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涉及作品的结构、主题、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在阅读能力层级中是C级综观近几年各地的高考题,关于“标题”的考题在文学类文章阅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很多同学因为答题要点不清,语言组织混乱,导致失分严重所以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值得重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散文和小说的主旨答题技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散文和小说的主旨答题技巧(技巧散文和小说)

散文和小说的主旨答题技巧

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涉及作品的结构、主题、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在阅读能力层级中是C级。综观近几年各地的高考题,关于“标题”的考题在文学类文章阅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很多同学因为答题要点不清,语言组织混乱,导致失分严重。所以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值得重视。

听海的心

迟子建

(1)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2)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3)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4)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5)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6)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7)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盞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8)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9)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10)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11)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12)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个幽怨少女的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里的狗!

(13)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14)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15)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16)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17)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题目]

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分)

【考点分析】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涉及散文的结构、主题、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级。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考试中的常见考查题型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能否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在解答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时,要整体阅读文章,而且阅读时,应该抓住下面四个问题:

1. 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2. 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3. 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4. 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试题分析】这是迟子建的一篇散文,呼唤人们应该聆听自然,亲近自然,从而摆脱尘世的烦扰。文章开头写一个老妪虽贫穷,且为盲人,但一样具有一颗亲近大自然之心;接着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与大自然发生的趣事,冬日里赏大雪、听神话,认知森林里自然事物的乐趣等;最后借作家雷切尔·卡森,呼唤我们应该亲近自然。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文章的标题“听海的心”在文中两次出现:文章开头“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文章结尾“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所以,“听海的心”在结构上构成了线索,串联全文。

盲人老妪那颗“沧桑的听海的心”和雷切尔·卡森“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因为“听海的心”而联系在一起,共同展示了一个“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的形象,都表现了对自然的亲近,对自然的敬畏,这又和文章的主题有关。

[答案]

(1)“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

(2)“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3)“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雷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答到和塑造人物有关即可)。(6分。每点2分。)

/失分原因/ 学生能够看到文章结构外部的线索关系,但探究不到文章深层的主题含义,也不能从文章的关键句中提炼有效的句子来组织答案。学生能找到“听海的心”把两个不同的女子联系起来,但不能精准地找到文章中的信息句。

[点拨]

一、探究“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方法

1. 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一般指字典义和常用义;深层含义要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它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2. 标题的作用

(1)形式新颖独特,含义丰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话题或是文章感情的触发点;

(3)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完整,前后照应;

(4)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突出文章的主旨,或深化文章的主题。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和步骤

1. 明确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结构安排相关联,有的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即线索。

2. 探究标题与文章的中心的關系

标题是文章的眼,文章的内容是不会游离于标题之外的。探究标题要联系全文,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文章中的结论性的和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到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有的标题本身就起点题的作用。

3. 分析标题的阅读效果

题目本身的特点,如修辞句式,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激发阅读兴趣。

2022年高考小说标题冲刺训练

【选材主题】

1. 侯发山《捡来的家》

2. (澳大利亚)莎拉·埃文斯《外婆的红玫瑰》

3.〔葡萄牙〕洛扎《归来》

4.陈树茂《另类服务》

5.张爱国《抉择》(小说)

【考点解读】

一、命题解读

标题

与主

旨题

型特

点 

命题

特点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2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主旨类题型有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探讨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看法、理由、启示等。

设问

方式

①××为什么以“××”为题?②××一文的标题有何丰富含义?③小说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分析。④文章让你明白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⑤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⑥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思维

导词

标题意蕴,标题含义,概括主题,探究主旨。

二、理解标题意蕴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好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一)掌握小说标题常见的拟题方式及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标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1.联系表层含义:文中具体的意思。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等。

2.体会深层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

3.联系全文主旨,看它在揭示主旨、表明情感态度方面的意义。

4.要注意它同标题作用、妙处的区别,不要答成标题作用。

(三)解答标题意蕴理解题“3步骤”

三、分析标题的作用

确定标题的作用,要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标题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可同时具有多种作用。

(一)掌握小说标题作用的要点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6.具有象征意义。

7.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1.从与读者的关系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二)标题作用答题指向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三)标题作用分析“5角度”

【考题对接】

一、侯发山《捡来的家》

捡来的家

侯发山

老高并不老,只有三十出头,他不修边幅,冷不丁一看,像是四五十岁的人,因此人们都叫他老高。老高是从农村来的。他是个孤儿,三十多才娶了带着一个十岁的女儿的媳妇。老高老实,除了种庄稼,不会挣钱,家中生活拮据,结婚不到两年,老婆就带上女儿远走高飞了。老高一气之下来到城里,在郊区那儿租了一间房子,背起蛇皮袋,捡起了破烂。后来有了积蓄,便鸟枪换炮,弄了辆人力车收购废品。

