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1)

雍正王朝电视剧上映于1999年,至今二十年之久,历经市场考验,可谓是经久不衰,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代经典之作。

这部电视剧的精彩不在于历史还原,毕竟虽说是历史电视剧,但不可能真的按历史拍,不符合历史的地方比比皆是。但它深刻的还原了古代的宫廷政治斗争,将说话这门艺术刻画的淋漓尽致,很多对话看似简单,背后实则是两个老狐狸已经进行了一轮权力交锋。诸如张廷玉和李卫这两个人精的为人处世方法,更是很好的职场教材,正因为有着这些优点,所以雍正王朝电视剧才可以成为一代经典之作。

在前段时间,宋安之写了一篇雍正王朝分析文章,有个朋友评论雍正王朝的名字不太恰当,因为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就占了二十集,雍正王朝也就是四十四集,这样来说差不多占了一半的剧情,还不如叫雍正传什么的,对此很多网友纷纷评论,可谓是议论纷纷,那么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宋安之先大概说一下具体的几个原因,一是剧情铺垫需要。二是电视剧对于历史迷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解答,诸如历史上雍正篡位之谜还有老十三为何突然失宠于康熙之迷,虽然不是真是的历史不是权威的解答,但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三是九子夺嫡很是精彩,不描述一番就这般错过,的确不太合适、四是电视剧需要美化老四,或者说以正面角度来为大家解释雍正做的那些事情,同时美化背后还不着痕迹的透露出雍正的腹黑,给大家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更贴近于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雍正。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2)

这里再声明一下,一、宋安之分析雍正王朝电视剧,并非认为这是正史而分析,只是以电视剧入手,来说说那些职场道理还有说话艺术之类的。二、关于雍正王朝这个名字,宋安之个人认为,九子夺嫡占据了二十集的确有些长,但是以此锱铢必较的否定这个电视剧名字就有些不太合适了。

接下来步入正题哈。

一、剧情铺垫

有人说雍正王朝电视剧开头不讲雍正王朝的事情,反而是康熙年间的事情,简直是挂羊头卖狗肉。

其实这种剧情铺垫,不只是雍正王朝电视剧有,诸如康熙王朝还有汉武大帝等很多同题材的帝王电视剧,都会多少有着主角还没有登基也就是前任皇帝在位时期的剧情,主要在于进行一个铺垫。不然一开始就是皇帝登基,然后实施各种政策,多少给观众一些搞不明白的感觉。

以雍正王朝电视剧来说,主角雍正帝是一个有名的改革皇帝,既然是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他为什么改革呢,为什么吃力不讨好的得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呢,所以自然要讲清楚雍正之前的康熙时期的各种弊端,突出雍正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雍正的成长过程,不然一开头剧情只说雍正改革的事情,难免会给人一种没头没尾的感觉。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3)

更何况雍正登基时已经45岁,属于是高龄登基,比之其他皇帝自然要大了很多,铺垫的剧情自然更多,所以雍正电视剧对此进行了大幅度的剧情铺垫。

我们先看看雍正没有登基时期经历的事情,依次是:黄河发大水下江南赈灾、追缴国库欠款、刑部冤案、热河狩猎一废太子、议举新太子、康熙南巡太子再次被立然后被废、竞选大将军风波、康熙驾崩前后暗潮涌动的朝局。

首先我们看看黄河发大水的朝会也就是第一集,直接清晰明了的透露出九子夺嫡中几位皇子性格,太子偷情庶母郑春华,预示着他之后的被废,还有太子面对康熙询问,回答如何治灾时的语无伦次,透露出太子的外强中干。

老八当时先是出来拍康熙马屁,后来被老四捅出了他主管的户部存银不足五十万两的窘况,暴露出来老八这个人好说空话,喜欢用朝廷的银子来拉拢人心的真实面目。

而老十三在老八拍康熙马屁,说道治水成绩前所未有之时,却出来说道在康熙四十三年就发生了一次大水,不只是打了老八的脸更是打了康熙的脸,由此可以看出老十三这个人是没有太多的政治心机,还喜欢直言直语。

在老十三说老八之时,老十四则是一直看着老十三,像是看出头鸟一般,身为老八一党却并没有很生气,以此看出老十四不是屈居于人下的人,并非真正的依附于老八,而后来事情的发展的确如此。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4)

