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有100多米厚。它是怎么产生的?古代地球上真的有这么多植物吗?

煤是由什么变成煤(我们用的煤是怎么形成的)(1)

煤的形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煤炭被称为“黑金”或“工业食品”,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含煤量高,分布广。之所以有这样的特征,是因为煤的形成方式有很多种。

一般来说,煤分为腐殖煤、残煤和腐泥煤。腐殖煤是指高等植物死亡后经泥炭和煤化作用转化而成的煤;植物残煤是高等植物各部位富集转化而来的煤。腐泥煤是由藻类和浮游生物分解形成的。

在这三种成因中,腐殖煤占主导地位.

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而严酷的时期,我们今天使用的煤大多是上亿年的。

植物的枝叶落地后,会逐渐积聚一层黑色腐殖质。通常,这种腐殖质是由于植物残体逐渐与氧气隔离,使厌氧细菌和真菌成为参与残体各种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腐殖质的产生。

当这种腐殖质产生时,由于地壳运动,它会被埋藏在地壳中,进一步与氧气隔绝。由于地壳靠近软流圈和地幔,它们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进一步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最终变成黑色的沉积岩。

一般来说,与一个地区煤层深度关系最密切的是植物遗存量和地壳运动频率。然而,这样做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提供原料的植物。

煤是由什么变成煤(我们用的煤是怎么形成的)(2)

更有甚者,优质煤对

对原材料的需求更大。据科学家测算,一般来说,最初形成的煤是褐煤,而褐煤要想成为优质煤,需要更长的时间压实。在这漫长的压实中,褐煤的损耗非常大,一米厚的烟煤和褐煤一样需要20米的腐殖质。

可见,地球上煤的形成最离不开植物。有了如此丰富的煤炭,将需要更多的工厂。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真的会有这么多植物吗?

石炭纪:地球上生命高度繁荣的时期

煤是由什么变成煤(我们用的煤是怎么形成的)(3)

事实上,古代地球确实为煤炭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条件,特别是石炭纪时期,形成的煤炭储量占全球储量的一半以上,正是如此。根据地质年代,石炭纪这个名称应运而生。

石炭纪在距今2.86亿年至3.6亿年之间,这一时期所有生物都处于极其繁盛的时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是非常友好、温暖和潮湿的。

这一时期,除了蕨类植物迅速生长外,裸子植物也逐渐繁盛,裸子植物的出现为煤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物质。

当时地球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含氧量相对较高,导致地球生命快速发展。空气中和其他生物呼吸间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树木和灌木处于更好的生长环境中。

温暖湿润的环境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环境,活跃的地壳运动和遍布的沼泽为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结合这一时期的地壳频繁的运动,这些腐殖质很容易隐藏在地下,从而使煤进一步形成。

由于植物大量生长,地球含氧量越来越高,到石炭纪末,地表已形成30米厚的煤层。

事实上,煤除石炭纪外,还形成于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然而,在石炭纪时期,煤有了更得天独厚的条件。

适宜的环境使树木大量生长,树木的繁盛为煤炭提供了原料。沼泽的分布加速了腐殖质的形成,活跃的地壳运动使煤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亿多年来,这三个条件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即使地球之后的时间如此之长,其成煤也无法与石炭纪时期相提并论。

按照地质年代,煤形成的年代与地球的年代相比不值一提,但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即使在石炭纪时期,煤的形成也是相当漫长的,更何况今天地球大量使用煤,尤其是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的时候。

然而,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终有一天会用完。因此,人类在利用地球资源的同时,也要为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地球和人类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煤是由什么变成煤(我们用的煤是怎么形成的)(4)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