老高实在,不会缺斤少两,价格也公平,这样一来,特别是那些老头老太太,都会把家里的破烂留给老高。有了固定的客户,老高每年也能赚个三两万。

这样捣鼓了几年,老高在郊区买了一套二手房,顶层,老房子,屋里有现成的家具,他简单打扫一下就住了进去。

有一天,老高捡到一个三个月大的弃婴,男孩 。当时围观了不少人,议论纷纷的。老高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这个婴儿是兔唇。亲生父母都不要,谁还要?听着婴儿嘶哑的哭声,老高二话没说,就把这个婴儿抱走了。

这下子,够老高忙活了,一会儿给儿子换尿片,一会儿给儿子喂奶粉……过了半个月吧,老高就在人力车上用旧棉被弄了个窝,藏上儿子,挨街穿巷地收购废品。

张大嫂是和平小区的保洁工,丈夫出车祸走了,儿子在外上学,现在也是孤身一人。也许是同病相怜,她关心老高多一些,说是关心,无非是把丈夫之前的衣服送给了老高,有时拉呱几句闲话而已。就这样,老高已经感激不尽了。她问老高,说你不知道这孩子有缺陷?老高说,好歹是一条命啊。张大嫂叹口气,说你这是图啥哩?老高吭哧半天,才蹦出一句,说,家里边有了哭闹声,有了屎尿味,才像个家的样子。

和平小区门口有个垃圾箱,老高赶到的时候,总能在垃圾箱外边捡到一些小孩子衣服、玩具,还有学步车。刚开始,老高以为是小区的居民丢弃的。时间长了,老高才明白是张大嫂故意给他的,有的衣服还没拆封,新崭崭的,看样子是张大嫂买的。老高要给钱,张大嫂不要,说这是破烂,又不是我的东西,你给啥子钱?老高想不起反驳的话,只是嘿嘿呵呵地傻笑。看到老高这个样子,张大嫂转过身,抿着嘴乐了。

别看老高没文化,却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很有文化的名字——高兴。

高兴两三岁时,老高就把他丢在家里,让他自己玩去。高兴知道爸爸是个捡破烂的,家里的好多东西是爸爸捡来的,电视机,冰箱,玩具手枪,身上穿的衣服,好多啦。有一次,儿子问老高:“爸爸,垃圾箱里什么东西都有啊?”老高点了点头:“可不是哩,你也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这天傍晚,天气阴阴的,往日的星星也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老高打开屋门,不像往常那样,儿子一边叫着一边扑到自己身上,他挨个屋子看了看,才发现儿子没在家。

被人绑架的可能性不大,肯定是儿子自己跑出去了。往常,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不过,儿子都是在楼门口玩耍,不会走远的。

老高急冲冲跑到楼下,在门口转了几个来回,没有见到儿子。一时间,老高急出了满头的汗。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了张大嫂的电话,说高兴在她那儿。

老高松了口气。随后,他破天荒打的赶到了和平小区。

张大嫂说,她准备下班时,在垃圾箱那儿见到了高兴。

老高气呼呼地瞪着儿子,你来这里干啥?

高兴看着爸爸的样子,咧了一下嘴,哭出声来。

你看你!张大嫂不满地翻了老高一眼,然后给高兴擦拭眼泪:“孩子,别哭,别哭。”

高兴忍住哭声,但嘴还是一撇一撇的,挺委屈的样子。

张大嫂揽过高兴,别过脸:“你知道吗,高兴他、他想捡个妈妈。”

老高一下子愣住了,心里满满的,眼里差点落下泪来:“真是个傻孩子。”

高兴说:“爸,姨姨说,只要您愿意,她就到咱家来。”

老高心里通通直跳,有点不知所措了。他偷偷看了一眼张大嫂,忽然间发现,路灯下,张大嫂的脸蛋是那样的红润,那样的美丽。 (有改动)

1.小说以“捡来的家”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捡”是老高与高兴和张大嫂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展示主人公老高的一段特殊生活经历,在普普通通的生活画面中,塑造了老高的形象。

B.张大嫂看到老高这个样子,“转过身,抿着嘴乐了”,是因为看到老高不会反驳自己、只会嘿嘿呵呵傻笑的憨态、想到自己选定可以托身的人。

C.“这天傍晚,天气阴阴的,往日的星星也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这段环境描写既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又为发现高兴走失营造了低沉的气氛。

D.小说运用朴实的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情节虽然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却彰显着人生的美好,读后,给人以悠远的思考和深刻的启迪。

3.小说从主人公身上传达出哪些人生启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一、侯发山《捡来的家》【答案】

1.①概括了故事情节。老高的票子、车子、房子、儿子、妻子都是捡来的。②暗示了主人公的职业与特点。老高以“捡”为职业,靠“捡”有了自己的家。③家一般是捡不来的,“捡来的家”显然有违于常理,不同于凡俗,这样就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2.B【解析】张大嫂“转过身,抿着嘴乐了”的原因,主要是老高喜悦地接受了她的爱心,而不是想到自己选定可以托身的人。

