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平常的合作

——小淑女作画记

本文文字作者:柳鸣九

本文插图作者:柳一村

这是一次特殊的合作。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1)

这本书的两个合作者,一个是八十多岁的老头,一个是十二岁的小女孩,本书就是深圳海天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译本《小王子》,译者是一位八十多岁的祖父,全书插图的作者,则是十二岁的小孙女。

原著是举世闻名的儿童读物,是内涵深刻,意味隽永的文学名著,插图则实际上是一个华人小女孩心目中的那个主人公小王子,是华人小女孩对《小王子》一书的形象呈现、形象诠释,也未尝不可以说是一个华人小女孩对于《小王子》一书的读书心得。这么一个文化接受、文化融汇的现象,倒是有点意思。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2)

小王子飞离小星球

对编辑出版工作而言,这也不失为一颇有独创性的构思,居然把两个年龄差距这么大的合作者组合在一起,老祖父做翻译,小孙女进行想象作画配图,此举可谓“艺高人胆大”,有点妙。这一编辑出版工作的妙笔,出自海天出版社的胡小跃出版工作室,这个室的室主最初是以青年译者学者的身份出现在文坛的,他全面手的、特别是才华初露的诗歌翻译家的身姿,很快就给中国文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逐渐,他又作为一个视野广阔、眼光精明、才能卓越的编辑出版者,越来越令人瞩目,他双管齐下,交错发力,同时在法语文学译介专业中、在法语文学的编辑出版事业中,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实绩,开辟出当今中国文化中一道郁郁葱葱的风景线,使得地处南国一隅的海天出版社,成为了我国外国文学出版的一重镇。

众所周知,《小王子》原版书约有五十张插图,都是出自作者自己的手笔。在法国作家中,不止一位喜欢为自己的作品画点什么,扩充扩充自己的形象构思与艺术想象,或游戏式地加那么一点情趣,要不然就是在自己的稿本上画着好玩好玩,雨果、斯丹达尔、缪塞、梅里美等都这么做过。不过,成功者甚少,我个人觉得其中还算比较出色、令人瞩目者,似乎只有雨果一人,雨果一些烘托他作品中浪漫主义氛围与奇特景象的黑白画作,真还给人蛮深刻的印象。《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也为自己的这部名著作了插图、配了画,而且还被人视为原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流传了下来,这就不简单了。我们还注意到,有的传记作者告诉我们,这位法国人在写出这部名著之前,已经勾勾画画出了他的小王子的形象。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大陆”式的发现,任何作家在下笔写作之前,几乎都对人物形象作出了自己的想象与构思,先用图勾画出来也是很自然的,文学创造就是形象思维嘛。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3)

病歪歪的羊

不论是先有作品还是先有画,《小王子》的原画完全是白描式的,不讲究细节,相对来说,只是一种简单的示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且,更应该看到,寓言与童话这种文学样式,本身就是最为简约、最有包容性、最有伸缩性的框架与形象载体,它容纳得下人们尽可能广泛的思考与诠释、容纳得下尽可能丰富的想象与补充,而且,愈是意味隽永的经典童话与寓言,愈是力求引起人们尽可能广泛的思考与丰富的想象,愈是赋予了读者自由理解、自由诠释、自由想象的权力。提供理解、诠释、想象与补充的人愈多,寓言童话的内涵、内容与意义愈能得到扩充、延伸与丰富。另行配图插画,本身就是增添一种理解、诠释、扩充与延伸,本身就有人文意义。基于以上理解,他人插图配画似乎称得上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恐怕也是作者本人所乐见的事。

在中国已经出版的《小王子》译本,据著名翻译家与翻译理论家许钧先生的统计,已达数十种之多。事实上,各出版社在自己的《小王子》的插图上,已经悄悄地、不动声色地作了一点自己的“个性化动作”,有的在数量上有所增减,有的加上了色彩,有的修改了形象,等等,但绝大数都是以圣埃克絮佩里的原作为基础为蓝本,略微作了自己的若干调整与修改。但是,据确切的消息,有一家出版社,已经花重金从国外购进了其他的配画作为《小王子》译本的插图。对于以其他画家的配画作为该书的插图,需要审视的不外是两点,一是具有什么人文意义以及具有多少人文意义,二是配画所显示出的情趣、意味、想象力以及艺术水平如何。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4)

“我那个地方实在是小得很”

海天出版社胡小跃出版工作室,推出这样一个《小王子》插图本,在这两方面,我不敢说大有讲究,我至少敢说是颇有些讲究的。首先两个合作者都是华人,华人在世界上已经很引人瞩目,这个译本不仅是数十种中译本中的一种,而且,据说也是广行于世,尚受欢迎的一个译本。而配图插画也是出自华人之手,这大概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而且这个配图插画的作者,竟是一个华人小女孩!她还没完全脱离童年时代!她一直生活在美国,在美国上学!她身上流淌着两种文化的血液!她是如何想象《小王子》的?她是如何诠释《小王子》的?这就很值得一看了。更不容易凑巧的是,这本书正好是她的老祖父专门为她而译的,老祖父还曾正式撰文说明了这个译本是他送给他心目中的“小天使”的一个礼物,并希望小王子成为小淑女的朋友,现在,小王子与小淑女的的确确互相成为了朋友。这样一个双组合译本包涵了以上几个因素,也许算得上是《小王子》比较文学研究学中的一个难得的创例。正因为如此,这么一个小女子,如何想象这位小王子,对《小王子》这本书如何诠释,她的想象与诠释中凝聚了什么样的心情感受与读书心得,也就很值得一看了。胡小跃出版工作室此一组合之举,妙意就在于此。

