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如果孔子认为对生活没有过分的欲望,行事做人能够谨慎端正就可以称之为好学的君子了。那么年过古稀的高振凯老人可称得上是真君子。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一辈子靠自己读书认字获取知识,他却将“四书”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他的文字中虽没有高屋建瓴的思想,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于中华文化深深的敬意。他说:“中华文化太好了,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他一辈子的夙愿。高振凯老人的《四书解读》将在【百姓读四书】专栏陆续推出,下文摘自高振凯老人《四书解读·中庸》篇,以飨读者。

为人处世的中庸思想(百姓读四书中庸之道)(1)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是它的最高境界,即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是最高深境界,就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是人们也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中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之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是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解读】

此文中所说的这个“道”是中庸之道。这个“道”可谓是说其浅,浅而易见;说其高,高不可攀;说其深,深不可测,可算的上是一个抽象令人难解的“道”字。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君子之道费而隐”,如此之言中所说的这个君子,是指那些学识资深,道德修身至善的人。这些学识资深,道德纯厚的君子,他们既知道中庸之道的大道理,也明白其中的枝末细节,是博古通今识多见广之士。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如此两言之义是说虽然这些普通百姓与君子相比有些愚昧,但是,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上下左右逢和的中庸之道,这些普通百姓也知道。因为不远人中庸之道产生形成都是来之于人固有仁、义、礼、智、忠、孝、诚、信之善本天性,所以,百姓也同样崇尚信仰亲人的中庸之道德。因为中庸之道的产生与应用并沒离开人固有的善本天性,所以说一般夫妇虽然比君子愚昧,也可以知道这些道理。

具体对人而论,中庸之道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下左右和谐共处亲和人之道。即然是不远人亲人之道,其道产生之根本离不开仁、义、礼、智、忠、孝、诚、信、人皆固有善本。《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道近矣。”根据如此之规则来解读中庸不远人之道,便知中庸之道与人固有善本德性是本立而道生的关系了。德,是人之善本天性;道,是运用德性之方法。凡是产生于人固有善本之道,才是君子之道,普通百姓虽然愚昧也同样能实现中庸这个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如此所述之义是说率人善本所立中庸之道,不仅那些学养资深道德至善的君子贤人知道其高尚,就是普通百姓也知道中庸之道上下左右逢其和,是美好的道德。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如此所言之意是说如果向中庸之道的深义,广义去理解研究,特别是用中庸谐调各种事物矛盾的时候,中庸之道就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无止无境了。就是上达圣贤资深的君子贤人,将中庸之道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他也有深究不透的问题。因为中庸道德义在随机应变,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死规矩,因为世事无常,道无常道。

中庸道德行施与运用是在道德与智慧的权变之中随机应变,此一时,彼一时。《大学》中说:“唯道不于常,善道者得之,不善道者失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由此可鉴,中庸权变正与老子《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与规则相契。如何行施中庸之道,义在因时而宜不可一成不变。之所以说对于行施中庸道德“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说的是世上没有至高无上,尽善尽美,万事通的圣人。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这段论述是说虽然普通人学识浅薄,他们也没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也成不了君子贤人,但是这些普通人照样能遵守中庸之道,来谐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反而言之,那些高尚的君子贤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谐调人事关系一定存在“善道则得之,不善道则失之”难解的地方,所以只能将中庸道德看成是一根标杆,可度而不可至了。因为行施中庸来权度人与事物的关系,很难把握长短与轻重,权度人的感情变化不同于对事物权轻重,度长短之容易。因为人的感情变化比事物的两面性更复杂多变,将人的感情矛盾协调至平衡稳定而恰到好处不容易。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这段论述说的是天地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天地却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然而如此道德高尚的天地之道也是难趁百人心。难道不是吗?天若下雨有的人喜欢,也有的人就会抱怨。由此可鉴,如此伟大的天地之道无私的生育万物,养育万物,无怨无悔,仍然还不能随人人所愿。这是比喻道德再好也会有人不满意的地方,也做不到异口同声说你好,说明了行施中庸难成十全十美。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

如此所言之义说的是中庸道德说它大,整个天下也装不下。中庸道德大得就像太阳一样能照亮全天下,每个地方都能覆盖,即是那些隐蔽之处也能照亮。中庸之道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人人家家都须要中庸道德,不能离开中庸道德。“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之所以说中庸道德大的整个天下装不下,这是说中庸道德对人生而言无所不至,包罗万象。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如此所言之义是说中庸道德小,就小的无所不在,人的一言一行都与中庸之道有必然关系。人生在世大事小情都离不开中庸这个君子之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离开了中庸道德,人类社会将比禽兽社会更可怕。所以,中庸之道说它大,治天下离不开;中庸之道说其小,人生时时刻刻寸步也不能离开它,一言一行都离不开中庸之道德在其中。

[《诗》中说,鸟乐旷空,鱼喜深渊]

如此《诗经》所言之义是说鸟和鱼都有各自志向与向往的追求;相对人而言,人的志向与向往也不外乎是追求自由幸福之向往。之所以儒家引用《诗经”如此所言,是以鸟鱼之情比人而喻,因为人类的志向与向往与追求犹如乌乐旷空,鱼喜深渊。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这是此文论述之结语。所言之意是君子所崇尚信仰的中庸和谐之道,并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中庸之道其根本是来源于人的善本天性,来之于生活,其实君子中庸之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如此两言正与《中庸》:“天命性谓之,率性之谓道,修道谓之教”道理相契。君子之道本来就是率人人天生固有仁、义、礼、智、忠、孝、诚、信、立道施教,人人都能成为遵中庸之道的君子。如果把人的善本启动起来成为民俗化,世俗化,就能使天下如天地之道生育万物,养育万物。

来源 |中国孔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