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初中的时候,有许多篇课文要求背诵,同学们都很头疼,尤其是背诵古文。其中有一篇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1)

老师讲完之后,要求我们下课之后背诵,下一节课要提问。老师的话音刚落,我接着就举手,告诉老师,我背过了。

语文老师是一位中年女人,我是她的语文课代表,我喜欢听她讲课,她也很喜欢我这个学生,知道我的学习能力,就微笑着让我站起来背诵。当我哗哗地很流利地背完之后,很自然,又一次赢得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欢呼。

我很感激这位和蔼、美丽的老师,正是由于她的鼓励、赏识和偏爱,使我对古诗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愿意学习,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2)

要问我为什么会这么快就背过?当时我有一个窍门,在背古诗的时候,把每一句诗想象成一幅画面,在背古文的时候,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在脑子里形成了一篇白话文。在背诵的时候,把画面、白话文还原成古文,就这么简单。现在来看,就是无师自通地运用了记忆方法中的联想记忆和理解记忆而已。

那时候学习古诗文就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只知道文章的大体意思,不知道作者的写作背景,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古诗文的内涵。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3)

像这篇《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名官员,一个堂堂的朝廷官员他怎么会住在陋室里呢?他为什么要写《陋室铭》这篇文章呢?

刘禹锡出身于官宦家庭,他自称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和刘备是一个祖先。作为官员家的孩子,对于教育自然是很重视的。在刘禹锡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他聪明、刻苦、勤奋,学业长进很快。尤其是在做诗方面,更是很有灵气,当时著名的诗僧皎然、灵澈上人都曾给予指点和帮助。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4)

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二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与他同榜的还有小他一岁的柳宗元。在为新晋进士们举行的曲江游宴上,这两人是一见钟情、惺惺相惜,在以后的仕途生涯中,两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互扶持,成为了一辈子的铁哥们。

柳宗元去世时,把自己的遗稿和幼子都托付给了刘禹锡,刘禹锡也没有辜负老朋友的嘱托,他把柳宗元的儿子柳周六视为己出,尽心尽力抚养,一直到将柳周六培养成进士及第。他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整理了柳宗元的全部遗稿,编纂成三十集的《河东先生集》,使柳宗元的毕生心血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什么是朋友?刘禹锡和柳宗元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当朋友去世后,还能把朋友未竟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5)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老皇帝唐德宗驾崩,唐顺宗李诵即位。新皇帝上任当然要提拔、重用自己的人,帮自己掌握大局。于是,自己做太子时候的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被唐顺宗被提拔到朝廷中枢。朝中有人好做官,果然不假,刘禹锡素来和王叔文交好,这次也沾光了,被提拔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具体负责国家财政的管理。

自己有了好事,哪能忘了老朋友呢?刘禹锡把柳宗元也拉了进来,刘禹锡告诉王叔文,老大,这是我铁哥们,很有才华。王叔文很器重柳宗元,在他的举荐下,柳宗元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6)

这样就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成员还包括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等人。他们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积极推行革新,史称永贞革新。

可惜,唐顺宗多病,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拥立广陵郡王李纯为太子,逼迫唐顺宗禅让帝位。八月五日,李纯即位,史称唐宪宗。他立刻开始处罚永贞革新的骨干们,王叔文赐死,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八人被贬到各地担任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后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通判(古代官名,负责粮运、诉讼等)。到了和州,向刺史大人报到之后,得安排住宿啊,按照规定,刘禹锡应该享受住衙门里的套三房(有三间房屋)的待遇。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7)

可是,这个刺史是个势利小人,他知道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属于劳动改造,认为刘禹锡以后没有什么政治前途了,就决定冷落刘禹锡。

于是,这位刺史借口住房紧张,将刘禹锡安排住在城南的三间房子里。刘禹锡心胸豁达开朗,并不介意,他见住处紧靠大江,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这样写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刺史知道之后,气坏了,心想刘禹锡你不思悔改啊。得了,你再搬家吧。于是,又把刘禹锡安排到城北,房子由套三缩减到套二房。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8)

刘禹锡依然不计较这些生活待遇,他看到这个地方紧靠江边,江岸上杨柳排排,就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历阳是和州的古称)。

刺史一听,又生气了,你还想着回京城?我就小人做到底吧,我让你面对不着大江,就把刘禹锡安排到城中的一间房内居住。

这个房子又破又小,非常简陋。刘禹锡带的书多,把房子塞得满满的,刘禹锡心想,这里安静,无人打扰,自己可以安心地赋诗著文,尽管简陋,可是以前的诸葛丞相不也是住过茅庐吗?吾心安处是吾家,孔老夫子不是说过,唯小人难养也,与小人又何必计较呢?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9)

刘禹锡心情宁静了,诗兴就喷涌而出了,他欣然提笔,一篇千古绝唱就此写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短小精干的铭文,只有八十一字,却是字字珠玑。整篇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朗朗上口,表达了他品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智慧与哲学。

清朝的吴楚材在与侄子吴调侯一起编纂《古文观止》的时候,将这篇《陋室铭》选入,并且评论道:“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10)

刘禹锡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他以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来自勉,所以他才能自豪地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他傲视权贵、不屈不挠:在他被贬十年之后,回到长安,在玄都观,刘禹锡倔强地写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11)

他开朗乐观、待友真诚:在白居易面对衰老而忧心忡忡时,刘禹锡满怀豪情地告诉白居易《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12)

他心胸豁达、积极向上:在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他不悲观沉沦,没有消沉颓废,而是高昂、豪迈的写出励志之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千金买邻,为了选个好邻居,孟母三迁,刘禹锡这样的人,谁不愿意和他做邻居呢?柳宗元在最后一次与刘禹锡同行,要分手的时候,柳宗元深情地写下《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13)

842年,当刘禹锡以七十一岁的高龄去世后,白居易悲哀至极,他含泪写出《哭刘尚书梦得》: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

夜台幕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刘禹锡的陋室铭关于恬淡安静(吾心安处是吾家)(14)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儒者!才是真正值得后人敬仰的中国人!

斯人已逝,这间陋室,却因刘禹锡曾经住过,而留存下来,经过修葺,成为和县的一处历史名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