老九一直看太子的笑话是冷笑不已,已经初显他的毒蛇性格。

而老十一直为老八呐喊助威,说明他是一个没有心机之人,只会跟着老八老九上蹿下跳。

老四的出场就厉害了,直接查了户部,捅出老八主管户部的巨大弊端,使当时虚晃的盛世被打破。当康熙问起他怎么治灾的时候,又说的是头头是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然后又通过太子主动请缨下江南,将自己的方法实践到底并且成功,这说明老四可以看出当时的弊端所在,有勇气面对,更有收拾烂摊子的能力,这也是后来康熙选择他为继承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老大和老三,则是没有说话,这也预示着这二人在九子夺嫡中并没有多大的精彩之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诸如老大,夺嫡之急迫,竟然没脑子的在一废太子之际建议康熙杀太子胤礽,自己挖坑自己跳。

至此也就是不到十分钟的剧情,寥寥几笔就将将九子夺嫡中的九人都刻画的差不多了,可谓是精彩至极。

等到老四到了扬州以后,则是暴露出更大的问题,暴露出很多问题:1、官员贪污腐败化,甚至是官官相护,黄河发大水灾民百万无家可归,扬州知府车铭并没有用心赈灾,于是趁火打劫低价买卖民女,然后送给上级江南盐道任伯安,可见当地的官员腐败之严重。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为民的好官田文镜,在当时贪污腐败的官场反而成为异类,被扬州知府车铭罢官,而且那些同僚还异口同声的支持车铭,为车铭打掩护。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5)

可见地方的贪污腐败已经形成大规模化、常态化了。

2、江南地方的官员以江南盐道任伯安马首是瞻,不是因为任伯安官大,而是因为任伯安是八爷党中老九的门人,更是八爷党的财神爷,任伯安每年都给老九上缴一百万两银子,再对比当时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来看,可见他们搜刮了很多民脂民膏。

任伯安不只是控制了地方官员,还将盐商牢牢控制住,所以老九意思让任伯安为难老四,不让盐商捐款,老八只是轻飘飘说了一句“那上百万的灾民怎么办”?

而老九只是说了一句总不能让他们骑咱们头上吧,然后就达成了一致不顾灾民死活,命令任伯安让盐商不得捐款。

而大阿哥的门人池州知府李淦更直接,对于老四和老十三这两个钦差大臣置之不理,也不捐款,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这就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任伯安与盐商属于是官商勾结。二是不只是地方官员对灾民死活漠视,只顾着搜刮民脂民膏,就是老八老九这些代表朝廷的皇子都对百姓的死活漠视,整个帝国由上至下,已经开始腐烂变质。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6)

老四回京途中,途径江夏镇,更是一个重要的剧情,老四为什么继位以后急匆匆的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呢?

看看江夏镇之行就明白了,江夏镇的士绅刘八女是江南盐道任伯安的小舅子,这二人是官绅勾结,不交税纳粮不说,还买下整个江夏镇,俨然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堡,成为国中之国。

而且江夏镇更是如同一个贼窝一般,刘八女这个士绅为富不仁,手下的教头竟然明目张胆的打劫老四和老十三乔装打扮成的过往客商,失败以后并没有做贼心虚,反而明目张胆的带人找过来,甚至要侮辱张五哥的妹妹阿兰,最后更是给老四来了一个下马之耻。

更讽刺的是江夏镇是康熙当年钦封的“礼仪德化”,试想这种“礼仪德化”之地都是这般触目惊心,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所以老四登基以后,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实施的最为急迫,率先在河南试行。

整个帝国地方上乱成一锅粥不说,老四回京以后更有意思,老八等皇子手中权力不小却并没有忧国忧民,反而是内斗为先。因为老四下江南赈灾之行,收拾了老八和大阿哥的门人,加之老四办的很成功,被封为郡王,其他皇子很是眼红,所以借着老四马上要接追缴国库的差事,鼓捣其他官员一起去朝阳门码头给老四下套,用皇帝回京的规格接待老四,想给老四扣一个逾越礼制的罪名,还有想让这么多官员灌醉老四,想要老四差事还没有干就砸了一半。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7)

到了追缴国库欠款,暴露的弊端更多。

老八一党为了使老四差事搞砸的种种阴谋诡计,诸如诱使魏东亭去求老十三,搞得最后老十三和老四兄弟失和,魏亭还自杀,老四落得一个逼死老臣的罪名。还有老十公然跑到前门买家当,殴打田文镜等。

