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部,根据现存史料可知,它能闻名天下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广泛流传关系密切。而李白之所以能借“梦游天姥”而驰骋想象与才华,结构出一篇如此雄浑瑰丽的佳作,自然也离不开天姥山自身所具备的种种条件。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天姥山自身的文化质素与诗仙李白的气质、才华互相碰撞而产生的一首经典之作。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天姥山”这一名称的重要文献是西晋张勃的《吴录·地理志》:“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天姥”即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居住在西方昆仑山的神仙。但随着时间推移,西王母的居住地逐渐东移。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就有了西王母与东皇公相配的记载。新昌县西岭的东汉古墓出土的两件汉代车马神兽镜上,也有西王母会见东皇公的纹饰铭刻。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吴越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西王母已经频频出现。秦汉至南北朝是西王母神话最为盛行的时期,西王母逐渐成为道教神话中最受尊崇的神仙之一。天姥山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应是得益于西王母神话在这一时期的流传演进。
天姥山得名之初,人们尚缺乏对这座大山的单独认知,因为它与广义的天台山脉相连,所以也被泛称为天台山或剡之天台山。在谢灵运开凿山路之前,此地属于荒山奥区,人迹罕至。如此神秘莫测之地,也就成了产生各种神奇传说的沃土。《搜神记》《幽冥录》中刘晨阮肇的故事,《述异记》中鲁班刻木为鹤的传说,《异苑》中剡县陈务妻飧茗获报的异闻等,都产生于此。
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天姥山迎来了一位使它闻名遐迩的重要人物谢灵运。《宋书·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谢灵运不仅伐木开径,而且登上天姥山,作有《登临海峤》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有了这条“谢公道”,前来造访的人逐渐增多;有了谢灵运的诗歌,天姥山在人们心目中的独立地位也得以强化。从此这座山不再从属于绵延的天台山脉,而是有了自己的名字“天姥岑”或“天姥山”。在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天姥山是一座充溢道教氛围的越中名山。在唐五代时期著名道书,如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家经典中,天姥岑都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六福地。
李白对剡中山水的向往可以追溯到他刚刚出川时,他在《秋下荆门》一诗中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开元十四年(726)初秋,李白游览剡中。在《别储邕之剡中》诗中,他写道,“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明确表示要去天姥山一游。
李白与山的亲近,除了天性之外,还有他崇信道教的缘故。神秘的高山在道教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秦汉以来,海内外名山几乎都被道教神仙家视为洞天福地。李白的个性与道家及道教向往自由、追求自然的核心思想相契合,所以他从小便对道家和道教情有独钟。李白曾在岷山隐居习道,出川后结识了当时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一见李白,便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正是李白的爱山、崇道,以及道教与名山的紧密关联使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对剡中山水的喜爱还应当与谢灵运有关。李白对谢灵运相当佩服,谢灵运的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曾被他化用过多次:“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游谢氏山亭》)“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送舍弟》)。当然,李白对谢灵运的欣赏绝不仅限于诗艺,而是有更多更深的精神契合。比如,二人都向往自然,不为物役;都有一股侠气在胸,服膺战国侠士鲁仲连;都对玄、佛思想有过体悟与研究。
有了上述这些缘由,李白对天姥山的神往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四年(745)。前一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结束了短暂的“官宦”生涯。或许是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心情,这一年他决定踏上旅途,南下越中,临行前作了此诗。这是一首游仙诗,在诗中,李白通过虚构出的叙事线索,层次分明地抒写了自己对天姥山的遥想、梦中前往、登上山顶、进入神仙境界和梦醒后的感悟,在忧郁低沉的气氛中,将他个性化的情绪渲染到极致。诗中的天姥山也不再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它承载着诗人强烈的情感寄托。
李白在经历了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后,需要到一个他认为最值得去的地方,在那里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天姥山对他来说有足够强烈的召唤力量。天姥山是一座深富文化意蕴的奇山。李白对天姥山的传说故事早已熟知于心,在前几次的剡中之游中,他很可能登上或瞻仰过天姥山的神秀姿态,而此时重访天姥山也是他主动的选择,并且也只有这座山能适时地唤起他的种种感慨,刺激他写出如此神气飞扬又慷慨淋漓的诗篇。可以说,正是此山与此人、此时的一段难得的遇合,才成就了这首千古名作,天姥山也因此诗而声名广播。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丽芳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