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四公子完整版(漫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关阅读:漫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01节)

相关阅读:漫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02节)

相关阅读:漫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03节)


26 舜入于大麓(lu4),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shou4)。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硃,天下归舜。而禹、皋陶(yao2)、契(xie4)、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谋于四岳,辟(pi4)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译:(尧派舜考察山川地理),舜进入深山老林,遇到暴风雷雨而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天庇神佑,舜足以托付天下。尧年纪大了,选择退居二线,让舜代行天子职责,到四方巡视。舜被尧重用办事二十年,尧才让他摄行天子之职。摄行天子八年后,尧逝世。服丧三年期满,舜打算让位给舜的嫡子丹朱,可天下人只肯跑来归服他。舜只好登上帝位,禹、皋陶(yáo)、契、后稷、伯夷、夔(kuí,奎)、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安排合适的职务。于是舜就在先祖庙,召集四方诸侯领袖商议,同时打开京城四门,广迎四方贤人,听取各方意见,舜要求十二州州长要发扬光大帝尧的美德,让他们广施仁政,远离巧言令色的小人,只有这样,远方的蛮夷才能归服。

注:契、后稷、益分别为商、周、秦的先祖;

27 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jie1),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qi2)首,让於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穀(gu3)。”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为共(gong1)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於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硃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硃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jie2)。”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zhi4)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wu4)!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ru2)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chu zhi),远近众功咸兴。

译:舜对四方诸侯领袖们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我将让他担任百官之长,辅佐我治理天下,有么?”四方诸侯领袖们都说:“让禹担任司空一职,一定能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治理洪水和管理土地的工作吧,一定要恪尽职守啊!”禹跪地叩头拜谢,谦虚地推辞,表示自己无法胜任如此重要的工作,想要谦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这事还是你去干吧!”舜又说:“弃,百姓们们正在挨饿受饥,你就去主管农业,负责种植百谷。”舜又说:“契,百姓不睦,五伦不顺,任命你作司徒,去谨慎地对百姓做好五伦教育,要注意以宽厚为导向。”舜接着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盗贼抢劫行窃,任命你担任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你要记住,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问:“那么谁能管理国家的各种工匠事物?”大家都说垂可以。于是授予垂主管百工的共工一职。舜又问:“谁能管理山林河泽中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行。于是授予益主管山林的朕虞一职。益下拜叩头,想推谢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完全能胜任。”并安排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舜说:“喂,四方诸侯领袖,有谁能替我主持天、地、人的礼仪祭祀么?”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任秩宗一职,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无论朝中庆典还是郊野祭祀,你都要心虑纯正,肃穆清洁。”伯夷想推让给夔、龙,舜说:“这样吧,我就任命夔为乐官,专事教育贵族子弟,要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的品德;诗是人内在心意的外在表达,歌是延长音节的语言,歌声长短高低要与歌的形式内容相匹配,各种乐器乐器的声音要注意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抵触,要让祭祀的神灵和在座的听众都感到愉悦平和。”夔说:“放心吧,我轻重有节地敲起石罄,各种禽兽都会跟着跳起舞来。”舜说:“龙,我最憎恶那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言行,这些东西会迷惑民众的视听,我任命你管理群臣进言,收集朝野言论,上传下达,一定要诚实不虚。”舜说:“喂,你们二十二个人,要谨守职责,做好分内工作。不要辜负我对你们的厚望”。舜规定对诸侯百官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三次考核,按照业绩升迁或贬黜,于是,无论远近,方面的工作都蓬勃振兴起来

注1:州牧,用放牧牲畜比喻治人,多用州长官名;

注2:伯禹,禹是家里的老大,伯为大;

注3:二十二个多为后世朝代百姓追溯的始祖;

注4:官员考试制度即从舜开始;绌陟:奖罚

评1:文中反复出现的“四岳”,意即四方诸侯之首,位高权重,尧舜做决策和他们商量,说明当时的政体偏向共和制,集体决策领袖拍板;

评2:四岳十二牧、二十二贤人,帝舜手下人才济济,各有所长,一个国家的兴旺,人才重要,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扬其所长更重要;评3:舜安排工作井井有条,给下属安排任务的同时、提供资源、交代方法、制定考核标准,堪称管理大师,每一项工作他都了熟于胸,这与他在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广泛接触劳苦大众的经历密不可分;