当然,画得怎么样,至关重要,读者对形象构思、线条勾划、颜色配搭、情调意味,都会有严格的审视,市场毫不含糊,要以乱七八糟的涂鸦闯天下,没门!还是再多历练几年吧!“我是个小孩,这是一件大人做的事,我做不了。”据说,小女孩自己在美国的家里画得不顺利时,发过这样的牢骚,表示了气馁。一个宽厚的长者,这样鼓励她说:“大家都知道你是十二岁小女孩,不会用达芬奇的水平来要求你,正因为你还是个小孩,你能画成这个样子,已经可以得高分了。”鼓励归鼓励,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究竟画得怎么样,她的画是否靠谱?她的画是否还有若干可看性?有自己独特的想象?有自己的理解?是否多少画出了自己的一点意思?表现出了自己的童趣?…… 所有这一切,只能以画为证,读者打开这本书,一看便知了。用不着旁人啰嗦说道。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5)

“他看着花儿的时候,自然会感到无比幸福……“

必须说道说道的话题倒是有,那就是关于这个“小画家”的“资历”,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此小女子,好些人都知道她,十多年前,可能有不少读者在《文汇报》“笔会”上见过她,当时她只有一岁左右,被她祖父称为“小蛮女”。那时的她,身体健壮,原始生命力强旺,除了善于爬来爬去外,似乎就没有什么长处可称道,她仅有的爱好,一是敲打各种各样能发声的东西,制造噪音,二是喜欢拽家里那条大狼狗的尾巴,叫那老实的大伙计烦她、怕她、敬而远之。那时,当祖父的有两个担心:一则担心她健壮的身体再横向发展,成为一个粗壮不雅的胖墩;二则担心,她如此喜欢摆弄“打击乐器”,怕她长大了也许只能成为一个敲打乐器的三流小乐手……

“女大十八变”,现年方十二,原来的“小蛮女”,如今竟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小淑女了,当初小蛮女的粗壮、精力充沛与好动,如今已转化为小淑女在足球场上两腿修长、奔跑飞快、身姿苗条、动作矫健的身影,她早从小学起就参加本校区的足球队,不同的角色,后卫、前锋、守门员她都充当过。当初,她以敲打器物为乐的“粗俗趣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一系列雅趣:书、画、琴、诗无一不有那么两手,不止一项堪称优秀。事关她为《小王子》作画的资质,似乎还有必要对她的雅趣与能耐稍作补充。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6)

使得我去迁就她,照顾她

她上学比同龄人早一年,虽为班上年龄最小者,但成绩还算中上,她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阅读书籍,当然是课外书籍。在家常“手不释卷”,到了超市就直奔书摊,阅读能力强,比同年级的学生超前,二、三年级时,老师就特批她可以借阅四、五年级的书,到四、五年级时,她就获准阅读六、七年级的书了。她是那个宁静小城市立图书馆的常客,不仅喜欢读,而且善于找她喜欢读、适合她读的书,似乎对书有一种敏锐的嗅觉,就像小狗对美食有天生的敏感一样。美国的儿童读物多得不得了,而且都是图文并茂,她早已在这类书的海洋中畅游,自然《小王子》的英译本,她早就看过,也算她的一个朋友。她对书的热爱与善于读书的特点,早已被市图书馆注意到了,因此,曾把她读书的大头像印在该馆的宣传画上。在美国,很多城市的图书馆都有流动送书车,经常在城里转悠,她作为宣传大使的图像,就固定地印制在宣传车的车身上,圆圆的脸,衣着朴素,笑嘻嘻地双手捧着一本打开了的书,耳边竖着两个小短辫,一看就是个华人小女孩……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7)

他也给这死火山清扫了喷发口

读书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能文,她不仅作文成绩好,偶尔还能写点诗,可惜只能用英文写。至于提琴与钢琴,这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小孩的“必修课”,她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她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显然不及对读书那么高,但其技艺还错不算,从教会、社区组织的演奏活动中,不止一次见她谢幕时稚拙的姿态。

特别需要讲讲的是画。小淑女自幼喜欢画画,最早她开始涂鸦,说得严谨一点,就算是三岁吧,此后,就成为一种习惯,不仅是经常画,而且几乎是每天画。很小的时候,除了玩耍、游戏、看图话书、上教堂做礼拜、练琴、外出、旅游之外,她一闲下来,就喜欢拿一张纸在上面乱画一气,且不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成了她特别爱玩的一种“游戏”。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8)

