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凤园蝴蝶保育区助理项目经理陈嘉宏(左)介绍蝴蝶保育区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 钢摄
“一路上嫣红姹紫、遍山遍野都是鲜花,春光灿烂已极。蝴蝶到处都是,或花或白、或黑或紫,翩翩起舞。可以说一入蝴蝶谷,便如入了花丛中。”这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笔下美不胜收的“蝴蝶谷”。
在香港大埔市郊,也有一个如同小说般生机勃勃的“蝴蝶王国”——凤园蝴蝶保育区,这里生存着200多种蝴蝶,占全香港蝴蝶品种的八成,是香港乃至亚洲著名的赏蝶之地。
300多年前,在凤园的前方坐落着一个村庄,名叫“凤园村”,村里的原居民多为客家人,村庄建起时,没有砍伐大片林地,他们选择与自然共生。
时过境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外出就业机会提升,村民的生活方式有所转变。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里的村民陆续弃耕、转业,良好的生态、特别的机缘使得这里孕育成了一个蝴蝶生态乐园。
300多年来,一代代默默无闻保育者远离尘嚣,在这里孕育了自然之灵的理想家园。
凤园之美引客来
全球有记录的蝴蝶约有20000种,中国约2100种,其中香港占约240种。
在位于香港东北角的凤园,游客购买一张20港元的门票,便可开启约一小时的观蝶之旅。在四季轮回中,游人可以在这里邂逅200多种不同的蝴蝶。
“每年都有不少蝴蝶爱好者不远万里专程来欣赏这些在凤园里舞动的‘小精灵’,留下难忘而美好的回忆。”凤园蝴蝶保育区助理项目经理陈嘉宏说。
蝴蝶对气候和环境十分敏感,因此它们也被看作指标物种。“我们凤园蝴蝶的品种和数量多,正说明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他颇为自豪地说。
陈嘉宏介绍,凤园蝴蝶保育区占地42公顷,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春天时报喜斑粉蝶唤醒融融暖意;夏天时裳凤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秋天可以在凉亭里细赏燕凤蝶;冬天还能看到前来过冬的斑蝶。
冬日上午,漫步于凤园之中,在丰茂的山林中一边“森呼吸”,一边了解凤园这座“生物宝库”,足以让人不虚此行。
三步之内,必有芳草,吸引游人不时驻足的还有那些作为蝴蝶摄食品种的植物。有活血止痛的簕欓花椒、化咳止痰的紫玉盘、清热解毒的三桠苦、健脾理气的假鹰爪。
一位游客不禁感叹:“原来蝴蝶如此养生。”引得笑声一片。
默默耕种待蝶飞
在凤园里,有一个100多人的义工团队。春夏秋季,蝴蝶多、游客多,义工们轮番上阵做导赏员,向游客们讲述凤园的独特魅力;冬季来临,蝴蝶少,义工们在清幽的山林里忙着栽花除草,待到山花烂漫时,蝴蝶再飞来。
“蝴蝶喜欢吃什么,我们就种什么。有的蝴蝶喜欢潮湿的环境,我们还在凤园里复育了人工湿地。”一聊到蝴蝶,保育义工冯淑仪就打开了话匣子。
从家出发,搭乘地铁和小巴,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凤园,然后在山里劳作半日。这是冯淑仪几乎一周一次的行程,这份义工一干就是5年。
退休之前,冯淑仪是一位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园丁”;退休之后,她成为了一位在凤园山林里保育动植物的园丁。她说,这两件事都带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和冯淑仪一样,陈嘉宏也是凤园之美的守护者之一。
大学学习中药专业的陈嘉宏,毕业后追随兴趣,选择“弃药从林”。他说,他对大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将自己的兴趣与大自然融合,总能让他找到内心的平静。
在凤园工作了7年的陈嘉宏,早已把凤园里的花草虫蝶深深刻进了自己的脑海里。沿着山间小径向前走,陈嘉宏总是能又快又精准地说出游客问及的每一种动植物的名字与特性。
“那是一只雅灰蝶。”当游客们都尚未看清远处飞来的一只小蝴蝶的颜色之时,陈嘉宏就已脱口而出。刹那间,周围的人都对他强大的“识蝶”能力投来赞许的目光,游客苏先生忍不住夸他为“鉴蝶高手”。
眺望着远方,陈嘉宏感慨道,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植物生根、发芽、开花,吸引来蝴蝶和其他动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保护自然代代传
陈嘉宏说,300多年前,原本在内地南头、沙头角一带打鱼谋生的麦、叶、薛、黎、莫、韦六大姓氏的人士,迁至凤园开垦耕种。在村庄建起时,村民没有选择砍伐大片林地,而是与自然共生,他们种植的荔枝、菜心、姜花、蕉树等作物都是蝴蝶幼虫和成虫的食物。
“一切宛如天成,彼时的缘起,成就了此时凤园适宜蝴蝶栖息繁衍的一草一木。”陈嘉宏感叹道,时过境迁,凤园村虽早已不是曾经那般模样,但依旧能感受到前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
义工们在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资助下,进行凤园蝴蝶保育计划,于弃耕的土地上重新植下多种植物,进一步保育及推广凤园的生态多样化及村内的文化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代代相传,现在接力棒已交到我们这代人手中。”陈嘉宏说。
(据新华社香港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