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小知识速览)(1)

1.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的地位、权益、感情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3.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55个、155个。

4.民族工作的“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5.我国的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数: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

6.我省的民族自治地方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7.西宁市有1个自治县、6个民族乡: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县向化藏族乡、朔北藏族乡,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湟中县群加藏族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

8.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0.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原则是(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11. 民族团结是指: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12.民族工作的“五个维护”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13.马克思主义“五观”是: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14.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5.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

16.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小知识速览)(2)

17.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18.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祖国统一。

19.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2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团结的定位是: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注重“三化”是: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22、民族干部:民族干部,在中国通常是指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包括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23、民族观:民族观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24、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两个主义”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25、民族聚居区是: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叫民族聚居区。在我国,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民族的分布虽然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又多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在一个民族聚居区内,也还杂居或聚居着其他的民族。

26、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

27、《宪法》对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8、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小知识速览)(3)

33.怎样理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34. 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立足点,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关键。

35.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改善民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首要任务。

36.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坚持什么原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37.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法制原则、坚持教育疏导原则、坚持及时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

38.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民族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39.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40.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

41.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要求是: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抓起,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4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的、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社会工程,是通过活动实践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

4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特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永恒的创新性、切实的针对性等特点。

45.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46.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形式: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47.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时间:每年的9月份。

来源:综合整理自网络

监制:高照华

责编:刘幸海

编辑:冯丽晨、朱伟林

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小知识速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