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主要道路被称为康衢。康衢原指四通八达的主干道,比如《列子·仲尼》中说:“尧,乃微服游于康衢。”后来引申为地位显要,再后来被用于称颂盛世,其中道路的本义反倒很少使用了。

我们平常所说的路、道、途也都有特定含义。路:3辆马车能够并行的地方才能被称为路。道:两辆马车可以顺利通行的地方被称为道。途:一辆马车能顺利经过的地方就叫作途。

除了上面这些,其他还有:畛(音枕),古代对仅仅牛车能行的路的叫法,后来变为称呼田间小路的词,如畛陌等;而那些车过不了,仅仅是牛马能过的路则被称为“径”,到现在也基本是这个意思。

上面所说的基本都是先秦时期对各种道路的称呼,在后世的使用中远没有这么严格。

秦始皇时期,要求“车同轨”,兴路政,修建了著名的驰道。驰道可算是中国最早的“国道”,有统一的标准要求:通常宽50步(60米到70米),路基高出两旁地面以便排水,路面夯实。路中间为皇帝专用道,两边旁道供一般人使用。驰道每隔十里为一亭,亭长负责该段的治安。

古代的路有哪些(古代的道路途)(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