3.①勤劳可以摆脱贫困。老高的媳妇远走高飞后,他背起蛇皮袋,捡起了破烂,靠勤劳有了积蓄,买上了收购废品的人力车。②公平忠厚可以赢得社会的信任。老高实在,收废品不会缺斤少两,价格也公平,老头老太太都会把家里的破烂留给他。③善良可以收获幸福。老高靠善良收养了高兴,赢得了张大嫂的信任,收获了新的亲情和爱情。(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二、(澳大利亚)莎拉·埃文斯《外婆的红玫瑰》

外婆的红玫瑰

(澳大利亚)莎拉·埃文斯

我们在清理外公的房子。他前一天去世了,妈妈想要对这栋破败不堪的房子来一次大扫除。房子年久失修,墙上的油漆斑驳脱落,地板也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这样做不好吧。”我有点不安地冲着后门说。

“没什么不好的。”妈妈大步流星地从我旁边走过去,手里拎着两个装满清洁工具的塑料桶。

“外公会不高兴的,他最讨厌别人乱闯他的私人空间了。”我走进房间,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记不清有多少个折磨人的星期天,我们围坐在外公一碰就吱呀作响的木桌边,不耐烦地听着他喋喋不休的抱怨。在他眼里,战争过后,道德败坏,女人放荡,偷情泛滥,整个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污秽堕落的泥沼。但因为外婆,我们从不跟他计较。

外公慷慨陈词的时候,妈妈总会溜出房间,去看外婆的玫瑰。在整个平淡无奇的农场,外婆的花园独居一隅,那些香甜馥郁的深红色玫瑰构成了农场唯一一道美丽的风景。

“他才不会关心这个呢,”妈妈打断了我的回忆,“一直都没关心过。当然了,我们不该说死者的坏话。”说完,她迅速在胸前画了个十字。

外公是一个牧民,养着一群羊。外婆在战时与一名军人私奔后,外公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那时候,妈妈10岁,舅舅瓦尔13岁,小姨西尔维娅只有6岁。

外婆的离去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免费劳力的丧失。为了缓解压力,外公把瓦尔与邻居的儿子丹尼斯做了交换,据说这样他们可以迫使男孩子们干更多的活。

丹尼斯住在屋外的小棚子里。那里冬冷夏热,非常难熬。六个月之后,他离家出走,并谎报年龄参了军。

受到丹尼斯成功出逃的鼓励,瓦尔也试图一走了之,结果不幸被抓,被外公打了个半死。

外婆的离去给了妈妈当头一棒,她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长大成人。她要打扫房子、洗衣做饭,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西尔维娅。不过刚一成年,姐妹俩就从家里搬了出去。

责任,妈妈说,是她跟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

我负责收拾厨房。外公活到了90岁,在那么多个10年里,除了麦特斯厨灶换了新的之外,厨房的样子竟然一点都没有变。我拉开橱柜的抽屉,里面乱七八糟塞满了旧信封、生锈的图钉、断了的橡皮筋、褪色的羊羔奶嘴等物品。

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了垃圾桶,只留下一个破旧的烟丝盒,里面似乎装着什么东西,一晃就叮当作响。盒盖上写着三个名字:梅、伊夫琳和西尔维娅。是外婆、妈妈和小姨的名字。外婆的名字上有一道深深的划痕。多年没人动过的盒盖早就锈住了,怎么都打不开。

“你知道这盒里装着什么吗?”我问妈妈。

“子弹。”妈妈说着,伸手拿过烟丝盒。

我瞬间失去了兴趣。刚才在那些覆满灰尘的抽屉里我早就见过散落的弹药了,再发现几颗子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妈妈轻轻抚摸着盒盖上的划痕。“这些子弹是给我们准备的,每个人一颗。”她喁喁私语。

“你说什么?”

“战争期间,你外公在家里挂了一幅地图,随时关注着盟军和敌军之间的战况。”她指了指墙壁,“当日本军队离澳大利亚越来越近时,他把几颗子弹放进了烟丝盒,并告诉瓦尔,要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农场,他就把这几颗子弹分别喂给妈妈、西尔维娅和我。”

“他想枪杀你们?”

“他认为那样做比让我们被敌人抓走要好。”

“幸亏他没失去理智,这些子弹还在。”

妈妈盯着我。难道我说错了?

“他一直想让我们相信是你外婆背叛了我们,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抛弃了我们。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尽心照料着妈妈的玫瑰。我们也只能做那么多了。”

“妈妈?”

