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对赏,贬对褒,破斧对征袍。

【注释】:刑:刑罚。用残酷的手段对罪犯进行惩罚。

破斧:《国风·豳风·破斧》,赞颂周公东征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章法简单,每章只换了三个字,反复咏唱,表达了将士们艰苦奋战,在斧破刃残,百战余生,凯旋后的自豪与庆幸。

征袍:原指出征将士穿的战袍;后来也指旅人穿的长衣。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梧桐对橘柚,枳(zhǐ)棘对蓬蒿。

【注释】:梧桐:树名,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满友梧之名称。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此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第三段(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橘柚:橘树和柚子树,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刺,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古人橘柚连用的时候,往往仅指橘。李白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诗句。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第三段(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橘树

枳棘:(1)枳木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如果种的是橘柚树,吃起来甜,闻起来香;而种枳棘的话,长出来只会刺伤人,所以君子应该慎重选择种什么样的树。意即做什么样的人。)《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王逸注:“以言贱弃君子而育养小人。”《文选·左思·咏史》:“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吕向注:“枳棘,有刺之木,喻谗佞也。”

(2)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后汉书·黄琼传》:“光武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李贤注:“枳棘諭艰难。”

蓬蒿:(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明李梦阳《汉京篇》:“霍氏门前狐夜号,魏其池馆长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综上所述,这一句里,实际上“梧桐对橘柚,枳棘对蓬蒿”是音律平仄之对,而象征高洁的梧桐和有益于人的橘柚与象征卑贱的蓬蒿和伤人的枳棘之间,还存在一组寓意之对。

雷焕剑,吕虔刀,橄榄对葡萄。

【注释】:雷焕剑:出自《晋书·张华传》。雷焕为晋豫章(今江西)人,精通纬象。晋武帝司马炎时,他看到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有紫气,便知道江西丰城有宝剑。他将此事告诉张华,张华任命他为丰城县令,后果真在丰城县监狱下挖到龙泉、太阿两把宝剑,雷自留一把,送张华一把。张华被诛,其剑不知所终。雷焕死后,其子佩其剑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跳入水中,派人下水搜寻,只见水中有两条龙在戏水。

吕虔刀:出自《晋书·王览传》。三国时的魏人吕虔为刺史,他有一把佩刀,曾有精通相术的人说过,这把刀“三公可佩”,吕虔认为王祥有三公之相,便将此刀送给了王祥。王祥在魏为司空,转太尉,封睢陵侯,到晋武帝司马炎时被任命为太保,进爵号为公。王祥临终,将此刀送给了其弟王览,王览做了司徒,进爵号为即丘子。三公指辅佐天子的掌握国家大权的最高官员,各朝名称不同,通常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第三段(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橄榄

橄榄、葡萄:二者同为水果,形椭圆,色青绿,而且音律上平仄相反,在字形上,又都是同旁词组。虽无典故,却也是妙趣天成的巧对。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第三段(声律启蒙下卷四豪)(4)

一椽(chuán)书舍小,百尺酒楼高。

【注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瓦的木条。屋顶上只架一根椽,则房屋很小。《魏书·任城王传》: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

百尺楼:指高楼。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第三段(声律启蒙下卷四豪)(5)

李白能诗时秉笔,刘伶爱酒每餔糟(bū zāo)。

【注释】:秉笔:执笔。这里赞誉李白诗意勃发,灵感众多,随时提笔就能写诗。

刘伶:字伯伦,晋竹林七贤之一。他纵酒放达,逃避乱世,曾著《酒德颂》,说“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只求喝酒,哪里还知道别的事)。餔:吃、食。糟:带有尚未过滤的渣滓的酒,也指过滤出来的渣滓。

礼别尊卑,拱北众星常灿灿;势分高下,朝东万水自滔滔。

【注释】:礼别尊卑:礼仪是用来区别地位高低的。

拱北:拱卫环绕着北斗星。北,指北辰,即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极星为众星之尊,故众星围绕北极星转。《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第三段(声律启蒙下卷四豪)(6)

势:地形、地势。

朝东万水:《荀子·宥坐》记载孔子学生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见到河流就要观看?孔子讲了河流的几条优秀品质,其中有一条是:河流中途可以千回百转,但最终总是流向东方,像君子的志向。我国的河流大多都是流向东边的渤海、黄海、东海的。

滔滔: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第三段(声律启蒙下卷四豪)(7)

【译文】:

处罚和奖赏相对。贬低和褒扬相对,破斧和征袍相对。

梧桐树和橋柚果相对,枳棘和篷蒿相对。

晋朝雷焕的剑,三国吕虔的刀,橄榄和葡萄相对。

一间小的书房,百尺高的酒楼。

李白才思敏捷,能提笔成诗,刘伶嗜酒如命,无钱买酒便以酒糟代酒。

人际交往讲究礼节,老幼尊卑,就像群星围绕北极星一样遵循有序;地势有高低之分,大小江河都自西向东流。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