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河造田以粮为刚农业优先(扎根瘠田垦沃土)(1)

走出农村教育“新路子”

1989年,高武国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安龙县的德卧小学。父亲对他讲,“吃上这碗饭,就要好好教书,不能耽误人家娃娃”。高武国说:“这句土得掉渣儿的话,就像刻在了我心里,时刻不曾忘记。”怀揣分配通知,他万分激动地迈进了德卧小学的校门,校长安排他当一年级班主任,教语文课。初为人师,不知从何做起。第一天,他带领学生打扫卫生,分发教材。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因为第一节课很重要。可是高武国还没走进教室,校长就通知他到德卧中学报到,从此开启了他在德卧中学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也是他为之呕心沥血的23年。

当时的德卧中学,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办公条件极差,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但这些并没有让高武国有半点畏难情绪,他深知,当教师很清贫,却很光荣。老校长把一年换了三个班主任都无可奈何的班级交给了他,他丝毫没有拒绝,勇敢挑起重担。他白天认真上课,课后精心辅导学生,晚上来回步行10多公里,对学生逐一进行家访。用了整整一个月,详细记录了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然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逐步扭转了班风学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武国两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这个人见人怕的班级,成了先进文明班集体。1991年中考,竟有15名学生被中专、中师录取,首开学校有新生考取专业学校的先河。

一路行走,一路成长。高武国1994年被县教育局任命为总务主任,1996年被任命为教务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被任命为校长,他一干就是13年。2000年,经州教育局批准,德卧中学增设高中部,在校学生从1998年的1400余人猛增到3108人,教师由原来的80余人增到158人。原有的教学设施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高武国四处奔走求援,为学校建起了教学楼、职教楼、运动场、学生宿舍等,弥补了办学条件的不足。

从1999年开始,国家就业政策发生了改变,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不再包分配。对于一直以升学为目的的德卧中学来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家长、学生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不包分配,读书还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让孩子去打工。高武国想,打工也要有技术,即使种田、养猪,也要让德卧中学毕业的学生比其他人强。于是他开始对多年来单一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实行初二分流,开设农技课,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对那些不愿继续升学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会他们一技之长,回家创业。于是,他先后到州教育局、民进中央争取资金,修建蔬菜大棚、食用菌种植大棚、金银花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学校食堂食品加工基地等,培养了大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当年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少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这充分说明高武国当年改革创新的路子没走错。

人生不怕从头再来

2012年是高武国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被调到安龙职校工作。德卧中学见证了他师范毕业后的成长足迹,承载了他太多的喜怒哀乐,他在这里拼命努力过。23年了,要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离开与自己并肩奋进的同事,他内心割舍不得。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高武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新的工作。

初到安龙职校,校园杂草丛生、满目疮痍,全校只有93名学生,15位教师,课桌椅也大多缺胳膊少腿,更不要说什么专业实训设备。面对眼前的一切,高武国的内心翻江倒海。“晚上我躺在一间小屋里,听着马路上车流的声响,辗转反侧,当爱人问我‘还习惯吗’,我人生中第一次大哭,不知什么时候,我含着眼泪入梦,梦里两种声音不停地交织:回去,要么不要工作;留下来,职校需要你。迷迷糊糊中,黎明不期而至。面对晨曦,恍然间我好像明白了许多: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太阳每天总是照常升起,从未缺席。而我只不过换个工作岗位而已,怎能如此纠结?于是我匆忙冲了个冷水澡,赶到会议室,召开了我到职校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会上,高武国认真听取教师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会后认真梳理学校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为了少走弯路,第二周,他就带领班子前往兴仁职校、兴义职校、贞丰职校考察学习,总结出当时职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招生难、缺少实训设备和专业教师。

梳理出了问题,该如何破解?俗话说:“筑巢引凤,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高武国想,要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先得解决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可当时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师资和设备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于是他决定另谋出路,多次前往长三角、珠三角寻求企业合作,想办法让企业投设备、培养专业师资,实行订单培养。对方来校考察,都对学校当时的状况深表失望,但高武国不放弃,三番五次甚至自掏路费前往企业深入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深圳的光明成校、湖南的育才教育集团、重庆立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先后与学校达成合作,投资建设了汽修实训室、电子实训室、SMT实训室、模具实训室。高武国还向当地政府争取资金新建了学前教育实训室,争取增加编制,招考了30余名专业教师。

“巢”有了雏形,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引凤”。高武国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每个乡镇学校、学生家里搞调研,得出的结论却是:几乎没有学生和家长对职校有好感。在他们眼中,职校就是骗子,骗学生去打工,根本学不到技术。当时安龙职校在学生及家长还有初中学校教师的眼中,信任度几乎为零。没有学生,还能叫学校吗?于是高武国带领全校教师,深入学生家中,宣传职教政策,把家长和学生带到学校参观。鞋,不知磨破了几双;摩托车,不知摔坏了几辆。真是走过了千山万水,访遍了千家万户,说尽了千言万语。2013年秋季,学校终于招到了500多名新生,逐渐有了生气。

这时,恰逢贵州省实施教育“9 3”计划,高武国决心紧抓机遇,多次到省、州汇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遇到的困难。省教育厅将安龙职校纳入“百校大战”项目学校,学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新建了实训大楼、食堂、运动场、教学大楼等基础设施,各项功能不断完善。2014年年初,高武国大胆提出用3年时间,建成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6年学校第一次申报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初评;2017年11月,顺利通过复评,跻身全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之列。

