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答疑(人格笔记)(1)

​ 1.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有时候我们也称这个概念为个性。人格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感情、价值观、行为倾向等综合的产物,是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特有的稳定的模式,一个人过去是怎样,现在怎样,将来怎样,这样的一贯性是由其人格所决定的。人格存在于个体内部,并不等同于那些外部行为,我们可以根据某人的行为推断他的人格,但是行为并不总是和人格保持一致。行为只是为人格提供间接证据。

2.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从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常常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们经常会使用人格特征来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对同样的生命中的挑战,有的人发奋图强,有的人怯懦退缩,当人格具有功能性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与成败;而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3.人格结构系统一般包括需要、动机、认知方式、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其中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成分,是人格中积极性的源泉,决定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趋向和选择。认知方式是体现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差异,气质是体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的差异,性格是体现在社会道德评价方面的差异,自我调控是各自成分协调一致的统合机构。

4.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点。

罗马医生盖伦(Galen)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a.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兴奋比抑制占优势,以易激动、奔放不羁为特点。巴甫洛夫称之为“不可遏止型”——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

b.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兴奋和抑制都较强,两种过程易转化。它以反应灵活、外表活泼、迅速适应环境为特征,故称为“活泼型”——多血质。多血质又称活泼型,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可能消失,其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

c.强、平衡、不灵活型——粘液质兴奋和抑制都较强,两种过程不易转化。它以坚毅、迟缓为特征,故称为“安静型”——粘液质。粘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较差。

d.弱型——抑郁质兴奋和抑制都很弱,而且弱的抑制过程占优势。它以敏感、不太适应新环境、消极防御为特征,故称“抑制”——抑郁质。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这类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5.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例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映了鲁迅的性格特征。气质主要受先天遗传的影响,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风貌。例如,有的人性格上诚实正直、助人为乐,有的人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等等。

6.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构成,也叫自我意识,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性。

a.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控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b.自我体验是自我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我体验的调节左右表现在他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成信念进而指导其言行。

c.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调节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7.弗洛伊德将人类行为的动机的来源归因每个个体内能找到的心理能量,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的人格结构成分:a.本我(id)可以看成原始驱动力的存储处,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b.超我(superego),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想做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坚持做的是正确的事情。c.自我(ego),是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的直接冲突,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来。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而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意看到的后果的那些行为。自我受到现实原则的支配,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当本我与超我发生矛盾的时候,自我很难做到很好的缓冲与调和。

8.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提出了更为积极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实现、自我观念、积极关注和自我和谐等要点。

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趋向完美、趋向实现、趋向自我的保持与提高的倾向,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a.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求。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实验证明,当人待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

b.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以个体的自我为中心展开的,所以常常被称为人格的自我论。所谓自我或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经验中一切有关自己的知觉、认识和感受。这些经验是围绕如下问题而形成的,即:“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或“我能干什么”等。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己与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的基础。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个人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取决于这一自我概念。对任何一个新的体验都可能产生三种不同的反应:(1)与自我概念相结合,融为一体;(2)对其不加理会;(3)产生歪曲的反应。当新的体验与个人的自我概念不一致,或被视为对自我概念的威胁时,就容易产生后两种反应。个体根据直接经验和评价性经验形成自我概念时候,对别人怀有一种强烈寻求积极关注的心理倾向。罗杰斯把积极关注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另一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指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对成长中的个体,应尽量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自我和谐的观念,从而奠定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正好相反,会给孩子设定一些条件。比如如果考不了前十名,就不准看电视;如果考了第一,就给奖励。身在其中的孩子,即使学习很好,也终日生活在压力之下,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习的退步或者自我发展的不良。

9.人格的特质论主张人各有其人格上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是不因情境不同而有所改变的。

a.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并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他进而把个人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层次: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b.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直接测量的16种人格特征包括:(1).乐群性:描述是否愿意与人交往,待人是否热情;(2).聪慧性:描述抽象思维能力,聪明程度;(3).稳定性:描述对挫折的忍受能力,能否做到情绪稳定;(4).支配性:描述是否愿意支配和影响他人,是否愿意领导他人;(5).兴奋性:描述情绪的兴奋和活跃程度;(6).责任性:描述对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接纳和自觉履行程度;(7).敢为性:描述在社会交往情境中的大胆程度;(8).敏感性:描述敏感程度,即判断和决定是否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9).怀疑性:描述是否倾向于探究他人言行举止之后的动机;(10).幻想性:描述对客观环境和内在的想象过程的重视程度;(11).世故性:描述是否能老练、灵活地处理事物;(12).忧虑性:描述体验到的烦恼和忧郁程度;(13).开放性:描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适应程度;(14).独立性:描述独立程度,亦即对群体的依赖程度;(15).自律性:描述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程度;(16).紧张性:描述生活和内心的不稳。

c.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1)外倾性,它描述内、外倾向的差异,外倾者更善于交际也容易冲动;(2)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是对焦虑经验的易接受性或者敏感性;(3)精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对他人缺乏同情与关心,一般不关心他人的权利与福利。

d.塔佩斯等对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进行进一步的再分析,发现了5种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在经过其他心理学家的进一步验证后,逐渐形成了五因素人格(Five Factor Model, FFM),也称大五人格模型。①外倾性:外倾性是衡量内外向性格的指标。它包括了广泛社交、健谈、果断、雄心勃勃、充满热情的性格特征。②宜人性:宜人性是衡量能否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指标。它包括了和善友好、协作性、值得依赖的性格特征。③责任心:该因素代表着责任感,对工作的敬业以及认真程度。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成就感(achievement)与可靠性(dependability)。成就感反映出一种渴望把工作做好的态度以及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行为。可靠性衡量了诚信、自律以及遵守规章制度的品质。④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是衡量情绪化程度的指标。它包括了冷静、性格温和、低焦虑、遇事沉着的性格特征。⑤经验开放性:经验开放性是衡量智慧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了经验的丰富性、高智商、富有想象力以及求知欲的特点。

10.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个性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班杜拉把交互(reciproca1)这一概念定义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决定论(determinism)定义为“事物影响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