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在QQ上浪费过青春,在微博上虚度过光阴,现在觉得好笑而幼稚,然而其实如今的我们只不过换了升级的APP又转头在微信或者抖音等新兴软件里蹉跎岁月而已。总感觉失去它就断绝了和世界接轨的信息。生活中虽然由此获得了不少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变得疏离。
度假旅行总是一件令人神往放松身心的事情,然而如今再一起出行,即便是最亲密的恋人也难找回曾经的温情,那种轻松惬意的生活只能定格在记忆当中,难忘却再难找寻它的踪迹和身影,因为彼此的关系出现了“第三者”它的名字就叫做,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毋庸置疑,却与此同时兼具的却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面对面明明可以分享互动的事情,偏偏要靠点赞才能互动关系,因为耳边所有的交流,对方多半充耳不闻根本听不进去。
不管多累,无论多忙,有时候闲暇下来,都会刷刷微博看看评论,心情也会变得明媚而雀跃。或许就是那份孤独的灵魂好似有人与之靠近,可以在微博里向大家展现自己的样子,向朋友分享自己的幸福或无奈的心情,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因为不能自控的尺度,最终成为关系的鸡肋难以融洽相处。
聚餐也好,约会也罢,大家都会首先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晒微博……一步步流程走下来堪比说明书,明明那个人就在对面,还要拿出手机去朋友圈点个赞才能显得亲密。
如果此刻没有了手机,会是怎样的状态与场景?或者只剩沉默。让整个氛围变得尴尬,空气变得稀薄,习惯的动作,已然让我们忘记的何为亲密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两面国的生活,活生生让自己变成了分裂型人格,习惯在线上活跃到疯癫,可在线下真实面孔下却木讷内敛,面对生人甚至会无所适从。
手机本可以带我们畅游天下,却不经意间被自己的失控,而导致交流障碍产生严重隐患,可悲可叹,千万不要等到垂暮之年才懂得这一切的遗憾。
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系列作品《Removed》。他将一些普通的家人聚会,朋友聚餐的照片拍下来,在P掉手机之后,全呈现出了全然不同的画面,令人唏嘘
同床共枕的夫妻却各自一边,专注于自己的手机,即使背靠背却是那么遥远的距离。
相互依偎的情侣,明明如此亲密,却在P掉手机后显得如此疏离。
闺蜜们相聚在一起,却各自活在自己的手机里,甚至女人不再去关注自己的身材和美貌,完全活在了一个虚拟世界里。
餐桌上的一家人,却在此时显得如此冷漠,同一画面,却被定格在了不同时空。
人与人之间的近乎于冷漠的疏离,在画面中凸显淋漓尽致。我们习惯了在真实生活中保持沉默,面对朋友、面对亲人,面对爱人不言不语似乎变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却反而去虚拟世界,做那个激情澎湃的佼佼者凸显自己的才艺与活泼的性格。
人不怕错误,也不怕误入歧途,怕就怕明明走错路还不自知的一条路跑到头,人生何其短暂,不要等到已然到了终点站的路口,才幡然醒悟这一生的错误再无法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