更关键的是通过魏东亭死后,老四呵斥那些借款不还的大臣,还有追缴欠款失败以后的朝会上,康熙呵斥的三名贪官来看,欠款不还的大臣之中,很多都是借钱生钱,比如买地、放高利贷、借着职务之便,再以国库借款为本钱做漕运生意等。

这就暴露出庞大帝国不只是地方吏治腐败,而北京这个天子脚下,按说相对公平公正的地方,更是吏治腐败严重。

追缴国库欠款以后的刑部冤案,更是暴露出整个帝国司法系统的崩溃。

从地方到刑部堂官,再到太子,都被买通,杀人找人替罪如此轻易,不是老四和老十三捅出这种事,恐怕会一直常态化腐败下去。

可以说刑部冤案暴露出的司法问题,更是侧面证明所谓康熙盛世的虚晃。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8)

而后面的剧情一废太子、议举新太子、太子复立又被废、竞选大将军王、康熙驾崩,虽然更多涉及九子夺嫡,但对于帝国的吏治腐败也有着不少的描述。

诸如议举新太子,百官拥戴老八,不是因为老八真的贤,而是老八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所以这些人见风使舵,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思支持老八。

雍正登基之前的这些剧情,可以说铺垫的是相当完美,通过一步步诉说了雍正的成长过程,更是将帝国当时的各种弊端刻画的淋漓尽致,为之后雍正为什么实施新政,甚至冒着被天下读书人骂的风险来坚持这个新政呢,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电视剧对于历史也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

在历史上老十三曾经很受康熙宠爱,但在康熙四十七年因为受到一废太子的波及,不仅被短暂圈禁了一段时间,事后也大不如从前,没有像之前那么受父亲康熙宠爱了。

至于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记载可谓是语焉不详。

而雍正王朝电视剧是这般表达老十三失宠的原因,那便是热河狩猎期间太子在被废前夕,也感到不妙了,所以找到老四想谈谈心,但邬先生认为太子现在是是非之人,应该与他保持距离,可是老四不见太子也不合适,于是就有些进退两难了,这时候老十三挺身而出代替老四去见太子。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9)

事情的结果自然是老十三因为随着太子一同外出,因为老十四和老八的算计,成为了发动兵变的最大嫌疑人,等于是替老四挡了一劫,自己也被圈禁了一段时间。

虽然肯定不能以这个剧情来诠释历史上老十三遭圈禁还有失宠的原因,但无疑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还有雍正是否篡位之谜。

在现实中关于雍正是否篡位之谜,其实并没有盖棺定论,当然这并不是宋安之一家之言,而是史学界公认的。

就以最基本的很多人认为康熙遗诏无法篡改来说,其实真实历史上,康熙遗诏的确无法篡改,但是康熙遗诏并非康熙亲笔所写,而是康熙驾崩三天以后才写出来的,遗诏的确不可以改,但三天时间可以写出无数份了,而且还有着不少耐人寻味之处,所以雍正是否篡位,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而雍正王朝电视剧对于这个迷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

其实通过九子夺嫡的剧情,可以看出康熙最后实在是没有选择了,大阿哥愚蠢、太子两次被废烂泥扶不上墙、老三也就是编书有一套,但根本没多少政治能力、老八虽然有贤王之称,但是光说大话不干实事、老九比较毒蛇,出馊主意没问题正经事一个都没有干过、老十是个草包、老十三是个侠王,不适合政治、老十四能力不错,但心胸狭窄小肚鸡肠。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10)

而一直干实事,还有能力收拾烂摊子的老四,自然成为康熙没有选择的选择了,所以老四的继位是无可争议的。

至于篡位的谣言,则是毒蛇老九不甘心之下所造的谣言,只不过是为了污蔑老四罢了。

虽然电视剧这样演绎,并不能使雍正篡位之谜盖棺定论,但无疑还是有着一定历史基础的,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虽然有着美化雍正的意思,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个角度的确不错。

三、九子夺嫡的精彩你不懂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一个皇位骨肉相残,甚至子弑父的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诸如大家熟悉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一连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两个兄弟,还逼迫父亲李渊后来禅位于他,由此可见这些为了皇位之争的骨肉相残,往往是血腥而残酷的。

