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流动的建筑”,音乐“以声表情”。
《耳朵大有福》是张猛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被称为“东北贾樟柯”的张猛导演以《耳朵大有福》为起点,开启了“东北三部曲”,也是张猛的“故乡三部曲”,其余两部作品分别是《钢的琴》和《胜利》,三部作品都以东北重工业基地为影片的叙事空间,讲述曾经轰轰烈烈的“敢拼敢想敢干”的工人阶级的人生故事。
在《钢的琴》中,可以看到很多《耳朵大有福》的“影子”,比如在《钢的琴》中,电影开头就是一场葬礼,演出团队在雨中演奏悲伤的曲目《三套车》后切换成《步步高》;而在《耳朵大有福》中,开头是一片狼藉,一场散后的宴席的全景展示,背景音乐同样是和场面不相匹配的多人合唱曲目。
张猛导演的作品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于对音乐的巧妙运用,电影是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门类,受制于技术手段,电影声音的历史是晚于画面的,但是在早期无声电影中,就采取乐队现场演奏配乐或专人解说的形式来弥补电影没有声音的遗憾,所以可以说完全无声的电影是不存在的,这足以说明声音对于电影艺术的重要作用。
电影发展至今,在国内的电影市场对于声画的重视程度往往是偏向于画面的,追求更高清的画质却很少追求更完美无瑕的声音,但是在张猛导演的三部曲中,对声音极为重视。
电影中的声音包括人声、音乐以及音效,在此简单分析影片《耳朵大有福》中的音乐,因为电影中的音乐十分具有代表性。
在这部影片中,共出现了13首2010年前后大火的流行歌曲,包括《粉红的回忆》、《不怕不怕》以及《隐形的翅膀》等,这些歌曲在大街小巷循环播放;
除流行歌曲外还有极具年代感的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开场音乐以及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此外还有东北特色的迪斯科舞曲,也是早期的广场舞背景音乐。
在这部影片拍摄完成十二年后,再次观看这部影片,被电影的音乐深深吸引,动人之处不止音乐作品本身,更关键的是承载作品的时代,这些音乐在影片中较为密集的串联起来,展示一个最真实的底层,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通过音乐作品很容易定位到这个社会所处的时期,尤其是一些大众广泛传播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是《秋天不回来》,相信看到这个歌名大家就会下意识的想到“就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带走我的爱”这句歌词,当然在影片突然出现一首歌会影响影片的整体节奏,所以如何合理的出现在这个场景就很重要,影片是怎么处理的呢?
影片把这首歌和一个缘分测试节目融合在一起“测一测你们的缘分有多深,配一配你们适合的歌是哪一首”,这样歌曲作为在场景中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的背景音乐就可以合理的播放。
诸如此类的情感节目在2010年左右可谓火热,红极一时的《非诚勿扰》就是在2010年1月15日首播,如果电视节目不太熟悉,那么手机拨打电话订制手机彩铃业务一定非常熟悉。
该业务在2013年出台后,活跃在各个手机端,移动彩铃的话术同以上情感节目的话术是类似的,只不过彩铃业务在于定制歌曲收费,而电视节目在于电话来访匹配歌曲增加观众提高收视率。
所以这部影片对音乐的安排在无形中加深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理解以及时间的定位。
事实上如果通过仅通过电影中动作发生的地点来定位一个时期是不容易的,但是通过音乐来确定一个时期就比较容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影片中经常采用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贯穿整部影片来达到怀旧的目的。
比如在去年上映的《大约在冬季》,如果没有齐秦的歌,导演告诉观众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会有人信吗?不会,因为九十年代的建筑今天依旧存在,九十年代的交通工具也依旧存在,至于穿衣风格更是如此。
在今天《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千里之外》、《一万个理由》以及《死了都要爱》这些歌可能已不再流行,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歌曲代表着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可歌可泣的时代。
此外,可以发现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DJ舞曲,都是节奏明快的“洗脑神曲”,但是电影画面要表现的是下岗工人家庭内外的矛盾,外部面临再就业的压力,内部则是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
但是影片整体确实是一种昂扬向上的风格,之所以观众在观看一个严肃话题却不会产生压抑或无奈的情绪的原因在于电影的调性,这种积极明快的基调当然离不开这些流行的音乐作品。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王抗美的手机铃声《粉红的回忆》,一方面铃声的出现打破他独处的空间,另一方面在王抗美面临一些生活问题的时候,这个铃声再次出现,所以正是有了这种缓和所以才立住了王抗美的形象-并非一个凄凄惨惨的失业者。
音乐的缓和功能在王抗美的骑车段落中再次出现,王抗美体验骑车载人这个岗位,这是切换的背景音乐是《眉飞色舞》,伴随着这首歌强有力的节奏,王抗美骑车骑的十分“带劲儿”。
但是在到达目的地后,王抗美呕吐不止,很显然骑车这个体力活他干不好,音乐把一方面体力不支,另一方面却想要另谋生计的这种矛盾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中和起来,这种中和使我们最后看到的影片是一个“笑中带泪”但不会让你真的哭出来的片子。
提到下岗工人,很容易把这个群体和一些苦大仇深的情绪联系起来,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导演张猛在一次采访中说到的“我们通常想,在一个时代变革时,底层大众人民都是抗争的。
但其实不是,他们反倒变成了替这个时代消化的一拨人。”反映在影片中这种“消化”其实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普通的个体,积极的姿态。
在影片最后,王抗美在舞厅伴随着快节奏的鼓点音乐和朋友跳舞,在回去的路上高唱《长征组歌》,王抗美仍然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他又改变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