……又沉默不语了

上学之后,她就更忙了,除了原来那些固定的生活程序外,还得做作业,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以及各种体育项目,足球啦、网球啦、舞蹈啦,等等,她忙得找不到完整的时间来画画,就见缝插针找时间画,用开小差的办法画,如:有时,参加宗教活动时,她画,有时,在课堂上也偷偷地画。这种经常画、天天画的习惯,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可以说,她的画龄至今足足已有十多年了,说她画画成为了一个习惯,似乎还不够,可以说画画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了。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9)

他来到一个玫瑰花盛开的花园

她画画的历程,当然是从乱画一通开始,逐渐到能画出个名堂来:线条从凌乱到规整,再到曲折有致,所画的对象从不成形不成样,到成形成样,到有表情有喜怒哀乐。家长见她有画画的爱好与习惯,先是给她充分地提供纸张、画笔、颜料以及有关的工具,甚至给她做了专门的画服,以免颜料弄脏了衣服,到了一定的时候,又专门给她请了绘画教师,从最初到现在先后已有五位,其中有一个华人教师,她正是从这位华人老师那里学了中国水墨画,她所画的竹林中熊猫图、葡萄前小猴图,很有那么一点齐白石的风格,老祖父眼里出画家,头脑容易发热,曾这样赞曰:“这不跟齐白石的墨宝有点相似吗!”这两幅画现正挂在她北京的祖屋里,她祖父因香港有一个与他有关的学术活动,需要录制一段视频,拿到香港去放的那段视频就是以她这两幅画为背景录制的……

关于她的绘画有一个特点不能不说,因为这多多少少与她为《小王子》配图作画有关,那就是她的画几乎从来都不是素描性的、临摹性的、写实性的,老祖父几乎就没有见过她一张素描画、写生画、临摹画。她的画都是想象性的,她所画的几乎全都是她想象中的人物与形象,穿着与妆饰也往往出自她的想象,她一有空坐下来,随笔作画时似乎只是为了释放她的想象,宣泄她的想象,似乎她只有释放了出现于、存积于她脑海中的形象,她才感到身心舒畅。难怪不得,画画成为了她的一个日常的习惯,成为了她日常的一种需要,原来就是为了释放、宣泄、抒发。而这,按老祖父的理解,正是原创性艺术创作最自然、最有效的推力。她绘画的想象性,无疑构成了她的特点与强项。她的想象力丰富,令人意想不到,颇有意味、颇有情趣,当然是一个儿童的情趣,且称之为童趣吧。她的这个长处与特点,不是说说而已,是有社会检验、社会认可为证的,她想象的成果,可以说是进入了公共生活的领域。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10)

小王子跟狐狸道别

事情是这样的:学校里创设了一间机器人教室,作为机器人课程的正式场所,校领导要在机器人教室的门上,绘制一个标志性的图像,美术老师结合这个需要,要求全班学生临场每人画这么一张,这本来只是美术课中的一个实践性的课题,并未准备派什么用场,出人意料,这个华人小淑女所画出的图像,却引起了美术老师与整个校方的注意与赞赏,一致决定把她这张图像绘制在机器人教室的门上,作为一个教学场地的标志。更出人意料的是,校方还选用了这图像,经由厂家把它正式大面积地印制在T恤衫的前胸部位,这种图像的T恤衫成为了一个特定品种,校方则把这种T恤衫当作正式的礼品,用来在重要活动中赠送来宾。小淑女这张图像画的是一个机器人的头部,既有正常人的头型,又有机器人的机械部件,既有真人的血肉之躯的形象,又有金属与机械所组成的机器人结构。这个头像除了正面外,居然还呈现出两个侧面,颇有立体主义绘画之趣,构思之独特与复杂,局部与整体之统一都相当有讲究,线条也清晰合理而不凌乱。完整而有艺术性,别致而新颖,它之所以被看中,显然不是偶然的。而且,这么一张图像,是在美术课堂上临场构思绘制出来的,“这不有点像曹植的七步诗一样吗”,老祖父收到印制了这个图像的蓝色体恤衫的时候,不禁又头脑发热,笑眯眯的说了这么一句。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老祖父的这个比喻恐怕会令人嗤之以鼻……

不管怎么样,小淑女这个富于想象、善于想象的特点,倒是适合于为童话和寓言画点什么。经过她提供了若干为《小王子》插图配画的样品后,她有幸得到了胡小跃出版工作室室主的首肯,成为了《小王子》中译本的插图作者,而采用的译本,则是她的祖父柳鸣九所译。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11)

这种蛇奇毒无比,它正翘着头朝向小王子

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早推出了柳鸣九译的《小王子》,扉页上就正式有译者的这样一句题词:“为小孙女艾玛而译”。艾玛即当时的“小蛮女”、现今的小淑女柳一村,艾玛是她的英文名。

79岁老人讲述41岁女儿的日常(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的故事)(12)

译本问世约一年后的一个晚上,急救车来到她家,把她不到四十岁的父亲接到医院去,临行,她父亲对急救车的驾驶员说:“请你不要鸣笛,我的小女儿睡着了”。救护车开走了,他再也没有回到这个家里,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2016年3月30日

2016年4月15日改定

总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碧薇 制作/唐明涛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