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说起神仙,人们常会有复杂的感受,尤其受过现代教育、自认理性的知识精英,也许一面会被神仙学说和神仙故事充沛的想象力、丰富的角色设置和多变的情节结构所吸引,一面又觉得神仙故事不过是古人大开脑洞的胡说八道,只可充当茶余饭后的闲谈,登不得大雅之堂。

此刻夜读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2)

在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诸仙纪: 中国仙话八议》前言中,青年学者严优直言,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纠结。在她看来,仙话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可视为我国独有的或曰具有“标识性”的文学品种。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而道教体现在文学层面主要就是仙话。而按照学界比较公认的定义,所谓“仙话”是“以记叙神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追求长生不死和人的自由为中心主题,情节结构曲折离奇,反映人类渴求生命永恒和幸福美满生活愿望的一种叙事文学作品” 。也可以将其简单界定为:仙话是基于人们相当长时期内相当程度共识的、关于仙的故事的总和。仙话里藏有一些足以将我们与他者文明区分开的共识或观念,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人对神灵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对生死及生命形态的思考,对规则与自由的思考,对男女关系及各自地位的思考,等等。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便捷的信息交流和越来越频繁的文化融会令不同族群原本清晰的一些特征变得模糊起来,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乡愁”,担心自己族群的独特性难以回溯和保持。仙话及其提供的奇观则因独树一帜而能够帮助中国人有效缓解这种乡愁。正如有学者在论述神话和奇幻文学时所言:“……超自然要素被受众理解为文化传统,便能消解工业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焦虑和愁绪,让大众文化感觉历史的根系仍未断绝。”

也因此,严优感叹,仙话,是可以讲得很精彩的“中国故事”。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3)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4)

严优《诸仙纪: 中国仙话八议》

幻术:你对月亮都做了些什么

仙话对于月亮的喜爱远胜太阳,月亮的阴晴圆缺比日食和太阳黑子更适合阐释宇宙的各种玄理。在仙话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奇幻情节,大家开开心心地折腾月亮,完全没有心理障碍。

唐玄宗时代,鄂州有个叫罗公远的人,一副孩童模样,法术却很高妙。唐玄宗好仙术,刺史上表举荐了罗公远,将他送到宫里。

当时张果老、叶法善正与玄宗下棋,见了罗公远大笑道:“村童能懂些什么!”于是各自握住十数枚棋子,问道:“我手里有什么?”罗公远说:“空手”。两人张开手,果然空空如也,原来棋子竟跑到了罗公远手里。两人心下大骇。玄宗便让罗公远与他们平起平坐。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5)

月华图(局部) 清 金农 故宫博物院

当时剑南有种果子叫日熟子,张、叶二人每天都用法术取来进贡,过午必至。有一天,果子到夜里还没送来。张、叶、罗三人围炉而坐,张、叶相顾问道:“是不是罗君使了手段?”罗公远笑笑,将炉火里插着的一根筷子拔掉。不一会儿,日熟子就送来了。叶法善诘问使者是怎么回事,使者说:“我快到京城时,遇到大火连天,无路可过。刚才火歇了,我才过来的。”从此以后,大家都服气了,对罗公远很是敬佩。

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众人陪玄宗在宫中赏月。罗公远见玄宗仰望月亮,露出很神往的样子,便问道:“陛下莫非是想到月宫里看看吗?”

唐玄宗点头。罗公远将一根拐杖望空中一扔,化成了一座银桥,直通月亮的方向。罗公远请玄宗一同登桥。两人往前走了数十里,眼前出现了一座精光夺目、寒气袭人的大城阙。罗公远说:“这就是月宫。”

两人走进去。只见数百位身着宽袖衣裳、手持白练的仙女正在庭中翩翩起舞。玄宗对于音律十分在行,也见识过无数动听高妙的名曲,可是这些仙女舞蹈所依凭的曲子,却是他闻所未闻的。玄宗忙问罗公远她们跳的是什么曲子,罗公远说:“是《霓裳羽衣曲》。”玄宗用心倾听,悄悄记下了曲调的旋律、节拍、乐器等一应细节。观赏够了,罗公远又带着他往回走。玄宗走在桥上一回头,刚刚走过的桥面已经随步而灭。

回到宫中,唐玄宗立刻召来伶官,将自己心里记下的曲调尽数回忆出来,《霓裳羽衣曲》于是为人间所知。

唐玄宗自己崇道,但他的宠妃武惠妃信佛。罗公远、叶法善与武惠妃信任的金刚三藏斗法,能压后者一筹,唐玄宗十分高兴。

后来唐玄宗向罗公远学隐身术,学得不好,总有行迹藏不尽,一怒之下就把罗公远的脑袋砍了。几年后,唐玄宗的使臣在四川又见到了罗公远。罗公远表示自己是得道之人,岂能被世俗兵刃加害。他写了封书信叫使臣带回,随信还附上药材“当归”。信的落款是“维厶”,就是“羅公遠”三个字被去了头。