28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jue2)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穀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sou1)、氐(di3)、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shao2)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译:这二十二人个个政绩显著:皋陶担任大理官职,掌管刑法,断案公平公正,人们都很服气;伯夷主持礼仪,上下谦虚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工程建设,百工都能兢兢业业;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合理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庄稼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外交,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十二州州长奉法行事,普天之下没有为非作歹的。他们之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凿山泄洪,引泊成湖,疏浚江河,划定各州边界,又规定了各地诸侯官员应缴纳的贡物,没有一样不妥当的。方圆五千里,直至最远的四荒之地。南方到交阯、北发,西方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到长、鸟夷,四海之内,没有不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作了《九招》之乐,颂扬舜的功德,音乐一起,四方祥瑞闻声而至,连凤凰也会降临,随乐声翩翩起舞。天下理想的德政就是从舜帝开始的。

注:无论任何朝代,安抚少数民族是重要的政治战略,两汉和亲,诸葛亮七擒孟获,与五帝的策略一脉相称;

评: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利,被流放,但不影响禹被提拔重用。嵇康被司马炎所害,子嵇邵为保护晋室皇帝死于乱军刀下,能做到公私分明,呜呼哉!

29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尧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译:舜二十岁时以孝顺而闻名于世,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上天子之位。舜在位三十九年时,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今广西)的郊野驾崩。就地埋葬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湖南),这就是今天的零陵。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插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虔诚,遵循一个普通儿子的孝道。又把弟弟象封为了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材,舜就打算让禹接自己的班。禹代行天子之职十七年后,舜去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也要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就跟舜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时的情形一模一样。诸侯都心向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用来奉祀自己的祖先。禹还让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此表示不敢把自己的权威加到他们头上。

注:有一种说法,舜时期发生宫廷政变(大禹所为?),舜被迫南逃,被追至九嶷山一带,被囚而死,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殉葬,尊称湘妃,两人吊唁舜的泪水掉到当地竹子上,即今天的湘妃竹,上有斑点,形似泪水;

评1:韩信年少时受胯下之辱,后来功成名就,封当年欺凌自己的流氓官作,以德报怨,有很大的气度;刘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齿,分封功臣时听从建议第一个先封他,这些看起来是仁义,但都是有一定政治用意的;

评2:舜封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残暴的象为诸侯,但却流放四凶,明显双重标准,他的用意是什么;评3:纵观管尧舜二帝,生子众多,却没有接班之才,也或许身为帝王工作太忙,忽视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

30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si4)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译: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彰明各自道德功业。所以,黄帝国号为有熊,帝颛顼国号为高阳,帝喾国号为高辛,帝尧国号为陶唐,帝舜国号为有虞。帝禹国号为夏后,后来帝禹改为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

注:古代姓氏问题很特别。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名,每个人的代号。先秦及以前,每个男人,如果是自由人的话,应该有一个姓,还有一个氏,譬如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男人对外说话或写字时,不能称自己的姓,要称自己的氏。那么对国君、贵族,他们以封地为氏。比如周公姓姬,封于周,是周氏,应该叫“周旦”,所以他叫“周公旦”。再如晋文公名重耳,重耳封于晋,晋就是他的氏,所以他应该叫晋重耳;

评:黄帝的功德主要在于统一了华夏几个比较大的部落,由此奠定了国家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颛顼、帝喾叔侄承上启下;尧当政,确立了政治秩序和国家形态;帝舜时期,最大问题就是洪水,起用大禹治水取得功绩,解决了华夏民族生存的最大难题。另,帝舜趁着三苗内乱,一举平定三苗,把华夏民族的版图拓展到长江流域。此外帝舜时期举贤任能,委任夏人的祖先大禹主管水利,委任周人的祖先祖契主管农业,委任商人的祖先作民政,夏商周的祖先都参与了政治工作,这算是一根历史暗线;

31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zhuo1)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xian4))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太史公说:很多学者都讲述过五帝的事迹,可是五帝的年代确实已经太久远了。《尚书》记载的最早人物是尧,而各家学说叙说黄帝的事迹很多,但大都文字不雅,内容荒诞不经,有身份的人是不会听信那些的。孔子教学用过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不是儒家经典,因此不被某些儒者所承认。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长老们都不同程度地和我讲述黄帝或者尧舜的事迹,而且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各有不同。总的来说,还是与那些古文经籍记载有相符的地方。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是很清晰明确的,如果不曾深入考求,就会认为他们的记述都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偶尔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融会贯通它们的意思,是很难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阐述明白的。我把这些较为可信、言辞雅正的历史材料加以编纂阐述,写成这“本纪”部分的第一篇。

