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几乎被说烂了的话,“悔不当初,否则一定会如何如何”,言语间充满了遗憾和恨意。其实,这个“悔”字的出现可有历史了,而且好像还远远没有穷尽的意思。《说文解字》这样谓其:悔,恨也。从其字面组成即可看出,这个负面的情感不是无根之水,是从内心深处来的,恨自己本可以做对的,可当初却为什么犯了糊涂,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王昌龄在《闺怨》中讲述过一位女性的悔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位妙龄少妇,登楼赏春,忽见枝头青青的柳色而勾起无限情思,慨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悔恨当初为了虚荣而怂恿自己的男人不惜千里万里去获取功名,以致落得形单影只,落寞伤感。其怨之浓,其恨之深,令人周身寒彻。
史书记载关于“悔”的人物,还有大名鼎鼎的李斯。李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美誉。他本是战国末期一个微末小吏,由于身负过人才学而被秦王嬴政所重用。他屡出奇谋妙策,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对秦国统一天下起了重要作用。他倚马而作的《谏逐客书》,不过区区八百余字,却以其杰出的才华和无懈可击的雄辩力挽狂澜,使秦王收回逐客命令,从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协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创立郡县制以及一系列封建制度,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贡献无人可与之相比。
可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中龙凤,却也有肠子悔青了的时候。秦始皇驾崩时,本将未来的政治安排和天下的安定托付给了他这个最可信赖的重臣,遵照遗嘱就可以了。可是他由于私心作祟,竟和宦官赵高一起篡改遗诏。这个重大的原则错误,使得历史的轨道发生了可怕的改变,秦王朝的大厦迅速崩塌,而李斯也被以种种所谓的罪名推上断头台,同时还要“夷三族”。咎由自取的李斯望着刽子手那亮晃晃的鬼头大刀,和一大片俯首待戮的亲属,禁不住流下热泪,对他的儿子说了一句堪称反面教材的经典之语,“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想当年,与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一起牵着活蹦乱跳的黄狗,出上蔡东门,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野兔的无忧岁月,是多么让人怀念啊,可是那样唾手可得的好日子是再也不会有了。话语中没有一个悔字,但其中的悔恨却痛彻肺腑,令人不忍直视。
女性所悔,从此失去她所有的梦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斯之悔,却以数百人的鲜血和生命撞响的警世钟,一个“悔”字,代价和教训实在太过沉重了。相较于他们,宋代宰相寇准则针对这个令无数人痛断肝肠的“悔”字,深思详审,洞烛幽微。为了让它的频率出现得更少一些,他以拳拳之心作了著名的《六悔铭》:“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谆谆告诫天下人,倘若身为官吏,不思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却徇私舞弊,枉法贪赃,等到被罢官免职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在家境富裕时不知节俭,贪恋豪奢,等到贫穷潦倒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年轻力壮时不勤学技艺,等到年老气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别人的成功经验不知学习借鉴,事到临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醉酒时信口开河,等到酒醒时才明白覆水难收后悔也来不及了;身体健康时不注意调养保健,等到疾病缠身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个《六悔铭》虽说不上包治百“病”,却是令人清醒、赶在“追悔莫及”之前、避免“悔不当初”的一个良方。凡事有盛必有衰,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曾国藩就曾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名贤集》也谆谆告诫:“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鼎盛之时志得意满、随心所欲,但想想有一天衰败时的窘迫与无奈,就会自然而然地少些盛气凌人与不可一世,也会少许多关于“悔不当初”的感慨,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后悔药可吃。铭者,乃为刻在鼎或坚石上的文字,其用意就是警示、警醒和警戒,并冀其不朽,长存世间。倘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真真正正地将其铭记在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那“悔”这个幽灵也必远远地遁去,这恐怕也是一千年前的寇大人对于后人的殷殷泣血之心。
◎本文转载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作者马军),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