但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可谓是另一个极致,表面来看并没有出现兄弟自相残杀还有子弑父的情况,兄弟之间也就是明争暗斗,还没有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但其结局比之那些兵戎相见的骨肉相残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大阿哥和太子两个失败者是落得一个被永远圈禁的凄凉下场。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11)

雍正登基以后,除了支持他的老十三,老三被夺爵幽禁至死、老八被夺爵圈禁至死,很有可能是被毒死的、老九被夺爵于狱中被折磨至死、老十被夺爵,一直拘禁到乾隆年间、老十四也是被圈禁到乾隆年间。

也就是说九子夺嫡之中,除了成为皇帝的老四,还有支持老四的老十三,其他阿哥的下场多是凄凉,多是不得善终,也就是老十和老十四运气稍微好一些,被关到乾隆年间,被放出来,不至于被关到老死或者被折磨至死。

这场九子夺嫡可谓是惨烈至极,看似没有骨肉相残和兵戎相见什么的,但其惨烈程度,在历朝历代可谓是很罕见的,将人性黑暗的一面,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所以以九子夺嫡这种惨烈至极的血腥精彩来看,很明显是不能错过的重要剧情,雍正王朝电视剧没理由错过这么好的题材而不去拍的。

四、美化雍正背后的春秋笔法

雍正王朝电视剧的拍摄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春秋笔法,看似是美化雍正,其实美化背后的内涵更是多多,在很多地方更是透露出雍正的腹黑。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12)

诸如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一夜之间杀了七百多个人,结果老四这个爱民如子的人为了保自己这个手下,压根没怎么问罪年羹尧,反而是尽力维护年羹尧。

还有二废太子,老四实际上就是最大的幕后黑手,借着邬先生助他上位的急迫心理,不闻不问高福被收买之事,等到邬先生通过高福将太子亲笔信交给了老八,老四不着痕迹完成由老八担负废太子罪名以后,马上杀了高福灭口。

还有竞选大将军王时,老四与邬先生的对话更是赤裸裸,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以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以陕甘总督可以管老十四大军后勤粮草的优势,来捏住老十四的命脉,言下之意是到时候不管康熙是不是传位给老四,哪怕是传位于老十四,都可以以此牵制住老十四的大军。

当然不只是九子夺嫡的剧情中,在全剧可以说很多地方不只是美化雍正,更是不着痕迹透露他的腹黑和不足的一面。诸如历史上雍正喜欢炼丹,甚至他的死都跟炼丹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情况在剧中有所刻画,像乔引娣返回景陵去见老十四的时候,就对雍正说过“贾道士送来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补才成”,意思是委婉的劝雍正少吃点丹药,而且“贾”音同于“假”,实际上暗指这是个假道士,而雍正在当晚便暴死,看其症状,就跟丹药磕多了,产生了幻觉然后暴死一般。

最后再说说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九子夺嫡剧情,到底是不是败笔呢,是不是因为这个,这部电视剧称之为“雍正王朝”而不太恰当呢?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13)

首先九子夺嫡的剧情的确精彩,里面有九子夺嫡的剧情,肯定是没问题的。更关键的是九子夺嫡的剧情,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演绎的是一波三折跌岩起伏,可谓是精彩至极,并非是起到充集数滥竽充数的作用,反而给人一种很过瘾的感觉,能给大部分观众觉得很精彩的感觉,就已经说明了它的成功了,至于非要纠结雍正王朝为什么讲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事情,岂不是太过较真了。

当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九子夺嫡占了全剧差不多一半的集数,以这样来看,的确有些过多。但单纯以精彩程度和观众认可度来说,宋安之认为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剧本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小说,雍正皇帝小说中,的确以九子夺嫡为开头的,后来电视剧将“雍正皇帝”名字改为“雍正王朝”,这个改动,对于九子夺嫡这个剧情争议,的确起到了一些不好解释的因素。

不过优秀的电视剧能让人百看不腻不就可以了吗,非要计较这些细枝末节,而忽略精彩的剧情,还有背后的深刻寓意和职场道理,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更何况这只是一部电视剧而已,在这方面纠结,真的没什么意思的。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44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雍正王朝太子两立两废的原因(雍正朝的事儿却从九子夺嫡说起背后的深意你明白了吗)(14)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