春雨化人,用真情办教育

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进校后学生流失率高,稳定难。但高武国不信邪,用真心办教育,以真情感化学生。他用实际行动,一点一滴润化着学生的心田。在他的潜移默化下,很多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近几年,安龙职校的学生流失率非常低,为当地控辍保学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更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轨迹,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高武国回忆起两年前在安龙职校举办的大型感恩励志活动的现场,有位学生家长突然走上主席台,抢过主持人的话筒,激动万分地说:“我这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把孩子送进安龙职校来读书。”说完这句话,她哭了,她的孩子也哭了。

这名学生叫韦兰,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跟着母亲一起生活,读小学时常被人欺负,她就跟人打架,逐渐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勉强读到初中,又拉帮结派跟不爱学习的孩子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几次辍学,俨然一个社会上的“大姐大”。在一次下校招生中,高武国从韦兰初中班主任那里得知了她的情况,他决定到韦兰家家访。“我去家访时,她并不在家。我去网吧找到她并说明来意,她一口回绝,说这辈子再也不读书。我看一时难以做通她的思想工作,就让她加我微信,有机会或遇到困难时可以找我。她非常抵触,最后我只好硬给她留下了电话号码。”

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深夜,高武国接到了韦兰的电话,她说在网吧跟人打架右手指受了伤。高武国连忙赶过去带她包扎了伤口,并跟她聊了许久。为了让她敞开心扉,高武国还讲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过了两天,韦兰来学校找到高武国说:“老师,我要读书。你的故事打动了我,你的成长中也有不少波折,但现在却成了这么优秀的老师,我也要当老师。”就这样,韦兰选择了安龙职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入学后,针对她的性格特点,高武国建议班主任选她为班长。当了班长后,她愈加努力改变自己。中职二年级时,韦兰还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常常参加和主持全校大型文体活动。三年级实习时,高武国将她推荐到安龙职校附属幼儿园,并向园长建议安排她为实习教师的领队。果然没有辜负高武国的期望,韦兰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还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工作后的第二年,她参加了公办幼儿园的招考并一举中第,现已成为一名幼儿园园长。

高武国坦言,来上中职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调皮王”“惹事包”,但他始终怀着对每个学生的殷殷期待,对他们不嫌弃、不放弃。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校,检查食堂,催促学生起床,亲自为学生打早餐,8年来从未间断。学生生病了,他亲自送到医院,还垫付医药费;学生没有车费回家了,只要向他开口,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8年来,不知“借”出去了多少钱。高武国说:“这些付出换回他们的改变,换回他们一句‘高爸爸’,足矣!”高武国用真情引领生命成长,使校风校貌展现新颜。2019年7月22日,贵州省精神文明办发布7月贵州好人榜,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王涛光荣上榜。

专业化治校,按需培养人才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要与社会人才需求挂钩。每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高武国都会同他们一起走进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进入活跃期,新的产业模式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武国早已着手准备:“我国制造业在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智能制造,职业学校的专业也要随之改变。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这不仅是我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更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近两年,安龙职校新建了实训大楼,专门为企业转型升级定制了智能制造实训室。学校还被审批为贵州省唯一一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并成为“1 X激光加工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 X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此外,学校还因地制宜,抓住贵州省在生态、旅游和大健康方面的优势,着手申报康养专业,拟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养老护理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专业,积极为黔西南州大健康产业基地培养人才。

高武国用真心办教育,以真情感化学生。他用实际行动,一点一滴润化着学生的心田。在他的潜移默化下,很多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树立理想,坚定信念。

今年1月,捷报传来。安龙职校的毕业生韦顺水荣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省选拔赛黔南赛区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第一名,并有机会参加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代表中国与来自世界各国技能人才一决高下。对此,高武国深感欣慰。

安龙职校不仅培养学生,也面向当地农村地区培养新型农民。高武国介绍说:“我们会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派师资进村,将培训班办到村委会。以前,我们这里的老百姓观念落后、卫生意识薄弱,我校师生就走进老百姓家中,教他们怎么搞家庭卫生。从家政到种植养殖,我们希望能够带领他们共同发家致富,提升幸福感。”

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高武国的胸中已有蓝图:“短期目标,要将学校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之后再向技师学校的目标迈进,实现从中职到高职的教育服务一条龙,使学生提前就业。长期规划,我认为职业教育不应局限于应届毕业生,更应成为所有人的终身教育。比如:将退役军人再召回学校,通过一两年工学结合的模式将他们培养成具有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为他们顺利就业做好保障。针对退休老人,为其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也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支持。当今社会,需要构建起终身学习的体系,而职业教育应作为这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多年劳力劳心劳神,2018年,高武国被查出肝硬化癌变,做了手术后他毅然重返工作岗位。当看到他再次站到学校食堂窗口为学生们打早饭的时候,很多教师和学生泪流满面。“今年复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医生说我之所以能恢复这么好,跟良好的心态有很大关系。”而今,高武国依旧每天早上六点钟到校,看到孩子们,他会倍感心安。心中有爱,福气自来。他付出的点点滴滴,必将成为日后的恩泽与福报,惠及自己和他人。

(作者:李香玉)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