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笔下的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
汉语成语,最早出于《大般涅槃经》。盲人摸象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而固执一点,乱加揣测。近义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反义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肓人摸象的故事:小学二年级语文《盲人摸象》。四年级下册英语《盲人摸象》。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二课《瞎子摸象》。盲人摸象的故事分别在小学中学的语文英语的课文中多次重复出现。教育家匠心独到,从一则故事的反复诵讲,让人们深切体悟到:全面深入系统性思考的重要性。重要思想收获的反复重奏,直击心灵,叩人心扉。
质疑"盲人摸象"。
首先质疑它的故事真实性。
虽然囿于感观的局限,但盲人众多的睿智幽默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盲人摸象,摸出之后就得出一串相互独立结论,这无疑是仓促简单粗暴的结论。依此延伸,那如果是摸人,摸到头发就说人是草,摸到腿就说人是小树杆,摸到身躯就大树杆,手指是短筷。盲人虽然有感观上的局限,但大不至于有认知上延展的幼稚。
笔者认为,如果盲人摸象的故事大致真实,它的准确描述应该是:摸到象的尾巴说象的尾巴象"绳子";摸到象的身子,说象的身体就象一堵墙。是哪个部位象什么…一定有讲哪个部位,而且应该没有遗漏"象"字。细节之差,让故事的真实性天差地别。因之,有少部分人理解"盲人摸象″,是盲人囿于感观的局限,遗人笑柄。
故事的真实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盲人朋友集体造哏玩幽默。但是,哲学家佛佗们却迎面而上,把故事本身的逗笑幽默固化为:局限与愚昧,为"思想”的形成设计了一个铺垫和桥段。
无论事实如何,"盲人摸象"都是人们认识社会探索自然的弥足珍贵的"思想收获”。虽然它的思想性可能远大于它的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