“把盒子打开。”

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把盒盖撬开。

“为什么只有两颗子弹?”我不解地问。

妈妈没有答话。她看向窗外,怔怔地盯着外婆种下的那些血红色的玫瑰。

1. 小说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2.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记不清有多少个折磨人的星期天,我们围坐在外公一碰就吱呀作响的木桌边,不耐烦地听着他喋喋不休的抱怨。

(2)妈妈轻轻抚摸着盒盖上的划痕。

3. 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4. 结合全文,评析小说中的“外公”形象。

二、(澳大利亚)莎拉·埃文斯《外婆的红玫瑰》【答案】

1. ①外婆亲手种下的玫瑰花在全文中摇曳生姿,作者以玫瑰花写外婆,暗中赞美了外婆生前热爱生活、格调高雅、勤劳持家的品质;②妈妈对外婆留下的玫瑰花的热爱与对外公的冷淡形成对照,暗示了故事残酷的真相;③外婆种下的玫瑰花“香甜酸郁”“深红色”,给作品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战争的残酷与丑恶;④小说以“血红色的玫瑰”收尾,增强作品的反思意味。

【解析】首先,从人物分析,根据原文语句“她看向窗外,怔怔地盯着外婆种下的那些血红色的玫瑰”分析可知,玫瑰花是外婆栽种的。文中作者又用“血红”“香甜馥郁”“深红色”等词突出玫瑰花的美好,所以,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实际是赞美外婆的美好,她是一个如花的女子,热爱生活、勤劳高雅。

其次,从手法来看,根据原文语句“外公慷慨陈词的时候,妈妈总会溜出房间,去看外婆的玫瑰”“我们都尽心照料着妈妈的玫瑰。我们也只能做那么多了”“责任,妈妈说,是她跟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分析可知,妈妈对外婆的玫瑰花和对外公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暗示了外公亲手杀害外婆才是故事的真相。

再次,从阅读效果分析,本文主旨是揭露战争扭曲人性的残酷,结合原文语句“外婆的花园独居一隅,那些香甜馥郁的深红色玫瑰构成了农场唯一一道美丽的风景”分析,“外婆的红玫瑰”是美的象征,给人温暖和希望。

最后,从文章主旨分析,文章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以“血红色的玫瑰”收尾,“红玫瑰”、外婆的遭遇是让人们反思战争的罪恶。

2. (1)通过“围坐”“听”等动作描写和“折磨人”“不耐烦”的情态(心理)描写,表达了家里人对外公的不满与无奈。(2)通过“轻轻抚摸”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妈妈对外婆的深切怀念和对外公无情处置外婆的沉痛之情。

【解析】(1)从内容上看,本句是写“我”走进房间,脑中涌起的对外公的记忆。从手法上看,“折磨人”“不耐烦”是对我们当时听外公抱怨的心理、情态描写;“围坐”“听着”是对全家人的动作描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再结合“吱呀作响”“喋喋不休”等词语,可以看出全家人在听外公抱怨时的内心的不情愿和无可奈何。

(2)首先,从手法上看,此句是对妈妈的动作描写。然后,结合前文语境分析,这个破旧的烟丝盒是外公的遗物,盒盖上写着外婆、妈妈和小姨的三个人的名字,里面装着处置她们的子弹,根据盒子里“只有两颗子弹”可知,外婆已被外公处置。这一动作前加上“轻轻”的修饰词,再结合后文语句“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分析,表现了妈妈此时内心对外婆深深的怀念同情,对外公做法的痛心。

3. ①“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整理外公的房子,外公生前的异常言行,发现橱柜的烟丝盒及两颗子弹等主要故事,都是通过“我”的见证和回忆串联起来的。②从“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③通过“我”的情感流露(心理活动)丰富了妈妈、外公等人物形象。

【解析】首先,从叙述视角看,以“我”的口吻叙事,属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其次,从文章结构来看,结合原文语句“我们在清理外公的房子”“我走进房间,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了垃圾桶,只留下一个破旧的烟丝盒”“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把盒盖撬开”分析可知,“我”的回忆和亲历串联起文章内容,所以“我”是线索人物。最后,结合文中语句“‘这样做不好吧’我有点不安地冲着后门说”“外公会不高兴的,他最讨厌别人乱闯他的私人空间了”“你说什么”“他想枪杀你们”“幸亏他没失去理智,这些子弹还在”分析,“我”的情感流露,使妈妈、外公形象更丰富了。

4. ①外公是个强悍的男人,独自守护着农场,并养大了三个孩子,有可敬之处;②外公是个无情的人,居然用子弹杀死子自己的妻子,用交换孩子的方法迫使孩子多干活;③外公实际上又是一个可悲的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使他人性尽失,化身为魔,屠戮亲人。

【解析】根据原文语句“外公是一个牧民,养着一群羊……外公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那时候,妈妈10岁,舅舅瓦尔13岁,小姨西尔维娅只有6岁”分析可知,文中的外公是一个在生活中强大的男人。

