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腾紫极耀韩城——乡贤王杰事略(一)

作者:郭德源

辉腾紫极耀韩城(辉腾紫极耀韩城)(1)

王杰,字伟人,一字惺园,清代韩城庙后村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乾隆亲点为状元。随即授翰林院修撰,擢升侍讲,五迁至内阁学士,历吏、礼、兵、刑、工五部侍郎,迁左都御史。为母丁忧期间,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授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前后四充乡试考官,五充会试考官,四任学政,直南书房、上书房、军机处、赐紫禁城骑马,赐花园、住房各一所,两次图像紫光阁。死后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其功名,彪炳于世;其为人,高风亮节。数百年来,为史志所刊载,为百姓所赞誉,已然成为继司马迁之后,又一张靓丽的韩城文化名片。

辉腾紫极耀韩城(辉腾紫极耀韩城)(2)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对王杰的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多是其状元宰相、天子之师这些表面荣耀。而对其人品业绩,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讨。为了帮助邑人学习和传承乡贤的为人之道,为政之道,还原王杰一个真实的形象。笔者在广泛搜集王杰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此文,供读者参考。

出身寒门

王杰的先祖系山西洪洞人,明末迁至韩城庙后村,到王杰这一代已是第七代。前六代,皆为平民,无功名。

王杰的父亲王廷诏,是个读书人,曾任浙江石门县主簿。(主簿是知县的辅佐,主管户籍、辑捕、文书等事务,由贡监及吏员中拔擢除授。)由于只是个正九品级别的小官,薪资也不会很多。四年之后,去官归乡,囊中渐空,以至不能自给。廷诏共三个儿子,王杰行三。虽家境贫困,但廷诏仍尽其力,供三个儿子读书。

辉腾紫极耀韩城(辉腾紫极耀韩城)(3)

王杰三十岁那年,以拔贡生选授蓝田县教谕,这倒是个改变处境的好机会。不料未赴任,他父亲却辞世,于是与两兄治丧,并在家守制。(所谓守制,就是古时礼法有个制度,父母去世后,凡在朝做官的,不论官职大小,均应辞去官职,回乡治丧并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不任官,不应考,不婚嫁。期满之后,方可重新工作。)

王杰父亲去世后,弟兄三人便分了家。其两位兄长因善于经营,日子过得倒还可以。而王杰由于不谙经济之道,甚为窘迫。但他既不愿连累兄长,也不愿向人乞怜,而是奔走四方,打工求食。好在守制期满之后,经曾在关中书院求学时的恩师孙景烈的举荐,到时任陕甘总督尹继善的幕府去做书记,才解了他的燃眉之困。所以,王杰同时期的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之执牛耳者姚鼐在为其撰写的《清光䘵禄大夫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文端王公神道碑文并序》中说其“服终,贫甚,为书记以养母。”是可信的。

辉腾紫极耀韩城(辉腾紫极耀韩城)(4)

王杰故居为一座极其普通的四合院,原门楼并不高大,门额题辞“绿槐永荫”,隐含此户人家姓王之意。其后人“文革”后才将其拆除另建,现已非原貌。这倒也无可厚非。不过令人奇怪是在王杰故居的这条巷道里,却突然在几家高大门楼的四合院大门外墙上,竟分别挂上了“王杰祖居(第X院)”的牌子。其他几家暂且不论,单就门额题辞“进士第”这户而言,令人难以置信。因为王杰先祖自迁入庙后村后,至王杰已是第七代。前六代,从《韩城王氏宗谱》记载来看,连中举的人都没有,至王杰才首中进士,如今何来“进士第”祖居?王杰中状元后,随即在京任职,并未在故里建筑新房,即使要建,也不会在门额题“进士第”。因为他出身贫寒,为人低调,不会以“进士”去炫耀门第。如要建豪宅,也绝不会用“进士”去标榜。因为对于此时的王杰来说,岂一个“进士”了得!邑人薛国观在明崇祯年间为宰相,他曾在古城箔子巷筑一私邸,门额题辞“勋阁承光”。路人一看这题辞,便知非等闲之家。

辉腾紫极耀韩城(辉腾紫极耀韩城)(5)

实际情况是,王杰二伯父的孙子王逢时于乾隆三十一年中武进士,王杰大伯父的孙子王得时于乾隆五十八年中武进士,两人均系王杰的堂侄,只有他俩有资格在大门门额题辞“进士”,但这已是王杰以后的事了。倘若将其说成王杰祖居,不但有悖于史实,而且对游客更是一种误导。

来源:陕西韩城旅游

陕西网韩城站(编辑 王美娜)

辉腾紫极耀韩城(辉腾紫极耀韩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