注:从司马迁开始,文后进行评论性总结,形成一种文体格式;

评:《五帝本纪》一篇的主要意义,在于明确了我们的始祖,明确何为德政,何为政制,何为一统,字里行间,彰显出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形态,此外这本书也有发凡起例的作用,我们可看到后面的章节基本和这篇的结构保持一致;书中的尧舜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被儒家称之为为“圣人”,后世引经据典,言必尧舜禹汤;五帝的流传与孔孟的推崇宣扬有密切关系;又说黄老之治,黄帝的治国理念与道家相通,与尧舜还是有一定区别;

五帝颂 :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扬仄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译:黄帝本是少典部落的子孙,他世代居于轩辕之丘。天下民众拥立他取代炎帝,一举擒杀了作乱为害的蚩尤。颛顼继承了天子之位,他安静深沉,腹有良谋。五岳四渎的神灵得到安抚,东西南北的庶民莫不听命俯首。到帝喾继承大位统理天下,各位圣贤都对他赞不绝口。帝挚的弟弟尧继承大统,万众归心如葵花向着日头,千民仰慕似禾苗盼着春雨。红日初升时人们开始劳作,夕阳西下时大家离开田畴。政绩的光辉映照每个角落,嶷嶷圣德沐浴着江河山丘。尧、舜都曾把君位让给别人,这赫赫贤名啊将流芳千秋。

注1:本篇的几个典故:瞻云就日(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形容臣下对君主的崇仰追随;田者让畔,比喻称颂帝王功德;阪泉师:黄帝率部在阪泉战胜炎帝,代指正义之师。民国时期袁世凯复辟帝位,有人作诗:无道共诛洪宪帝,有辞来会阪泉师”;吹尘之梦: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帝王世纪》载:"黄帝 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意指遇良相指兆;吹尘之梦: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帝王世纪》载:"黄帝 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意指遇良相征兆;

注2:《史记》开篇中没有提到三皇,但是华夏民族的历史源头神话概从三皇始,三皇有多种说法,通常指燧人氏,尊称燧皇,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奉为"火祖";伏羲氏。又称青帝,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神农氏:医药之祖,传说神农氏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神农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传说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注3: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骁勇善战,被奉为兵主战神,他的地位和炎帝、黄帝是一样的,河北涿鹿今日还有“三祖堂”。相传蚩尤与黄帝战,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这也是今日“旱灾“一词的由来;

注4:蚩尤战死,其部众大多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华夏族,而部分没有融入炎黄集团的部落,就形成了苗族的最早主体 ;

注5:炎帝有个人叫刑天的下属,炎帝战败后,刑天为炎帝报仇,刑天的脑袋被黄帝切掉,刑天依然挥动武器,双乳为眼,肚脐为嘴,死战到底,陶渊明曾写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是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体现;

注6:炎帝有女精卫,精卫填海另成故事;

评1:根据《史记》及相关记载推断:黄帝时期,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一是炎帝部落,主要在今天的黄河中上游宝鸡一带,二是黄帝部落,在今天的陕西武功一带,三是九夷部落,在今天山东一带。炎帝和黄帝各自沿着黄河两岸向下开疆拓土,炎帝实力最大,黄帝后来居上。起先黄帝臣服于炎帝,两者和谐相处,后来在山西的运城一带发生冲突,最后炎帝屈服,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合二为一(当地部落首领没有固定住处,打到哪在哪驻扎),此时九夷部落的首领蚩尤实力同时做大,双方都想吞掉对方,遂在河北涿鹿一带强力对抗炎黄,黄帝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把蚩尤打败,整个黄河流域得到统一,后来在尧舜时期,趁着三苗内乱,帝舜一举平定三苗,华夏版图扩充到了长江流域,大禹定九州,五帝功德遂成;

评2:三皇五帝时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评3:有据可查的中国历史大概只有三千年,对历史的考证一是文字,二是出文物,世界学术界目前只承认中国商及以后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