根据原文语句“这些子弹是给我们准备的,每个人一颗”“为什么只有两颗子弹”分析可知,外公枪杀了外婆。再结合语句“外公把瓦尔与邻居的儿子丹尼斯做了交换,据说这样他们可以迫使男孩子们干更多的活”“瓦尔也试图一走了之,结果不幸被抓,被外公打了个半死”分析,外公是一个无情的人。

根据原文内容“在他眼里,战争过后,道德败坏,女人放荡,偷情泛滥,整个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污秽堕落的泥沼”“他把几颗子弹放进了烟丝盒,并告诉瓦尔,要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农场,他就把这几颗子弹分别喂给妈妈、西尔维娅和我”“他一直想让我们相信是你外婆背叛了我们,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抛弃了我们。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分析可知,战争使外公失去人性,杀死亲人,是一个可恨又可悲的人。

三、、〔葡萄牙〕洛扎《归来》

归来

〔葡萄牙〕洛扎

灰色的门开了。老大娘那张衰老而忧愁的面孔出现在他眼前。

“你来了,我的孩子。”

她的拥抱是忧郁的。

熟悉的走廊半明半暗,有个笨重的挂衣架,是既熟悉,又陌生。对于久别重逢的事物,这种情况是常有的。

“倒是进来呀,我的孩子!”

老大娘的声调听起来,如同她的面色和拥抱一样的悲伤。

他看到油漆布上熟悉的图案,心一下子抽紧了。房子里的气味依然如故:一股类似水果的香味儿。过去,他多次回味过这种气味,可如今,闻到了,甚至并不感到愉快。

通向他从前住过的那个房间的门微微地开着,自打那时候起,好像已经有几个世纪过去了。

他站在门口,仔细端详着他昔日的住处。在这里,有过他童年的幻想;在这里,他曾为青年们的反抗思潮所笼罩;在这里,曾经历过多多少少读书的不眠之夜。这个住处曾是他眼泪和秘密的见证人。一切如故。干净的地板、绣着野兽的地毯、咖啡色的木床、床头桌上的小灯,还有烟灰缸和书架。

他突然想起他从书架上拿下自己心爱的书去烧掉的情景。他想起了母亲惊慌失色的脸和抱着书到厨房大炉子去的父亲。

可是,原来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仍然被一群穿制服的人带走了。

“你不要稍微休息一下吗?”

老大娘那低沉而悲伤的声音使他战栗了一下。

“不,不要。”

他觉得,她的脸就像一面镜子,他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脸上似乎写道:“你这样消瘦,简直不像你本人了。你年龄虽不大,却已经老态毕露了。你的眼睛里已充满了痛苦和仇恨。两手浮肿。衣服又脏又破。可怜的孩子……”

他没有进屋,又顺着走廊往前走。他在父母的卧室门前驻下脚步。他已经知道父母不在人世了,是从老大娘凄凉的拥抱和悲切的脸色上猜到的。

“这些事是怎样发生的?”

他觉得自己的话仿佛是从远方传来的另一个人的声音。

“自从你被抓走以后,你妈妈伤心得生了重病。后来,你爸爸又被抓走了。你妈妈经受不住,去世了……就是在这里,在自己房间里。她直到断气的时候,还一直想念着你……不久我又知道,你爸爸也死了。假如你妈妈能指望着你回来,她可能会活下来的……”

他从母亲去世的那个房间门旁走过,没有去开门。他无意识地走进餐室。餐室里还是那些椅子。这个是母亲的座位,那个是父亲的,而他自己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的。从那时起,过去了多少个岁月呀?

“他们把你抓走已经六年了……”老大娘的话音中满含着凄凉和悲伤。

六年了。不,不,这简直不是六个年头!难道六个年头能表明人的整个一生,它像一个充满苦难和仇恨的深渊,将现在与过去隔开吗?

周围的一切都干干净净,一切都明明亮亮,一切都井然有条。这又有什么用呢?

客厅里朝他袭来一股寒气。但阳光已经照进窗口,他看见了母亲爱之不舍的那株菩提树。沙发、小桌子、安乐椅、彩色帷幔,还有竖式钢琴!这一切终于把他给等到了。甚至那把银制的裁纸刀也摆在写字台上,这一切把他等来了,为的是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

母亲刺绣的时候通常是坐在这张安乐椅上的。那里是父亲的座位。这只烟灰缸上还放过父亲的烟斗。但见灯火发黄,炽热地烧着。

到处都像是一些往日生活的布景,它们保持着死亡的凄凉情景。这里仿佛是一座早就被演员们遗弃的舞台。

他走到竖式钢琴跟前,揭起带长穗的丝织琴罩,然后掀开了琴盖。

他梦想过这个客厅和这柔和的钢琴声。当他伏在牢房的硬木板上时,他梦想过;当他受刑时,他梦想过;当死神向他伸出双手时,他也梦想过。

现在,已经死去的人都在望着他:死去的父母,死去的同志和全世界死去的一切人。

他的前额上已满是冷汗。他坐在钢琴旁,双手垂在膝上,凝神注视着照片。

往昔在哪里了结?今天又从哪里开始?

