爱敢恨,不平则鸣。他言谈中多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指责,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离经叛道精神。他思路敏捷,语言丰富,观点新颖,又能切中时弊,许多热血青年拜读于门下,非常愿意听他讲课。去世后,学子们感念教诲,为其立碑以颂。其碑文称:“古贤达则以道,善天下穷者以义……”,家学渊博,才思高扩,独澜诗文异境,谈笑风生,听者忘倦,又善于启发,每逢阅卷,或涂抹几字,或更易数句,或颠倒几词,立成佳章,有点石成金之妙云云。

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九“人物列传•孝行”记载:“臧彦秀,与其弟彦焕、彦斌,有孝行。康熙中其亲殁,既葬,遂庐墓。邑侯李潆以“孝德维风”榜其门,并赠七律一首以旌之。”李潆七律诗《咏臧彦秀兄弟三人庐墓》:“孺慕情深不忆年,筑庐宁畏霜雪边。寝苫时护窀前草,滴泪常添墓下泉。孝感慈乌良有自,诚驯猛兽岂徒然!我曾策马西郊道,三秀森森洵可传。”李潆,字禹门,高邑人,康熙初年以举人知县事,重修康熙版《滋阳县志》。

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八“人物列传上•文学”记载:“臧和美,字惠亭,邑人。早岁以文行有声庠序,嘉庆乙卯举于乡。大挑補临清州学正,勤于课士,从游甚众,庶常洪毓琛、会元马元瑞,其高足也。艰归,服阕起補蒲台教谕,所历称职。弟元美,字善长,性行端懿,祖母殁,庐墓百日,乡人为立孝孙碑。和美子六人,登鳌,庠生,有文名;登闱,廪生,绩学早逝,士林惜之。”

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十“列女传•节妇”记载:“张氏庠生臧文载妻,文载殁,氏年十八,子甫弥月,家綦贫,氏矢死靡他,抚孤成立,遣令从师讲学,旋补诸生。年八二寿终,事闻旌表。”又载:“杨氏臧廷程妻,于归未期夫故,氏年十七,誓以身殉,舅姑勉以守节,许为立嗣,乃不死。家贫叔幼,勤苦纺织,供甘旨无缺,嗣子怀兴甫八月,襁负而操井臼,爱护不异所生,后嗣子成立,家亦完具,族人欲表彰之,氏愀然曰:‘守节妇之义而家门不幸也,忍以为名耶。’坚止之,年五十五卒,守节三十八年。道光十八年旌表。”还载:“刘氏臧养成妻,事孀姑以孝闻,姑病疡几殆,氏昼夜奉汤药,数月弗倦,病良已。夫殁,矢志抚孤,凛若冰蘖,教二子:和美、元美并以文行著称。和美举于乡,仕为学博。氏就养署中,惟以齑盐自奉,守节四十八年寿终。道光年间旌表。”还载:“张氏臧怀新妻,年二十一夫故无子,家綦贫,或有讽以他适者,氏自矢曰:妇人之义,从一而终,饥饿死亦何憾?乃籍针黹以自给,且性耿介,虽日不举火,嗟来之与弗受也。年八十犹强健,旌党咸重之。上诸有司旌其门并勒贞珉以誌焉。”

翟村,曾经名叫臧家店。其地理位置优越和有特色,东有洸府河,西有中原沟。村西的嵫阳山曾经作为兖州唯一的山笑傲江河,其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万丈滑石”曾经是天下绝版。可嵫阳山被人类“蚕食”“蒸发”了,好在深蕴的地脉还在,兴旺的人脉还在绵延代谢。

根深者枝茂,源远者流长。正本清源,慎终追远。在家族历史的长河中做一次心灵的漫游和精神的游历,感受先人曾经的岁月和风雨中的喜怒哀乐,汲取先人的正能量,培养氏族文化的尊祖敬宗、睦族和家、向善仁孝的传统家风,实为善举。

我想起老家从前的常用对联:东临洸河长流水,西依嵫山松柏青。虽说水蒸发了,山也蒸发了,可芸芸众生还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