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欣赏我的一位朋友,每次跟她待在一起,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气神。
她好像从来不会emo,就算分手了,哇哇哭一场,过几天就恢复过来,还对我们立志:下次要找个更帅的。她也总给人一种“在路上”的感觉,滑雪,骑车,练拳击……每个周末我在家躺着的时候,她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在寻找新兴趣的路上。
在她身上,我好像看到了一种对抗emo的新答案——成为一个元气满满的人。
一个元气满满的人,通常是充满生命力的(lively)、高能量的(energetic)、热情的(enthusiastic)。这样的人往往会有一些自己热爱的事物,在工作之外也有充实而饱满的生活。Ta们总是在拓展自己(self-expansion),乐于体验未知的世界。即使身处高压环境中,ta们也能保持乐观和希望感。
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实操tips,希望能帮助你成为那个元气满满的自己~
Tip1 找到自己的作息时钟,并坚持下去
当感到疲劳的时候,请放心“躺平”——
好的休息才有可能保持心理资源的可循环性。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当紧张的认知工作持续数小时时,它会导致潜在的有毒副产品在大脑中前额叶皮层的部分积聚(Wiehler, 2022)。这意味当你感到疲劳这个信号的时候,你需要停止思考,让大脑得到放松和休息。
但想要真正提升自己的精气神,并不是“休息够了”就行,你还需要“有效休息”——找到自己最舒服的作息时钟并坚持下去。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比如有些人就是习惯早睡早起,有些人更习惯晚睡晚起。所以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在什么时间休息、休息多久。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作息时钟,并养成习惯、坚持下去就可以了。强制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反而可能内分泌失调紊乱,带来更糟的精神状态(Kang & Chen, 2009)。
人的大脑就像一块电池,如果长时间在低能量状态下运行,必然会造成损坏。只有按时充电,及时补充能量,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只有做到“有效休息”,我们才能打好“元气满满”的基础地基。
Tip2 培养自己的“玩商”
“出去好好玩一玩”不是劳累过后常见的客套话,而是真的能帮助我们找回元气。
研究表明,放松性质的娱乐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对抗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会玩”或许正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来源(Briiderl, 1994)。
“会玩”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和这个世界快乐相处的方式,拥有了为自己搭建心灵安全区的能力。让你即便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也不会一下子对外界完全失望,因为无论如何,还是有一个快乐和自在的空间去暂时放松。
但想要真正“会玩”,其实也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筛选,最终你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能够获得积极能量的“玩法”。
培养自己的“玩商”,可以先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纳入日常的To do list:徒步、游泳、游乐园、音乐节、朋友聚会、唱歌,或者只是待在家里看书打扫卫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你就能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更喜欢什么样的——不用盲目的从众,要找到真正能让你“充电”的玩耍项目。
Tip3 练习积极的归因方式和叙事方式
对事物的积极归因、积极叙事能够潜移默化地为我们塑造一个充满元气和希望感的世界。
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心理学家Bemard Weiner发现,习惯向外归因的人比习惯向内归因的人更相信自己有稳定的能力,受到的情感打击更少(Weiner, 1992)。例如,在邀请朋友出去吃饭遭受拒绝时,习惯向外归因的人可能会认为“或许ta真的很忙,时间排不开吧”并依旧期待着下一次的见面,而向内归因的人可能会因为一个拒绝就陷入了深深的自省,“一定是之前哪次不愉快导致ta不想再跟我玩了。”
叙事方式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相似的。同样是描述一次分手,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谈恋爱了”“我可能没有谈恋爱的能力吧”,但是倾向积极叙事的人则可能会说:“要找到对的人的确有点难,但我相信,还是有找到的可能的”。
关注自己采用的归因方式和叙事方式,是帮助你应对生活里各种负面事件的好策略。也许你一开始会觉得有些别扭,只要你坚持这样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变成你思考时的第一角度,而元气满满也会成为你的常态。
Tip4 有时,也可以向他人“借”一些元气能量
就像是降温时的抱团取暖,当你感到“元气不足”的时候,靠近那些让你感受到元气的人、事物、活动,也能让你感受到“元气满满”的力量感。
相信大家都体会过,在心疲力竭的时候,如果能和亲密好友见面聊一会儿,就会感觉好受多了。如果不方便和朋友见面,也可以复习熟悉的老剧,例如甄嬛传、老友记,当我们和剧中人物建立起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那些剧中人物仿佛就成为了我们的真实好友,也能帮助我们补充元气。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试着将周围的事物改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比如把房间打扫成更理想的样子;听听喜欢的歌曲,随着旋律摇摆身体;或是转变一下穿搭和发型风格,从新鲜感中汲取能量;甚至可以尝试“给自己一个人设”——
网友分享的独特学习方法
不论是“借人设发疯”还是和朋友见面、参加活动,都能帮助你提升自己的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程度,让你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并通过从中体验到的归属感、亲密感、支持感等,建立起多面向的、立体的价值感来源(Baumgartner & Susser, 2012)。
Tip5 走出别人的视线,找到自己的欲望
这样的欲望可以是很大的,例如“我想要成为他人的榜样”“我想要获得成功”,也可以是很小的,例如“我想要吃高热量的食物”“我想要在家瘫一天什么都不做”。
不论大小,最重要的是,这是来自你内心的欲望。当我们时刻都在担心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会被他人如何评价的时候,是很难真正享受到快乐的,更不用说保持精力充沛的元气状态了。
一个有过高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人会更倾向于保持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的状态(Fenigstein et al., 1975; Stein, 2015),习惯性地用第三者的视角审视自己。即使自己意识到了“我需要好好休息一下”,ta们通常也会在行动之前因为想得太多,自己就打消了这些念头,导致始终无法真正地放松下来、补充活力。就像是“心里有观众”,ta们的生活不属于自己,而是一场给那些可能并不存在的“观众们”的表演。
所以,只有摆脱了别人的目光,才有可能判断处哪些东西对“我”的生命来说是重要的、是“我”当下所需要的,才能心无旁骛地为了自己的目标积极努力。
Tip6 爱上“附近”
互联网拉近了整个世界的距离,原本对我们来说触不可及的事情,现在却可以看清发生时的每一个小细节。这让虚拟宏大的“远方”抓住了我们的目光,让我们关心的事情变得遥远且不可真实触达。
我们关心国际关系,关心互联网大厂,但是却不知道去家门口的菜市场要走多长时间,不知道当下的季节会绽放哪些花朵,不知道如何放下手机度过悠闲而充实的一天。就像人类学家项飚说的——“我们失去了感知‘附近’的能力。”
“附近”能带来“远方”无法带给我们的亲密感。一天叫了三顿外卖,我们的感觉可能只是——吃饱了,但是一天去小区门口的小店里吃三次饭,你会认识小店里的老板,认识常去吃的食客,还会知道这家店的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甚至在很多年以后,你还能记起这家小店,等到它倒闭你还会有一些微妙又复杂的感受。
真实的“附近”会拓宽你对生活的感受,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满足。这样的满足虽然微小,却有着很长的持续性。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试试把目光从“远方的他人”上收回,转向小而真实的周围。爱上“附近”,或许正是找回这种具体的活力的感觉。
其实元气满满并不是说我们要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们也可以消沉,也可以缺血,也可以失望。但是我们要有可持续生产积极情绪的能力,只有这样,消沉才会过去,缺血才能回血,失望才不至于绝望。
人生起伏其实是寻常之事,续上元气,我们随时信心满满去面对。
,