走廊上传来了老大娘沙沙的脚步声。

他举起一只手,犹豫忐忑的和音随手而起。琴声在往日生活的布景中间颤动着。他的双手沉重地落在琴键上。杂乱的琴声像死亡的呻吟般腾空而起……

他的头伏在双手上。一阵嚎啕声撕破了四周的宁静。

(有删改)

1.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归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有直接描写,有侧面烘托。“他”的内心挣扎和外部言行,反映了思想的变化过程。

B.文中写“他”仔细端详自己昔日住处的一段文字,既交代了“他”六年前的生活情况,又暗示了六年前“他”被捕的原因。

C.小说以次要人物老大娘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她忧愁的面孔、忧郁的行为和悲伤的声音,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D.以小见大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特点。小说以“他”的“归来”暗示当时革命者群体的生存状况,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悲悯情怀。

3.小说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切换场景,这样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葡萄牙〕洛扎《归来》【答案】

1.①本文截取了“他”作为革命青年被当局逮捕入狱六年后回到家里这一典型情节片段。②小说以“归来”为线索,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他”归家时的所见所感,其间插叙了“他”被捕前的家庭情况和被捕后的家庭变故。③小说最后以“他”的“嚎啕声”戛然而止,结尾留白韵味悠长,引发读者对他“归来”之后命运的深思,深化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从故事内容看,“他”是一个革命青年,后被当局逮捕入狱六年,文章写了“他”六年后回到家里的情节,故事内容扣住标题“归来”。

从情节发展来看,文章先写“他”站在家门口的所见,如半明半暗的走廊、笨重的挂衣架,然后写所见昔日的住处、餐室、客厅的情景,“他”的感受:紧张、痛苦、迷茫、极度痛苦。文章围绕“归来”展开故事情节,“归来”是小说的线索。

从结尾来看,“他”“归来”后,看到家中物是人非,最终忍不住自己的情感,“一阵嚎啕声撕破了四周的宁静”,文章戛然而止,情韵悠长,引发读者思考,入狱六年“归来”后,“他”的命运之路将通向何方,深化主题。

2.C【解析】C.“小说以次要人物老大娘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错误,次要人物老大娘只是小说的叙述视角之一,还有主人公“他”的视角。

3.①丰富了情节内容。随着场景变换,先后交代了“他”被捕前后的家庭变化。②浓厚了小说氛围。依次描写的走廊、昔日的住处、餐室、客厅的情景渲染了物是人非和压抑的浓烈氛围。③使人物情感蓄积。前半部分目睹家中场景时一直处于压抑状态,最后情感在“嚎啕声”中爆发。④展示了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随着场景变化,主人公经历了紧张、痛苦、迷茫、极度痛苦等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他”站在门口,看到“熟悉的走廊半明半暗,有个笨重的挂衣架,是既熟悉,又陌生”,进入房间以后,“他站在门口,仔细端详着他昔日的住处”;“他在父母的卧室门前驻下脚步。他已经知道父母不在人世了”,随着场景变换,先后交代了“他”被捕前后的家庭变化,丰富了故事情节。

“走廊半明半暗”“这个住处曾是他眼泪和秘密的见证人。一切如故”“餐室里还是那些椅子。这个是母亲的座位,那个是父亲的,而他自己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的”,客厅中“到处都像是一些往日生活的布景,它们保持着死亡的凄凉情景。这里仿佛是一座早就被演员们遗弃的舞台”,渲染了物是人非和压抑的浓烈氛围。

“他”进入房间目睹家中场景时一直在回忆过去的生活,处于压抑状态,最后弹完钢琴后“一阵嚎啕声撕破了四周的宁静”,最终“他”情感爆发,所以不断切换场景能蓄积人物情感。

“他看到油漆布上熟悉的图案,心一下子抽紧了”“这一切把他等来了,为的是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往昔在哪里了结?今天又从哪里开始?”“一阵嚎啕声撕破了四周的宁静”,场景变化,展示了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

四、陈树茂《另类服务》

另类服务

陈树茂

春潮滚滚,南方的天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一大早,几声清脆的电话声,唤起了100%满意公司员工的热情。

您好,100%满意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我需要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你们可以做得到吗?