几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幸蜀又还京,正合了“当归”的预言。(作者注:改写自《太平广记》)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6)

叶道师领唐玄宗夜游广寒宫

人们喜欢对月亮大做文章,因为在肉眼所得见的“大”天体里,月亮比太阳更“安全”。对于太阳,人们做过的最极致的事是将其九个冗余副本射落或压埋,最大程度降低自己被烤死的风险。而月亮,可亲、可爱,可捞、可邀,可奔、可游,里面还住着个孤单寂寞的大美女,怎怪人们千方百计编造月亮的故事,并且想与它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呢?

在讨论正文故事前,我们先来看个关于月亮本质的小片段吧。

唐代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与一位王秀才游嵩山,拉着藤蔓穿越山涧,来到极幽深的地方,迷路了。天色将晚,他俩正在发愁,忽然听到草丛中传来鼾声。急忙拨开荆棘找过去,发现一个身穿洁白布衣的男子,正枕着一个包袱睡觉。

两人忙叫醒白衣人,向他请教出山的路。那人看他们一眼,又接着睡去。他们再三呼唤,那人才坐起身,说道:“你们到这儿来吧。”两人走到他身边,问他从哪里来。那人笑道:“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种宝物合成的一个大丸子吗?上面的阴影,就是太阳照耀它的凸起处而形成的。为了维持月亮的光洁,常年有八万两千户人家在维修它,我就是其中之一。”说完,他打开包裹,里面有斧子、凿子等工具,还有两包玉屑饭。白衣人将玉屑饭递给他俩:“你们分吃了吧,虽然不能让你们长生不死,但一生都不会得病了。”

白衣人让他俩站起身,指着一条小路说:“沿着它走下去,自然能走到大路。”说完,白衣人就不见了。(作者注:改写自《酉阳杂俎》)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7)

黄永玉《春江花月夜》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个故事,将科学与幻想无缝糅合在了一起。月亮上的阴影是太阳照在月球凸起处所形成,这与今天的认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故事认为月球的凸起处是动态的,因为不停有人在俢整。不仅如此,八万两千户人家一起维修—经过不知多少年也没俢完—还会永远修下去,又暗示月球的地表面貌本身是在变化中的(类似间歇性火山运动的动态塑造),这个认识也很惊人。

当然,唐人口中的月亮不是由岩石构成,而是由“七宝”构成。“七宝”应当是来自佛经的说法,在《无量寿经》中为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和琥珀,不同时代有所差异。将这些亮晶晶的硬质宝贝团搓成丸子,表面难免不平,所以要用斧子砍削。

白衣人算是有仙籍的匠人,论“户”,显然与当时的匠籍制度有关。玉屑饭原本是仙家常食,《本草纲目》说它“久服轻身长年”。在这个细节上,故事又回归了仙话的特质。

将月亮打磨成光洁的七喜丸子,只能算是基础保养。接下来这几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人对月亮的更多开脑洞操作。

桂林有个嗜酒的韩生,说自己有道术,人们一开始不大相信他。有一天他与两个人一同出门旅行,借宿在桂林郊外的僧寺。夜里韩生不睡,抱着一只篮子来到庭院中。同行者好奇地跟去看。只见韩生用一柄勺子在空中舀着月光,然后倾倒入篮子里。大家问他做什么。韩生说:“今晚月色难得,我怕以后夜里遇到风雨天色太黑,预先存上以备急用。”大家都笑了。次日,见他的破篮破勺还是老样子,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船到邰平,大家共坐江亭上,命仆从买来酒肉聚饮。席间刮起了大风,到日暮时,风愈发大了,灯烛都无法点上,座中黑漆漆眉眼都看不清。众人很郁闷,忽然有人想起之前的事,调侃韩生说:“你存贮的月光在哪儿,现在可以拿出来用了吗?”韩生听了一拍手:“我差点忘了!”他回到船上取了东西来,用勺子从篮中一舀,再向空中一挥,梁栋间霎时闪起一团白光。韩生连挥数十次,四下里月色潋滟,就像晴夜一般纤毫毕见了。(作者注:出自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七)

