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精注精译文学第四(2),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读书笔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读书笔记(越读越有意思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精注精译

文学第四(2)

5.钟会①撰《四本论》②始毕,甚欲使嵇公③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注释】

①钟会:即钟士季,见言语第二第十一篇。

②《四本论》:才能与人性善恶的问题是魏晋时期清谈的重要内容之一。钟会撰《四本论》,专门论述了人的才能与善恶之间的同、异、合、离的关系。

③嵇公:即嵇康,见德行第一第十六篇。

【翻译】

钟会刚刚写好《四本论》的时候,很想给嵇康看看。他把书稿揣进怀里,到了嵇康家,还是怕被他责难,不敢拿出来,远远地从门外扔进去,马上就回身飞快地跑了。

6.何晏①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②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③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注释】

①何晏:即何平叔,见言语第二第十四篇。

②王弼:即王辅嗣,见言语第二第九十九篇。

③客主:指辩难的客方、主方。自为客主,即自问自答。

【翻译】

何晏任职吏部尚书时,很有地位声望,当时清谈的宾客常常满座。王弼还不到二十岁,去拜访他。何晏听过王弼的名声,便分条列出以前在清谈中取胜的玄理,说:“这些道理我认为是谈得最透彻的了,你还能再反驳吗?”王弼就开始逐条反驳,满座的人都认为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几次自问自答,在座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

7.何平叔①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②;见王注精奇③,乃神伏④。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⑤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注释】

①何平叔:即何晏,见言语第二第十四篇。

②王辅嗣:即王弼,见言语第二第九十九篇。

③精奇:精微独到。

④神伏:倾心佩服。

⑤天人之际:指天和人的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

【翻译】

何晏给《老子》做完注释,就去拜会王弼;看见王弼为《老子》做的注释,见解精微独到,倾心佩服。说:“像这个人,可以和他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了!”于是把自己的注释改成了《道论》、《德论》两篇。

8.王辅嗣①弱冠②诣裴徽③,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④,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⑤,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⑥,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注释】

①王辅嗣:即王弼,见言语第二第九十九篇。

②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③裴徽:字文秀,河东闻喜人。三国时魏官吏,善言玄理,官至冀州刺史。

④资:凭借,这里指根源。

⑤申之无已:不停陈述。老子《道德经》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句子。

⑥训:解释。

【翻译】

王弼年轻时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无,确实是万物的根源,孔子不肯说它什么,老子却反复陈述,这是为什么呢?”王弼说:“孔子体悟到万物始于‘无’,可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谈论时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世间的‘有’,所以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我致力于国学传承,力求注释最全面,最准确,译文最简洁,最通顺,最优美,最贴近原意。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正,如果喜欢,请你点赞。你顺手的关 注,小小的点赞,是我更文的最大的动力。感谢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