新鲜空气?接线小姐听过顾客不少奇怪的要求,但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她马上反应过来,请您将要求说一下,留下电话号码,10分钟后就回复您。

老板看着顾客的要求,喃喃自语地说,每天早上7点,准时送一袋白云山的新鲜空气,要求是早上5点的,价格不限。真是怪事,现在白云山的空气那么值钱么?老板有些怀疑,但有钱就得赚,这是他的信条。他马上回复,每袋500元,明天开始送。对方竟然一口答应。

老板安排了新员工小林跟单。第一天,小林4点多就到白云山顶,5点钟一到,他立即拿出保鲜袋装好空气,再用纸盒子装好。按顾客提供的地址,小林来到市中心的一个高级小区。小林看看时间,刚好7点,他按了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小林说明来意,老人接过保鲜袋,打开袋子对着脸,空气哧一声散开,他痴痴地笑,就是这个空气,就是这个感觉。他回身掏出500元说,以后每天准时送来。小林很礼貌地说,很高兴为您提供服务。

连续几天,小林都在想,白云山的空气真的这么值钱?他也模仿老人的神态,深吸一口气,眯着双眼,感受一下山顶的空气。他很失望,无法感受其中的乐趣。他想,或许老人是个怪人,有钱人想捉弄人吧。

一天,小林睡过头了,赶到白云山顶刚过5点,人有些多了。他赶紧拿出袋子装空气,心想,我就不信迟几分钟你会知道。当老人打开袋子时,脸色马上变了,这不是5点钟的空气!小林吓了一跳,神了,差几分钟都知道?老人继续发脾气,年轻人做人要老实,是就是,非就非,你再不老实,我让你老板炒你鱿鱼!小林一想到被炒鱿鱼,有些害怕,几乎要哭出来,哀求着说,老伯,请你原谅我一次吧,我下次不敢了。老人看着小林快哭的样子,摆摆手说,好吧,今天不给钱,明天继续送。小林说了很多句谢谢才离开。

怀着满心疑惑,小林叹了口气,这次500块钱只能自己垫付了。之后,他再也不敢骗那老人了。老人每次验货成功后,照样二话不说就给钱。

有一天,小林准时送货上门,按了好久门铃都不见开门。他想,老人是不是外出了?他侧耳听听屋内好像有些声响。他打不开门,马上打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原来老人晕倒在里面,幸好被小林及时发现。小林一直跟着去医院将老人安顿好才离开。

一个多月习惯了早起,小林这几天早上也睡不着,心里想着老人的事,也想到了自己乡下年迈的父母。周末,他买了点水果,早早过去医院看望老人。老人看到小林,很惊喜,招呼他进来,还颤抖着说,谢谢你来看我。小林说,不客气,这是应该的。

小林看看周边,没人陪老人,忍不住问,老伯,您家人呢?怎么没人来陪您啊?老人听完,默默掉下了眼泪,断断续续地讲着,两个小孩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我就成一个人了。

小林好奇地问,那新鲜空气又是怎么回事?老人听完破涕为笑,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单身老人病死家中没人理,我就想到这法子,让你每天给我送空气,白云山是我和老伴相识的地方,每天的空气可带给我一些回忆,还可以让你每天定时来看我。

小林又问,你怎么不去老人院?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小林追问,那天我迟到取的空气,你怎么知道?老人开心地笑起来了,你那天在外面给你女朋友打电话,声音那么大,我刚好打开窗户,就听到了。

小林也忍不住笑了,我还以为你真的那么神呢!小林从身后拿出一袋空气,说,我今早特意跑去装的,保证是5点钟的,免费赠送。

老人接过袋子,脸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1.文章标题为“另类服务”,试分析其含义及作用。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渲染了气氛,且灰蒙蒙的心情与听到电话声时员工的热情形成对比。

B.文中两处写到老人的笑。第二处是谜底揭开,小林理解了老人,老人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

C.本文运用第三人称和有限视角,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

D.本文以小见大,通过看似荒诞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的问题。

3.本文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请梳理全文的情节,找出主要悬念。

四、陈树茂《另类服务》【答案】

1.含义:①是说购买空气这一行为显得另类;②揭示了空巢老人的问题,老人只有通过这种另类的服务才能解决自己的孤独问题。

作用:①“另类服务”这一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就是围绕着老人购买白云山5点的空气这一“另类服务”展开的。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购买空气这一“另类服务”,揭示了当今关于空巢老人的问题。③为读者设置了悬念。“另类服务”这一标题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读者阅读小说去寻取答案。

【解析】对于这一标题的含义,“另类服务”说明老人购买白云山5点的空气的行为不符合常规,显得很另类。其次,“另类服务”这一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空巢老人的问题。老人在儿女出国和老伴去世之后,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他怕自己如果有意外没人理,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另类的方法。

对于标题的作用,首先“另类服务”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这有些另类的服务展开,从小林跟单按时采集空气送给老人,到其中有一次晚了几分钟而被老人发现,到最后小林发现老人病倒而救助老人,最后老人揭开谜底。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这个“另类服务”展开。

同时,这一标题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买空气这一另类服务出发,引出了当今空巢老人这一热点问题,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最后,这一标题还为读者设置了悬念。这个“另类服务”到底有多另类,是什么样的服务,这些问题都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动力,让读者要在阅读中尽快找到答案。

