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将到,不同的装运行李的工具代表着不同的生活状态,但不能代表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同学大陈从小山村来到省会读书,大学四年用的都是蛇皮袋装行李。身边朋友都劝他换行李箱,但他始终都用着破旧的蛇皮袋,没因同学的闲言碎语改变。破旧的蛇皮袋成了大学陪伴他最久的物件,而他的节俭成了同学眼里的抠门,常被诟病。

类似的坚持还发生在学习上,大学四年无论刮风下雨,都前往图书馆学习,年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大学毕业,他提着入校时的蛇皮袋去到当地最好的单位就业,身边朋友都是羡慕的眼光。

大陈四年坚持用蛇皮袋另外的故事是:他使用的蛇皮袋是父亲外出打工时使用的,他的父亲因常年操劳离开了人世。翻来大陈写下的日记上面赫然写着:高楼本是穷人修,富人高兴穷人愁。行李箱不能使自己高贵,蛇皮袋不能使自己卑微,坚持不忘初心,方能得始终。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大陈,都出身寒门,通过学习进入城市,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就是读大学过程中逐渐迷失,攀比、虚荣、懒惰这些恶习把他们带入深渊,网贷、网赌让他们身陷囹圄。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没见过,没用过,没吃过,最可怕的是不敢,忘记和怯懦。

春节农民工必备物品(农民工迎返乡潮)(1)

年关将至,春运大潮将到。虽然国际国内疫情反复,但依旧不能挡住人们回家过年迫切的愿望,成群结队的人赶赴回家的旅途。平日里安静的车站,再次忙碌起来,旅途疲惫并没有打消人们回家过年的激情。

回家人群中有手提行李箱,穿着时髦衣服,打扮的光鲜亮丽的流水线工作人员,有两手空空,背着双肩包的大学生,还有手提着橡胶桶,肩扛蛇皮袋的农民工。当然,人群中不乏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明明连火车硬卧都买不起,还是给自己购置了行李箱和新衣服。

春运的火车站能看到众生相,勤劳善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等都能找到故事。贫和富的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穷人挖空心思扮富,掩饰内心的卑微;富人挖空心思扮穷,怕显财露富。因此,过年回到家,不要因穿着评价高低贵贱,贫和富的特质不是外表能伪装出的。

春节农民工必备物品(农民工迎返乡潮)(2)

相信看到这里,就有人很困惑,农民工日薪能达到两三百,最高能达到四五百,比普通的大学生工资都要高,行李箱只有几百块钱,只不过是一天的薪资。花几百块钱就能避免被别人发现身份,没必要省钱。想回答这个,就要回到行李箱真能掩盖贫穷吗这个上,答案是否定的,行李箱不能掩盖贫穷,只能满足虚荣心。

站在精神层面来讲,不同人有不同需求。有人奋战商场,渴望金钱和地位;有人鏖战名利场,渴望被尊重和认可……有些人只是平凡普通,就是想让家人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能不用为衣食担忧。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只有生存需求解决,人们才会关注精神享受,农民工大都经济情况紧张,消费观念则偏向实用,而不是享受型消费。同样是五百块钱的鞋子,大学生会毫不犹豫的购买,农民工会思虑再三。 同比日经济收入来看,几百块钱的鞋子真不贵,但在农民工看来就是不划算,经济收入和消费观念共同决定消费行为。

抛开精神层面追求,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桶和蛇皮袋的经济适用性决定农民工愿意使用它们。一方面水桶和蛇皮袋价格便宜,经济实惠。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和地点不固定,换工作的频率高,水桶和蛇皮袋的容积率大,能满足快速出行需求。另一方面水桶和蛇皮袋更适合出行。农民工出行过程中大都选择火车,乘坐时间久,没有座位的话,水桶和蛇皮袋能用来坐。除以上两点,农民工出行大都要携带大量行李,行李箱虽然表面光鲜,但容积量小,不符合农民工出行需求。

春节农民工必备物品(农民工迎返乡潮)(3)

蛇皮袋和桶看起来没档次,但实际上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光鲜亮丽,有的只是无奈和辛酸。在现代社会的中国,没有人会买不起行李箱,行李箱也并不能成为高贵身份的代名词。行李箱、蛇皮袋和水桶三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都是摆在人们出行过程中选择,选择任何都不能说明身份职业的高低贵贱。

假设春运中看到别人使用蛇皮袋和水桶,请理解和尊重,因他们的背后就是家庭,就是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的压力。他们身上体现着传统道德的光辉:勤俭节约,追求实用,极富责任心,不盲目攀比,总有常人难以置信的耐力和奉献精神。

总体来说,农民工春节回家选择使用蛇皮袋和水桶是出于实际情况的选择,没有任何的问题。针对普通人而言,同样装行李的工具,经济适用肯定是首选,把面子放在第一位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是错误的选择。

最后想说:别把行李箱、蛇皮袋、水桶和身份挂钩,这些东西出现的根本是服务人类,不是让人类成为它们的附属品。只要是合适的选择,都没有错,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春节农民工必备物品(农民工迎返乡潮)(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