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后来诗歌写作所采用的方法技巧,在《诗经》里已经具备雏形。《诗经》虽涉及的内容很广,无论爱情还是劳动、祭祀等,都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在《诗经》305篇里,有一首小诗,写的是当时的饥荒,虽短小精悍,读后却让人倍感人生的悲哀,这就是《小雅·苕之华》。

诗经人生语录(诗经苕之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1)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三章,大意如下:

凌霄花开了,花儿黄黄的。内心实在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花开了,叶子青青的。早知现在境况,不如不出生。

母羊头儿大,渔网可看星。人都把人吃了,却还不知饱。

“苕”是一种蔓生植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凌霄”,花是紫色的,到秋天的时候,花要从枝上落下就变成了黄色的。“芸”就是黄色的样子。诗人看到凌霄花黄黄的,即将落下,内心悲慨,不自觉就发出了“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沉重叹息。

诗经人生语录(诗经苕之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2)

花未落下,为何感到悲伤忧愁呢?不管什么花,当其盛开的时候,我们觉得美好,而在此时,若被狂风吹落,或被骤雨打下,我们只会为花儿受到风雨的打击而感到惋惜。可是此时不同,它未被风雨打击,而是自然老去,显出憔悴黯淡的样子,我们便不只是惋惜了,还会有“英雄迟暮”之感,会有生命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感慨。我们不得不接受生命消逝的残酷现实。由惋惜之外,更多了许多感慨。

见苕花变黄,早就感受到人生无常的悲苦的诗人,自然就发出了“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叹息。原来他这种情绪早就在内心酝酿已久,只是未被催动。而见苕花变黄,恰好唤起了他的这种情绪。这就是《诗经》里常用的“兴”的写法,由物及心,见外物而引发内心情意。

诗经人生语录(诗经苕之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3)

第一章里,诗人见苕花变黄而唤起内心忧伤,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第二章就不免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苕之华,其叶青青”,是说苕花的叶子很茂盛,可是见到如此茂盛的叶子,并没有唤起诗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力量感,而是发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悲叹,实在奇怪。于是,就有人想要理清其中的关系。《毛诗传》认为是花落了,只留下青青的叶子,所以诗人为花的消失而悲伤;朱熹在《诗集传》里则推想是因为叶子虽然茂盛,却在不久之后也会凋零,于是为绿叶不能长青而感到悲伤。

诗经人生语录(诗经苕之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4)

也许我们根本无法理解诗人见到的物与内心的情有某种关联,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诗人确实是见物起情的,至于其中的关联,可以供考究家们好好研究一番了。

最后,诗人将人生的悲苦聚焦在具体的事物上。“牂羊”是母羊,“坟”是大的意思。母羊的头很大,为什么会很大呢?因为母羊很瘦,所以显得很大。何以很瘦,因闹饥荒,羊都没有草吃了,那人自然不要说了。“罶”是渔网,渔网放在水里,能清楚地看见星星,说明渔网里没有鱼。至于为什么没有鱼,那就有很多种可能了。

在这种饥荒的大背景下,人也不好过,人不但没有吃的,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可是还是很难吃饱。其实前文我们提到,凌霄花是在秋天才会变黄的,而秋天不正是丰收的季节吗,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极度饥荒的状况呢?足见当时生活之艰难。

诗经人生语录(诗经苕之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5)

叶嘉莹说:“这一章不一定非得落实到物质的饥馑,因为人为万物之灵,除了吃饱肚子之外还会有很多其他的欲望,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都会带来痛苦,而人的一生就注定了要生活在这种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痛苦之中。‘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这两句,可以说是写尽了人生的悲哀。”

叶嘉莹先生的解读,不失为对诗歌引申的一种读法,它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至于是否忠于原诗,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凡一切出现的事物,自出现之时其,皆被误解。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很多欲望是不能够被满足的,正如那句歌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能满足,才让人生得以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