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2008造成的危害(2008全球金融危机没有结束)(1)

《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冬天》是美国著名学者保罗·马蒂克的一部新著。马蒂克一向以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而闻名。在新著中,他认为,肇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远没有结束,世界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甚至伴随世界权力中心的变迁。作者预言,或许要经历几十年的动荡,世界也将陷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我们当下所看到的种种现象,诸如中美贸易摩擦、俄罗斯与北约集团重新陷入“冷战”、难民问题正在分裂欧洲、拉美社会政治再度大混乱……似乎正在证实这一点!也正因此,一些有洞察力的西方学者,对世界经济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反思也在不断深入。为此,石油工业出版社专门围绕此主题,引入并编辑了“世界经济‘反思与镜鉴’”丛书,首期四本已经或即将面世。马蒂克的著作是其中的一本。

作为丛书主编,我们最看重的,还是此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自己国家发展与转型的意义。

从历史粗线条看,近代以来的中国,每一次大的变革与转折,都伴随有本土文化与外来思想的相互激荡。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也随着全球资本的扩张,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制约。这其中,有两次特别大的机缘。一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自1840年以来国家左冲右突仍不得其道的状况,且在彼时特定的世界格局下,引导中国经济选择了计划经济与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自我循环;另一次是现代市场经济思想不断涌入且影响力日增,并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以及本土思想资源一起,逐渐塑造了经济理论界新的生态,中国经济走上市场经济之路并与世界经济日渐融为一体。两次大的机缘背后的历史动因,都无非是内部形势使然与外部环境倒逼。此时都需要及时引入新元素,来冲破已教条化的旧思想,为寻找新路进行思想的再启蒙与再解放。

1980年代以降,资本主义与市场体制一度凯歌猛进,以至于乐观的西方理论家先是提出“危机终结”理论,后干脆提出“历史终结”命题。然而,肇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中断了关于资本与市场的种种神话。历史也再度表明,任何一种思潮,无论曾经如何应运应时应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而是变成了刚性的教条,就可能变成发展的障碍。“形势比人强”。当金融危机在全球各地不断触发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之后,西方学界亦开始对资本主义与市场体制再度进行反思。正如这套丛书所展现出来的那样:目前,在西方学界,一度被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历史学派以及演化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思想资源,重新被重视,被挖掘,被援引,并且已经蔚然成大观。可以预期,彻底摆脱危机的过程,将是世界经济体系激烈重构的过程,也是各种经济理论重新进行交流与统合的过程。

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始,中国选择市场取向的改革,引入相应的市场经济思想,是在遭受大的挫折后对历史的一次主动选择,同时也是对世界潮流的认知。但我们也必须时刻保持一种清醒:市场体制始终有其固有弊端,如果过于迷信其自发力量,周期性危机必将如影随行。因为某个角度看来,经济危机与其说是资本主义制度专属,不如说是纯粹市场经济体制的通病;而恰恰就在中国经济理论界,有一种思潮在不断发现与赞美“市场的伟大力量”的同时,却呈现出一种“新僵化”或者说“新教条”倾向:对政府的任何调节都予以反对,却不允许对市场予以任何质疑。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经济未来在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中把握好航向。而我们的一贯主张是,既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这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去成功的经验所在,也是未来必须始终处理好的关键问题。正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立足中国“主体性”,站稳脚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心态,始终保持对新思想的敏感,尤其是要借鉴西方学术界反思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的思想成果,以此防止再出现历史上有过的“极化思维”或“矫枉过正”的毛病。

正是出于这样的初心,我们非常愿意向读者推介此套丛书,希冀能为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少走弯路提供些许借鉴,希冀以此促进形成中国经济思想界更为平衡更为良好的学术生态。

(作者为国家创新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标题:摆脱金融危机的过程,是世界经济体系重构的过程,也是各种经济理论新的交流与统合的过程——从反思危机中吸取教训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卢周来

流程编辑:洪园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