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人总是不思进取,陶醉于过去的功业,徜徉在美好的回忆中,却对以后的事裹足不前,不敢前进半步。当然不能怪老人,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风烛残年,没有那个心力和能力了。但有那个能力的也不去往前走,就有点故步自封的意思了。

不惜福的老人(一些不思进取的老人)(1)

一些弄乐器很好的老人,在公园玩乐器,带着一帮爱好音乐的老人一起玩。有拉胡琴的,有吹笛子的,有打小鼓的,有敲扬琴的,有弹古筝的,还有唱歌的。他们大多只是走主旋律,从来都是那个调调,却不知道学习和创新。唯一的变化就是换了歌曲,而不是找和弦伴奏。不管怎么演奏,都是一个水平,只是在技巧上更熟练一些,却没有多少提高。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提醒他们,让他们正规一点,不像个草台班子?当然有,只不过他们不愿意改变,以为自己玩的玩意儿才是好的,更不愿意打开视听,学习乐理知识,只是陶醉于自己的技巧,却成了不思进取的典范。

不惜福的老人(一些不思进取的老人)(2)

有那拳师,到老了就只能教徒弟了,根本没有上擂台的心了。他们上不了擂台,因为“拳怕少壮”,根本就打不过那些血气方刚的拳师,只是不说而已。他们只能固守着本门本派的规矩,教年轻人学拳,赚点钱补贴家用。要想吸收别门别派的拳法和秘技,就有点门户之见了,他们总是感觉隔着壁垒,不能系统研究,也不能创新发展。虽然此类拳师对于古拳法的传承有一定的功劳,但是对于拳法的发扬光大却做得不够,有的还互相攻击,互相诋毁,甚至谩骂,到头来都是井底之蛙,不求与时俱进的创新,连散打都打不过……

不惜福的老人(一些不思进取的老人)(3)

还有那做了领导的老人,一点都没有什么进取之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弄得单位里死气沉沉,员工没有活力,业绩也不好。

老人们由于精力有限,不能做出很多的进步与创新。但是,古代有一些人做的好,曹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慨,苏东坡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迈。现在的老人也有老当益壮的,研究水稻的袁隆平,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都是老人,却都作出了不凡的业绩。他们的魄力与行动让年轻人都感到汗颜,何况那些老而不衰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