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一笼建筑笔记 原创整理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

七本书的电子资源,在公众号一笼建筑笔记 内获取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观点的强力佐证,也是真实的科学依据。

文献要按需合理、规范的引用,并且数量适中。

文献按类型可分为:期刊论文(J)、会议论文(C)、学位论文(D)、专著(M)、报告(R)等。

研究生写第一篇要发表的论文,大多经历过被导师要求调整参考文献的痛,找合适的文献到头秃。

参考文献一般要引用近几年的,最新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阅读,而除去这些,部分专著岁年代久远,但对现在的写作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常见于论文参考文献之中。

如果你刚开始论文写作,下面7本经典专著,无论你从事何种研究方向,都值得细细去读,可以有所启发。

01

The Image of City

城市意象

作者:凯文·林奇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2)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作者将城市意向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位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3)

城市意象五要素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是建立在最初的实地分析之上,通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实地分析,得到现场勘查的结构图。然后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一是居民访谈,其二是让观察者去实地检验环境意向。最后让一位受过教育的观察者去实地勘探,结合五个要素绘制意向地图。

这样,就得到了三份相对独立的意象地图,再通过实景照片识别和街头随机采访的形式对三份意象地图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4)

波士顿的三份意向地图

尽管现在,林奇开创的研究方法在某些方面受到了批评,但其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已经成为城市意象研究的基础,后来的学者都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相关拓展研究。

02

Life Between Buildings

交往与空间

作者:扬·盖尔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5)

生活需要交往,建筑需要空间,于是便有了《交往与空间》。本书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人对物质环境的需求,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

扬·盖尔将我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归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户外活动由交往需求产生,而良好的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交往需求的膨胀。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便是加快上述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因此,扬盖尔再三强调的创造或改造物质条件来促进公共活动无疑是正确的。

而只有当物质空间便于人交往时,人们才会自发去交往,这样公共活动才会发生。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6)

物质环境对交往的影响

扬盖尔关于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包括空间的感知以及空间中人的行为。“步行、驻足、停坐、观看、聆听、交谈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行为,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与物质环境无法分开的。"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7)

盖尔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标准(12个关键词)

作者花了25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而我们只花几个小时便能将这本书看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较为容易的理解交往与空间的关系。但是,我们需要25年或者一辈子更或者一辈子都不够的时间去实现这些理论。

03

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作者:诺伯舒兹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8)

本书是诺伯舒兹写的一本关于建筑存在意义的书,书中有较多哲学方面内容的讨论,通篇读下来是较为晦涩的。本书是迈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以具体的、存在的观点来理解建筑的理论。

他在《场所精神》中指出,“场所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一般而言,场所都会有一种特性或‘气氛’。因此场所是定性的。

诺伯舒兹将场所精神定义为“定向感”和“认同感”,大到城市的变迁,小到居住环境的改变,都与场所精神相关,是当下设计能够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

书中,诺伯舒兹从意向、空间、特性、场所精神四方面,研究探讨了布拉格、喀土穆和罗马的场所营造。深度剖析场所精神对这三个典型城市发展的影响。并认为今日的场所很难再给人以定向感。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9)

罗马城市场所精神探寻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0)

建筑物与光。巴拉提纳教堂顶部

作为从50年代开始就用现象学来阐释建筑空间的第一人,NORBERG-SCHULZ是现象学从哲学转化到建筑学(城市设计)的关键人物,他的书不能不读。

04

街並みの美学

街道的美学

作者:芦原义信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1)

《街道的美学》是一本关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书中,作者对于街道的分析有趣且易懂,没有罗列数据,没有大段的论证,而是以近似于游记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他对一个城市街道空间的感知。辅以简洁的配图与照片,小编认为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最易懂的一本。以下图为例。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2)

意大利街道的D/H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3)

意大利的小巷 D/H<0.5

05

The Oregon Experiment

俄勒冈实验

作者:亚历山大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4)

《俄勒冈实验》字数不多,小小一本册子,却被视为大学校园开发甚至城镇规划的经典之作。亚历山大在书中用大量例子阐述了以下六原则:有机秩序、参与、分片式发展、模式、诊断和协调,并以俄勒冈大学为例说明这些原则是如何实现的。同时它显示出任何一个跟大学同样规模的社区或小城镇,应如何由其中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设计自己未来的生活环境。

一、有机秩序:在一个有机的环境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独特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浑然一体,即“在局部需求和整体需求达到完美平衡时获得的秩序”。

二、参与:“建什么和怎么建的决定权应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三、分片式发展:要以小规模的步伐发展,每个项目都应跟周边相配合,这样发展出来的环境会是连续而活跃的。

四、模式:所有的设计和建造都在“模式”的指导下进行,通过这些模式来形成健康完整的大学环境。

五、诊断:有机体会生病,就需要诊断。当分片式发展失去秩序时,就需要从全局考虑。从而诊断出哪些空间具有生机。

六、协调:调整使用者所提出的个体项目的投资计划,将保证整体组织秩序逐步呈现出来。作者不主张集中预算,因为会不可避免的带有集权主义因素。更鼓励个体行动不受束缚,依靠集体责任感来协调,而非强迫和控制。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5)

《俄勒冈实验》虽完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对当今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与学习空间。如能将书中理论应用与大学校园规划,一定会促进中国大学校园的规划发展。

06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简·雅各布斯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6)

简·雅各布斯在本书中着重讨论了是什么让城市生生不息、是什么让城市衰落、城市的活力又来自何方。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规划届可以说是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对于建筑学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无论哪位规划学子或建筑学子,应该都听说过这本书。

作者以建筑杂志编辑的身份写成此书,从城市街道安全,城市活力,城市建筑密度,城市交通等多方面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出现的问题,以及她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其中“多样性”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其中,包括人群的多样性:由此产生不同需求和行为;街道功能的多样性:商铺、餐厅、住宅、公共建筑等街区不同功能吸引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光顾街区;建筑的多样性:因为建筑的不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服务于不同的需求。

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展开分析为何“多样性”对于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多样性给了街区、城市不同的功能属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特性,从而使街区、城市的活力得以持续。

上述提到的《交往与空间》和《城市意向》都对此类问题展开讨论,相比这两本书,《死与生》一书更加具叙事性,以批判的口吻批判了当时的建筑师以及城市规划师。

07

Exterior design in architecture

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7)

这本书很多建筑学生应该在本科一二年级就读过了,也常见于各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优秀作品。

作为一本理论书,《外部空间设计》讲的深入浅出,同时插图配的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劲。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8)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19)

建筑学必读10本书(必不可少的7本书籍)(20)

生动的配图

全书介绍了关于外部空间设计的一整套体系,分为以下的四个部分:

  1.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2. 外部空间的基本要素
  3.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4. 空间秩序的建立。

关于外部空间的概念,作者也多次提及N(negative)空间和P(positive)空间。

关于外部空间的要素,作者主要讲述尺度与质感这两点。

关于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作者讲到了布局,分布,层次和序列等手法。

书中干货很多,对设计极具启发意义。在此不一一罗列,如感兴趣,可以自去读一读。

————————

求鼓励~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用,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