这个故事可以当成宋代的科幻小说来看。韩生利用法器(空篮、弊杓)加上法术(隐性的口诀或手诀等),将月光捕捉并存储起来,自制了一盏月能灯应急。这可能是我国文学中最早对光能进行想象性贮存和利用的记录。在古人心中月亮原本就是夜间的一盏灯,在黑暗里提供光亮。它的美学和哲学意义一半来自其阴晴圆缺的变化,另一半就来自这种坚固的实用性基础。

关于取月照明的仙话还有不少。比如《类说》引《宣室志》说,唐代大和年间有个周生,曾经以数百筋绳架起绳梯爬到天上,将月亮“挈入怀袖”,然后在人前从衣服中“出月寸许”,于是“一室尽明,寒入肌骨”。又如《酉阳杂俎·壶史》讲山人杨隐之在郴州造访一位百岁的唐居士,晚上,唐居士让女儿将一张下弦月模样的纸片贴到墙壁上,然后自己祷祝说:“今夕有客,可赐光明”,于是“一室朗若张烛”。

周生和唐女的操作,都是典型的仙话法术。尤其唐女剪纸为月,与崂山道士的法术非常接近。而崂山道士移席入月的情节,则与罗公远带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搭上了。所以崂山道士弄月的故事,是拼合了“剪纸为月”和“幻游月宫”两个亚型的。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8)

罗公远(明 王世贞辑次《有象列仙全传 》)

现在说回罗公远吧。罗公远显然是段位非常高的全能型修道者。他跟张果老、叶法善的斗法,属于仙道界内部切磋功夫论资历;跟金刚三藏的斗法,则属于道释两家在统治者那里争地位争利益(更多相关讨论详见太上老君专节)。斗法故事是仙话中的常见类型,下启了明清轰轰烈烈的神魔小说,比如《西游记》里就有孙猴子智斗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的故事。

罗公远“色如童子”但本领惊人,大约是“返老还童”,这很好地呼应了那些几百岁却“色如婴儿”的神仙传说。同时,作为一个童颜神仙,他似乎也难免带些儿童脾性,比如有点哪吒的调皮劲儿,又如非常记仇——你看,他一面说着“得道之人,与道气混合,岂可以世俗兵刃水火害于我哉”,好像非常云淡风轻,一面却告诉唐玄宗自己叫做“维厶 ”, 把自己的姓名砍了头回赠。所以,其实他对皇帝的背弃是非常耿耿于怀的,终南捷径踏空了嘛。唐皇跟吴王一样缠着学隐身术这情节也很有意思,大概这些孤家寡人们苦信息不对称久矣,只能自己给自己当特务了。

关于罗公远的月亮幻术。由于故事缺乏交代,表面上看,罗公远似乎真的搭起了一座桥,真的带领唐明皇进入了月宫,并且还让他偷回了《霓裳羽衣曲》,那么,他这法术是不是该叫“登月术”呢?如果此事发生在狭义神话中和狭义神话人物(如女娲、伏羲、嫦娥等)身上,我们可以将之看做故事里真实发生的情节。但这是仙话,鉴于罗公远小调皮能用筷子阻挡张果老的使者给皇帝送新鲜水果,鉴于他去往月宫的银桥是一根拐杖变的,我们最好还是将他和唐明皇的月宫半日游理解为法术。

何况,我们还有崂山道士的故事做参考。崂山道士移席入月肯定是幻术,因为他那个月亮是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用纸剪出来的,他和朋友进入的其实是纸月亮,只不过其亮度很高,堪比真月亮。同理类推,罗公远用拐杖化出的银桥所指向的,想必也是人造月亮。虽然故事里没有明言,但在桥上走几十里路还是很费时间的,这段时间足够罗公远使出分身法之类去做做剪纸手工了。至于月宫里那些“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的美人怎么来的,很简单,以“撒豆成兵之术”就可以解决——当然最好用白芸豆来撒,因为唐明皇时代会跳舞的女孩子恰好时兴又白又胖嘛。而霓裳羽衣曲,大概率是罗公远将自己以前听过的仙乐原样搬运了过来。所以这里的隐藏情节是:罗公远很可能拥有某种能作为声音存储介质的法器,需要时可随用随放,就跟前文用空篮弊杓存贮光能的道理一样。

总之,幻术通过让人的感官发生虚拟的幻觉(幻视、幻听、幻嗅、幻触等),营造出一个个不可思议却似乎真实可感的世界,技术上有今天VR 感应装置的效果,却没有后者的累赘和局限,这应该算是古代科幻小说(仙话)中相当高级的黑科技了。

(《诸仙纪:中国仙话八议》严优/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新媒体编辑:傅小平

配图:书画资料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9)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0)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1)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2)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3)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4)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5)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关于月亮来源的传说(传统神仙故事里)(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