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 潘荣 文/摄)6月16日,“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经济发展专场举行,南京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统计局及江宁区相关负责人发布南京近十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绩以及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祝瑞波介绍,十年来,南京经济总量连跨九个千亿级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7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图景越来越清晰。

南京各区前三季度gdp排名 南京十年成绩单出炉(1)

经济实力总体水平实现十年翻一番

十年间,南京经济总量持续突破,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306.5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355.3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南京市统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二级巡视员仲玉琪介绍,按可比价计算,2013年—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104.2%,年均增长8.3%,年均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5695元增加到2021年的174520元,年均增长7.1%,增速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由13575美元增加到27051美元,于2017年突破人均GDP2万美元发达经济体门槛。

“三个口袋”日益富足。十年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733.0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729.52亿元,累计增长135.9%,年均增长10.0%。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高,2021年,南京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75.52亿元,累计增长120.5%、年均增长9.2%,占全省比重为11.5%,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1089元提升至2021年的66140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超过8.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197.1%,接近2倍。

对外开放稳中提质。2021年,南京实现进出口总额6366.83亿元,同比增长19.2%,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10.1%提升到2021年的12.2%。以美元计算,2013年—2021年进出口年均增长6.6%,其中出口增长7.6%。

祝瑞波表示,十年来,南京产业发展能级快速提升,形成1个5000亿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产业,入选了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评价中,南京位居全国第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一。

改革活力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成为最突出优势

十年间,南京转型动能、城乡功能、改革活力、民生福祉均获得显著提升。祝瑞波介绍,去年南京正式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近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三,南京高新区跻身全国十二强。积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5.1%、五年提高8.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8万家。南京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8位。

协调融合成为最显著的特征。《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获国家批复的首个都市圈规划,江北新区获批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成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深入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部脱贫摘帽,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全省第一,溧水、高淳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营商环境成为最突出的优势。2019年,江北新区和江宁区在全省率先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获批建设,目前已有70余项首创性制度成果得到复制推广。祝瑞波表示,南京近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率先开展“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在全国推广,连续两年获评营商环境全国标杆城市。

在民生福祉方面,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获评全省“六连冠”,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入选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水环境质量和林木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在省内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力打造“2 2 2 X”创新产业体系

祝瑞波表示,今年以来,南京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的政策和举措,一着不让稳存量、扩增量、挖潜力、保增长,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同心抗疫携企同行”助企纾困二十项举措》,9个区也陆续出台区级配套政策,全面保障政策的落地落实。加快减税降负,缓解企业压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合计214亿元,减收失业保险11.36亿元,落实医保降费13.3亿元,减免国有房产租金5.7亿元,有效减轻了市场主体运行负担。

他表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南京将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链接全球、辐射全国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力打造“2 2 2 X”创新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着力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并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编辑 陈海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