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子方

元朝皇帝看待孔子(元朝时期孔子被封为)(1)

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世称孔子或孔夫子,鲁国 (今山东曲阜)人。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其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其中“礼”则体现了贵贱有序,这一点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孔子政治思想中较为保守的部分。

在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尤其是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其主张无法促进大统一局面,所以,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冷落和偏见。

元朝皇帝看待孔子(元朝时期孔子被封为)(2)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8月17日,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孟子是第一个用大成这个词来赞颂孔子的,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