2.C【解析】C.“本文运用第三人称和有限视角”分析错误,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第一人称才是有限视角。

3.文章的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悬念——顾客为什么要每天买白云山5点的空气,接着,跟单员小林的迟到又引出了第二个悬念——顾客是怎么知道这不是白云山5点的空气,通过阅读可知,第二个悬念是依附于第一个悬念之上,所以主要悬念是老人为什么要每天买白云山5点的空气。

【解析】小说一开始从公司接到购买白云山5点的空气的电话写起。公司里的员工和领导都对这一奇怪的行为感到迷惑,从而给读者设置了悬念。

接着写小林跟单,他准时采集空气送给客户,只有一次晚了几分钟,结果马上被客户发现,客户是如何发现这一微小误差的,这是作者给读者设置的第二个悬念。

但从最后谜底的揭开可看出,第二而悬念是依附于第一个悬念之上,所以第一个悬念,也就是客户为什么要购买白云山5点的空气是小说主要悬念。

五、张爱国《抉择》(小说)

抉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

“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捂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蹑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1.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摁到”“我爷爷”的手里,表现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铁的纪律。

B.老范、魏鸣之在风雪之夜先后到来,这使得“我爷爷”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慌乱无措。

C.魏鸣之对“我爷爷”的称呼多变,意味丰富,既有他对“我爷爷”的试探、威胁,又有安抚、利诱。

D.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而是分写了“我爷爷”见到老范、魏鸣之的两个场景。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既有城外与城内的矛盾冲突,也有“我爷爷”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使得小说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B.小说以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现实来呈现严峻战争形势,更有利于营造战争无处不在的紧张氛围。

C.“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此处语言简练,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

D.通过两个场景中老范、魏鸣之与“我爷爷”的细节交流,小说展示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思想、精神世界。

4.探究小说最后“补记”的作用。

五、张爱国《抉择》【答案】

1.①我爷爷面对城外与城内双方来者,最后站在以老范为代表的解放军一方;②抗日战争时期,魏鸣之选择抗日成为抗日英雄,解放战争时期却选择站在了解放军的对立面;③解放军为了保卫文化古城青沙城,没有直接发动战争,而是选择暗中布局,最后保护了古城;④在私人情感与家国选择上,应该以家国为第一选择;⑤在人生前进的方向上,需要慎重,做出正确选择,不要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解析】小说标题为“抉择”,意思是“选择”,在整篇小说中所面临的选择有很多。

一个是帮不帮老范的“抉择”,从“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和“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可以看出“我爷爷”面对城外与城内双方来者,最后选择站在以老范为代表的解放军一方。

二是解放军是否选择直接攻城,从“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可以看出解放军选择暗中布局,没有发动直接战争,从而保护青沙城,保护了传统文化。

三是魏鸣之的选择,由“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可知,当年魏鸣之选择抗日,是抗日英雄,而现在,他是站在解放军的对立面。

四是私人感情和国家感情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从“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可见,“我爷爷”在私人感情与家国选择上,拋弃了私人感情,而以家国为第一选择。

五是是否把魏鸣之的消息告诉老范的“抉择”,从“‘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可以看出“我爷爷”在人生前进方向中,他抛弃私人感情,而以家国为第一选择做出正确抉择,没有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2.B【解析】B.“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慌乱无措”错误,由“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可以看出,“我爷爷”并不是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在受到魏鸣之威胁后反而平静下来。

3.C【解析】C.“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错误,“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凸显的是“黑暗”,呈现的是紧张的氛围,而小说的后文呈现了这种情境之下的矛盾冲突,最终表现的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主题,这一结尾是明朗的,与开头环境之黑暗截然不同,所以开头的环境不能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4.①用补记的形式明确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填补了正文结尾留下的空白;②补记的内容引发读者的想象,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③与正文相互印证,增强小说的张力;④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首先把握补记的内容,分析补记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联。

文章以我的爷爷走向楼梯时的内心活动收尾,并没有讲述解放青沙城的最终结局,而是以补记部分“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这是用补记的形式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即我的爷爷选择站在解放军这一方,青沙城解放,填补正文结尾留下的空白;同时,“魏鸣之被捕”印证了小说结尾“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这一抉择,“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青沙城宣告解放”呼应了文中魏鸣之此行的阴谋以及解放军为了保卫文化古城青沙城而选择暗中布局的做法。

然后分析补记对读者的效果。如补记中说“是夜,魏鸣之被捕”,由此读者可以想象文章结尾我的爷爷前往老范房中做了什么;如补记中说“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读者由此可以想到魏鸣之前往我爷爷店中要做什么事情,所以补记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拓展小说艺术空间。

最后分析补记在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补记交代了三件事,魏鸣之被捕,解放军挫败败青沙城守军的阴谋,青沙城解放,表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