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与萧娘,兰陵是故乡

文化兰陵 今天

萧郎出自哪里人(从此34)(1)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萧郎和萧娘常见于诗人的吟咏,成为情郎与痴女的代词,带有浓厚的浪漫气氛。但是,当初为什么叫萧郎或萧娘,而不称张郎或张娘,李郎或李娘呢?这与兰陵萧氏有很大关系。

咏萧郎最出名的诗是唐崔郊的《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湿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与这首诗一起流传下来的是一段浪漫的故事。原来崔郊家有一婢女谢氏,善解音律,崔郊很爱她,无奈自己贫病交迫,不得已而把她卖给了连帅,但仍然恋念不已,经常倚门痴望。一次恰逢寒食节,婢与连帅骑马经过崔郊家门,看到崔的样子十分伤心,便下马过去一起流了一场眼泪。崔郊过后便写了这首诗,一片幽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有个嫉妒崔郊才华的人见了,就把诗送给了连帅,以为这个军人会给崔郊点颜色瞧瞧,谁知连帅看后深受感动,不仅未加责备,而且把谢婢送还,玉成了一对佳偶。

这段文坛佳话,传唱千古。温庭筠有一首《赠知音》云:“窗前谢女青娥敛,门外萧郎白马嘶。”就是直咏崔郊这件事。后来有些人凡遇到类似情况,也常兴“萧郎陌路”之感;在不胜低徊之际,也动不动以萧郎自命或命人。

诗人咏萧娘的,也不减于萧郎。像白居易诗云:“风朝舞飞燕,雨夜泣萧娘。”元稹《赠别杨员外巨源》诗云:“揄扬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周邦彦《夜游宫》词:“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而杨巨源的“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尤为古今多情男子所传诵,与崔郊“从此萧郎是路人”有相同价值。由于诗人的渲染,萧郎与萧娘,就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为中国古代男女爱恋的典型。

这些诗都以萧郎萧娘比人或自况,而这些人又都不必是姓萧的,那么萧郎与萧娘的来源在哪里呢?

原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阀阅很高,习俗以萧郎萧娘称男称女,这种称法相当高尚,宛如近代的“少爷”、“小姐”。《梁书▪武帝纪》载:“迁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王俭一见,深相器异,谓庐江何宪曰:‘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这是萧郎这一称呼见于史书的最早者。这里所说的,是梁武帝萧衍在南朝齐时,升迁为临沂人卫将军王俭的东阁祭酒,王俭是个深知相法的人,一见萧衍,便感觉他不同常人,日后定会位至高官。看来这最早的萧郎便是萧衍了。

到了唐朝,有个内史令叫萧瑀的,很得高祖李渊的信赖,把他当做自己的心腹。每次临朝听政,都赐他坐上龙床。萧瑀是隋朝独孤后的快婿,同朝的人都呼为萧郎。他虽然是个真正的萧氏之郎,只不过恰好是典故的恰当运用罢了。(文章来源于《兰陵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