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讲解古典诗词的时候,先要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为推出诗词做铺垫然而讲这首词,根本不需要背景,可以直接入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沁园春·长沙艺术特色?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艺术特色(读沁园春长沙你不仅了解了艺术)

沁园春·长沙艺术特色

一般在讲解古典诗词的时候,先要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为推出诗词做铺垫。然而讲这首词,根本不需要背景,可以直接入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湖南人都知道,湘江是从南往北流的,注入长江。橘子洲是湘江长沙段的一个江心岛。这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简洁有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效果来了。染虽然是动词,但在这里显不出动作,人们都会理解为染色之后。四句话前面两句是静景,后面两句是动景。静的,上万的山,一层一层的林;动的,一江秋水,百船竞发;一动一静,画面一下子活起来了。

这还不算。前两句是红色,后两句是绿色,红绿相配,对比鲜明,画面极其浓艳。

这也还没到尽头。长沙这地方,也就有一座岳麓山,哪来的万山?湘江水面,哪来的百舸?充其量有几条船。这里用的一种隐形的夸张手法,让你觉得合情合理,然而事实上是非常夸张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们把鹰叫雄鹰,用遨翔、盘旋等来形容它们的英姿,可哪里比得上这个“击”?干脆、硬朗、果决,一下子就出来了。鹰怎么个“击”法?个人观点是,翅膀拍打蓝天。这情景再加上一个“长”字,这意境实在高远。

相比之下,鱼的“翔”,也超出了常规思维,以物拟物了,但更多还是一种柔性场景,和鹰相映成趣。同时,不同的意境,其实是勾连下文的“自由”:“万类”无牵无挂,想怎么活动就怎么活动。当然也许这种分析过细,作者遣词造句的时候不一定想了那么多。但是要指出的是,作者灵感之下作文,很多东西在潜意识里,自然选择字词。自己没有意识到,但的确可以这样分析理解。

浅,不是水很浅,而是鱼离河床很近;前文已说“碧透”,所以人在岸上能看见。万类,各种生物。

到这里,文字塑造的意境已经足够高远、足够恢宏、足够炫丽。所以,作者自然而然问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自己也知道自己塑造了非常寥廓的意境,然而他因此惆怅。为什么惆怅?国家还远远没有安定啊!

苍茫大地,其实是三种事物:地空天。苍,苍天。茫,空中。可借鉴“天苍苍,野茫茫”,这两个字分别指向不同的对象。大地就是大地。

当然,苍茫本身也演变成了一个词语,具有朦胧、洪荒的意义。所以,谁主沉浮,这个沉浮并不是比喻世事兴衰,也不是比喻国家兴亡,而是用的这而个字本来的意思。即盘古开天解辟地时候的清阳上浮、浊阴下沉,指的是主宰天地!

这样的意境,体现的是胸怀。而主天地沉浮的胸怀,更高于笔下塑造的极为高远寥廓的意境。词的主题,就是这么立起来的。然而这么深远的主题,这么力透纸背的韧劲,没几个人能做得到。李白是以夸张著名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缺少这种魄力。危楼高百尺,手可扪星辰,没有那种豪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缺少这种神韵。大概只有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以相提并论了。曹操这是帝王之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从逻辑关系来说,这是一个倒装句。应该是先说回忆,然后说大的情势,再讲具体的游览。但是因为诗词格式所限制,把这两句反过来说了。这样的方法在古典诗词中用的很普遍,不能算毛病。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百侣,指的是很多的游伴,从下文看指的是当时的同学们。百是约数。稠,很多。

峥嵘岁月,指的是不平凡的岁月,也就是有很多事情、命运起起落落的岁月。但是后面没有再讲到底是怎么样的峥嵘岁月,这里只能理解为一种暗示,可以结合历史来进行分析。作者写这首词的时间是1925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本来比较明朗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一下子就变得模糊不清了。作者站在这个时间点往前看,所以感慨那些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这个词语,现在也在用,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然而一般没有去分析,这其实是一个比喻。华是花的意思,春风中的花非常茂盛,比喻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挥斥,这是一个古语,《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郭象注:“挥斥,犹放纵也。” 一般解释为放纵。但是郭象说的“犹放纵也”,其实是意思倾向于放纵,但又不完全跟放纵相同。放纵是毫无原则地肆意行事,挥斥是是放下一切包袱去追求。这两个字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没有目的,放浪形骸,后者是有目的的,用尽一切办法去追求。前者是贬义,后者是中性词。

遒,指的是意气,而不是挥斥,指的是年轻人那种意气非常强烈。这和挥斥之间是因果关系。意气非常强烈,因此不惜一切手段去追求。

到这里,感觉在词的上半阙那种神圣的意境之下,下半阕气势非常弱,有点头重脚轻。当然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下面接着就起来了。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江山意思很明白,封建社会说的坐江山、一统江山、还我河山,江山、河山都是全国的意思。而对江山指指点点,这胸怀,这追求,就不言而喻了。当然指点更倾向于点评的意思。因为理想高远,胸怀广阔,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是激情昂扬。

粪土当年万户侯,指的是把封建社会的万户侯看作粪土。万户侯就是封地有1万户人家的侯爵,这样的侯爵古今都很少,也是绝大多数封建公卿将相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李白拍马屁拍出了世界高度,说什么“生不愿当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其实撒谎撒得毫无底气。要是李白真被封爵万户侯,哪还会理会什么韩荆州?

注意,这里写的是群像,而不是作者一个人。可以想见,在当时的学校里,有多少热血青年,有多少人立志改变落后的中国!

这些同学,指的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作者在这里上学的时候,组织了新民学会,会员有蔡和森、肖子升等。真的是一帮热血青年,也是一帮投身国家革命的青年。

把国家把历史和个人联系在了一起,这高度一下子就起来了,虽然不一定超过上阙,但至少也平起平坐了。知道了这个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几句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来源于一个典故。《晋书·祖逖传》: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就是用楫击江水发誓。这个典故很多人都喜欢用。苏轼《游金山寺》“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用的也是这个典故。

作者问那些同学们还能不能记得当初的发誓。发的什么誓言呢?他没有说出来,但是大家都清楚,那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伟大目标: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的国度。

更为精妙的是,作者用典故也就罢了,居然还在后面接了一句:中流击水激起的浪涛,把那些飞行的船都挡停了。这样把用典放入了情景之中,顺风顺水,合情合理,这种手法非常少见。

老严熟读作者的所有诗词,对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见解。《沁园春长沙》是作者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着充分的信念和活力,体现出人所未有的高度。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是名句,每一个意象都塑造到了极致。上下两阙,上面讲当今,下面讲当年,各有各的高度,两个巅峰并驾齐驱,让人一读难忘。

这样的词可读而不可学。因为让我们来写,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